中國大運河的建設歷經2500年,曾經涉及10多個省市。
中國是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不但擁有兩條超萬里的河流如黃河、長江,還有海河、淮河、錢塘江、珠江等水系,由于中國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風影響明顯,雨季普遍集中于夏季,全年降水不均勻,所以,中國也是水患相對嚴重的國家,如何治理水患一直成為中國人的重大國事,如在遠古時代就是女媧補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說,建設水利工程,如何讓水資源更好的服務于統治、服務于人民,就成為歷代統治者關心的大事,而老祖宗的勤勞與智慧讓我們感嘆,許多水利工程直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如李冰領導建設的都江堰,如秦始皇在湘桂開鑿的靈渠等等。但是,有一個水利工程,為歷代王朝所重視,雖然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后來的各王朝可以說是前赴后繼,在前人建設的基礎上一直沒有停止建設,直到現在長達2500年,還在如火如荼的建設,而且這項水利工程對中國的影響相當大,涉及五大水系如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貫通八省市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長達2700公里,這項歷經長達2500年且仍然還在建設的水利工程就是大運河。而大運河與長城并稱中國史上奇跡,依然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說起大運河,我們腦海里馬上會閃現出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三下揚州的故事,所以,許多人以為大運河是從隋煬帝才開始挖的,殊不知,大運河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建設,而且后來歷朝都沒有停止過對大運河的建設,包括隋朝之后的各王朝進一步加強了對大運河的建設,直到現在,我們還依然在建設大運河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并且還享受著老祖宗建設大運河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好處。
其實,大運河的建設在歷史上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啟了大運河建設的序幕。
第一個階段,浙東大運河建設階段,主要由春秋時期吳國夫差完成。大運河的建設開始于公元前486年,當時還是春秋時期的江東兩諸侯吳越爭霸時期,當時的吳王夫差在打敗越國之后想爭霸中原,而吳國作為江東霸主,要想爭霸中原,軍隊、糧食、武器的運輸就成為重大問題,要跨越錢塘江、長江和淮河等水系,在當時的運輸條件下,怎么辦呢?吳王夫差開始了大運河的修建,他首先開鑿出了胥溪、邗溝、黃溝三條運河,這樣,太湖、長江、淮河就連為一體。可以說中國大運河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夫差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從此,大運河的建設就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為了加強對南方的統治,他的視野更開闊,在長江支流湘江與珠江支流漓江之間開鑿了靈渠,從此,管理嶺南就變得方便,軍隊、物質的運輸從珠江到長江到淮河從此通暢。
隋煬帝將大運河的建設帶入一個新的高潮,歷史上稱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
第二個階段是隋唐大運河階段,以洛陽、長安為中心,開始于兩漢,在隋唐時期達到高潮。
到了西漢,又開鑿了槽渠,這樣,由長安引渭水入渠,沿南山山腳,直通黃河,東漢時期又開鑿了陽渠,漕舟可由汴入黃河,由黃河溯陽渠入洛陽,后來在東漢順帝時期,陳敏又修理了邗購,重新開辟新道,連接淮河,這樣,大運河初具規模,黃河、淮河、長江通過大運河連為一體。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運河的建設達到一個高潮,曹操先后開鑿了白溝、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這樣,鈄整個河北平原的水運連為一體,海河通過大運河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相連。后來,曹丕又修建了汴渠、開鑿賈侯渠、討虜渠和廣槽渠等項運河工程,這樣,從長江流域到淮河整個流域到黃河到洛陽就有多條運輸線路,而南方的孫權為了加強管理,同樣在開鑿運河,達到了西連淮河,東接云陽,這條運河溝通了南京以東的整個水運網。到了兩晉時期,大約公元300年前后,在晉會稽內史賀循的主持下,又開鑿了著名的西興運河,將錢塘江連為一體。這樣,大運河的建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水運在長江與淮河、黃河、錢塘江、海河初步形成了貫通的水運網,而且這個時候修建大運河的主要作用并不僅用于運輸,還用于農業灌溉、調節季節性水量,大運河的作用開始向多元化轉化。
到了隋朝,由于過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處于分裂,各國建設的大運河只為各國服務,雖然可以將五大水系聯通,但因為各自為政,真正的連接口往往被堵塞,所以,隋朝統一天下之后,將過去各地方修建的運河連接起來,并且對過去修建的各運河進行疏浚,并且重新設計了運河的通行線路,隋朝又修建了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四條運河(這其中包括疏浚過去已建設的運河),中國歷史上的隋煬帝三下揚州,其中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親自指導大運河的建設。
到了唐朝,由于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更加依賴于河流運輸,疏浚、治理、新建就成為大運河水利工程的重要方式,不僅如此,唐朝對大運河的建設更加廣闊,還將長江、海河、黃河、淮河的許多支流納入連接體系,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不但包括了東部,還包括了四川、山西、陜西、湖北等省的河流,大運河的水網更加緊密,可以從多個方向進入洛陽、開封、鄭州以及長安,運輸更加便捷,作用更加廣泛。整個唐朝時期,疏浚、治理、新建的運河多達幾十條,其中有名的直河、永濟渠、西興運河等。大運河的建設再次進入高潮。
進入兩宋,尤其是進入南宋時期,大運河的建設步入低谷,根本原因是北方淪陷,或是因為戰爭需要,大運河的建設基本停滯,甚至因為戰爭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這樣,導致了黃河經常變道,奪淮入海甚至通過大運河進入長江就成為常見的現象。
從元朝開始,大運河以北京為中心,開始稱京杭大運河。
第三個階段,是京杭大運河建設階段,以北京為中心,從元朝開始直到明清。
從元朝開始,由于定都北京,大運河的建設重心開始轉向北京,忽必烈下令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開鑿了元朝京杭大運河,直通南北,運河從此由江蘇淮安經宿遷、徐州直上山東抵達北京,現在,我們稱的京杭大運河其實從這個時候才開始。明清時期,對元朝修建的大運河進行了大范圍的擴建,大運河成為中國的經濟走廊,北方的天津、德州、滄州、臨清等城市迅速發展,東南地區的淮安、揚州、蘇州、杭州也成為繁華的都市,并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東南四都”。但是,到了晚清時期,于公元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南北從此斷航,雖然后來包括中華民國時期幾度提議治理大運河,無奈戰亂,只能擱淺。
大運河兩岸美景。
第四個階段,伴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大運河的建設煥發新的生機。
新中國成立之后,雖然公路、鐵路、海運、航空運輸的不斷興起,但對大運河的治理也未間斷,對大運河的進行了部分恢復和擴建,重點擴建了徐州至長江段400余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2000萬噸,并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里下河地區1500萬畝農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尤其是將大運河線路確定為南水北調的東線之后,大運河再度煥發新的生機,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但盡管如此,淮河尤其是黃河以北的大運河段的航運功能已基本消失。于2014年,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