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性之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性善?人性惡?人性無善無惡?人性有善有惡?
一個流傳千古的問題,當然也有許多妙趣橫生的答案,其中最著名的有
孟子:性善者代表,認為'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荀子:性惡者代表,《荀子·性惡》中開宗明義地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王陽明:明代大儒心學集大成者,則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那么到底人性是何種呢?
2、善惡之別
要確定人性善惡之屬,首先必須要明確善惡之別。即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呢?
從百度、360導航等網上信息以及各種字典可看出對于善惡有不同方面的解釋,如倫理學、哲學、佛學、語言學等等,其共同特點就是“善”
是美好的,令人高興愉悅的,對人積極有利的正能量。而“惡”則相反,是不好的,令人討厭不高興的,壞的有害的負能量。
很明顯,善惡都是人的一種主觀意識,屬于價值觀范疇,更廣義的說是屬于三觀范疇,那么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決定了善惡的不同之別。而從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三觀是受大到宏觀包括國家、種族、民族、階級、法律等意志和利益,中觀包括社會階層、組織派別、社會公德、歷史傳統、約定成俗等以及微觀包括個人家庭美德、倫理道德、品行意志、信仰、身份、財富、性別、地位、地域等立場和態度密切相關的,
由此,同一件事,同一種行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對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會產生善惡截然不同的結果。
-比如,欺騙是惡行,但醫生和家人為了安慰病人心情,欺騙絕癥病人說成是不嚴重的小病,從而幫助進行醫療救治就是一種善意的謊言。
-殺人是惡行,但是古代俠士劍客除暴安良,打抱不平,誅殺強盜、土匪,地主惡霸,貪贓枉法,現代法治社會中的受害人為避免受到不法傷害而采取的正當防衛而致人死亡卻受到社會贊揚,人人鼓勵。
-又如誅殺叛徒,如果不對叛徒宰盡殺絕痛打落水狗,那么他不僅反咬你一口,致你死地,而且嚴重的會使革命遭受更大的損失。因此雖然對叛徒的家人親人來說是惡行,但相比于國家民族和大眾的幸福和利益,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也是當時當情當景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了。
-那些具有革命大無畏精神和犧牲自我精神,為了國家利益、民族解放事業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甘愿拋頭顱,灑熱血,導致家破人亡,殺身成仁,以傳統的觀念來看,犧牲親人、犧牲自己的生命,不要家庭,不僅違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而且滅親也是一種作惡和殘忍行為,至少是從家人以及親朋好友來說是惡。那么我們又為什么說他們是舍棄小我,贏取大我,丟小家為大家,最終實現無我或者說是忘我的最高境界。因為他們的行為對國家、民族和社會大眾來說是善。正所謂的鮑叔牙曾說的“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節。”
-以現在眼光看,封建的一夫多妻是落后的,是罪惡的,男女通奸是可恥的,不道德的,但前者以當時的眼光看確是合情合理的,而后者以超前的眼光看,到共產主義私有制滅亡后,婚姻制度解體,人類得到自由完全的解放,則男女之間的你情我愿、男歡女愛則是生活的必需品和自然原始的人性需要了。
-如果因為你的善導致產生更多的惡,比如放生,在一些公園、旅游勝地尤其是一些佛教圣地,經常有一些人拿著小魚、小鳥、烏龜等小動物,勸說人們買來放生行善。倘若你碰見后買了放生,那么就會有更多的類似小動物遭受捕捉,遭受虐待,面臨致死的境地,那么你說你的這個行為到底是善行還是惡性呢?
等等,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可見所謂的善行和惡行都是相對應的,有條件的,是與社會中的人相關聯的,而善惡的行為選擇也是特定條件下人類自身趨利避害的理性選擇結果,是環境的產物。離開一定的約束條件來談論善惡都是無稽之談。
3、人之初,性相隨
其次,要知道“人之初”的初是屬于哪個階段的初,是屬于母胎中墜地前(十月懷胎)?墜地后無意識的抱在懷中的嬰兒期(周歲前)?還是有意識后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環境教育的學前期(3歲前)?
十月懷胎的無意識受孕期-人之初,性本無
由于在受孕期,屬于無意識記憶狀態,也屬于熟悉環境狀態,很難回答性之別,正如同一個故事所說的“當你在母腹時,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不久你要生在地上,有日有月有山有水,還要吃飯穿衣,’你能信嗎? 或者說你能記憶起來嗎?”只有希望將來科學家來回答了。
墜地后無意識的抱在懷中的嬰兒期(周歲前)-人之初,性本惡
從哇哇墜地來看,不管是餓了的哭,還是因為脫離母體不適用環境的哭,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以引起注意,或吃奶或穿衣或洗澡等,這種屬于無意識的利己行為,雖然稱不上是作惡,但更不應該稱得上為善。
有意識后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環境教育的學前期-人之初,性偽善
a假如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么經過我們的傳統家庭、學校、社會等(更多的屬于善鼓勵正向)教育,應該是人人是善人,個個是君子,就不應該發生許多駭人聽聞的壞事和惡行,但現實是社會上比比皆是,那么是教育出了問題?還是我們原先的善行假設是錯誤的?
b獸性是最原始自然的,寓言故事中一些動物如農夫與蛇中山狼事件以及一些現實案例來看,顯示出更多的是獸性即惡行。那么作為從動物演變而來的人類,當然不可避免地帶著獸性的烙印。
可見人之初,在無意識以前,我們不得而知,但有意識后,正如王陽明所說的有善有惡意之動。人類不僅知曉善惡之別,也有意識選擇善惡行為,社會更有記憶、記載以及評價善惡等功效,因此所謂的性善和性惡行為是對特定環境和特定條件下,兩利取重,兩害取輕,趨利避害的自然理性選擇結果,。
人作為自然的人,更多的顯示出人作為自然人原始生物的真實感性那一面,即動物獸性的行為。
人作為社會的人,更多的顯示出作為社會人功利實用之“偽善”的真實理性那面,即人性的行為。
自然的人,更多的是顯示本性,本我。是獸性作惡。
社會的人,更多的是顯示隱性,自我。是人性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