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札記——關于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每周一、三、五 晚上20點發布三篇原創文章,期望與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歡迎投稿,敬請關注、閱讀、分享、評論!
人性是復雜的,但簡單來講,人性可分為善與惡兩部分,因此有性善論和性惡論之說。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人性的觀點偏重于性善論,因此中國古代比較重視仁義道德;而西方文化對于人性的觀點則偏重于性惡論,因此,西方人更重視法律。
自古至今,就人性的爭論很多,中國古代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惡無善論、有善有惡論等。西方古代雖然未見有人性善惡的爭論,但對人性善惡的見解廣見于宗教理論之中。
人性善惡的爭論是人類在行為心理上是以“利他”為本還是以“利己”為本的爭論。人本性是“利他”還是“利己”這不僅決定了個體個人的處世待人的態度,還決定了領導者特別是國家有關部門在制定管理方針政策時,是以強行管制為主還是以教育引導為主的趨向。
正是由于有“人性本惡”的見解,才有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法治”;正是由于“人性本善”的見解,才有儒家在西漢后推崇的以道德感化為主的“德治”。
西方基督教認為,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即“原罪”,這是人性本惡的觀點。人要不斷地贖罪,遵守上帝的戒律,如《十誡》由“上帝之手”寫在西奈山上。
如果對人性抱有不信任的態度,相信人性本惡,那復雜的法律制度就是必要的,可以約束住這種自私的本性。基督教理論和近代啟蒙思想奠定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根基——契約原則,即有一個更高的、更普遍的法律。廣義來講,效忠“更高的權威”有兩種:一是忠于被國家賦予神圣權威的機構;二是忠于個人理解的“上帝的律法”——通過啟示、“精神知識”(直覺)或良知。
德乃人心中之法。道德是人們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與法律都是為了人們更好地生活而產生的,都對人們的生活有約束作用。道德是人類通過一定的約定,經過歷史發展而不斷演化而來的東西。它規定了什么是正義,什么是愛,什么是友情,什么是善,如何行善,如何保持正義等。道德不具有強制性,而法律則是由國家制定而強制執行的。
道德與法律并非渾然一體。一般而言,中國人擅長整體性和綜合性思維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將道德與法律做一體性認識和處理,這也是中國古代法律道德化與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現代社會,道德與法律的相對分離,法律獲得獨立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形成適應現代工商業社會生活的法律體系、樹立法律權威、構建現代法治國家。
當下中國,社會轉型加快,經濟轉軌加速,社會矛盾加劇,道德失范、人心浮躁、物欲盛行,社會治理任務艱巨。但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社會形式穩固發展的基礎。依法治國為主體,以德治國為輔助,這是由法律與道德自身屬性所決定的。
現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實,具有確定性、可預測性和程序性特征,體現出適應現代社會形式理性化和科學化的實踐要求。相較而言,道德治理則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術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狀態。總體來說,在當代復雜社會形態下,道德治理難以獨自構成一種“治式”,無法提升至治國方略的層次。此外,法律的“自創生”和“自我復制”特性,使得法律移植比道德移植難度小,因而也更有利于不同國家間互相借鑒。
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則以效法圣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需要強調的是,“法主德輔”絕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僅僅是指在治國方略的層面上,法治更適合作為主體,也更應該成為主體,而“以德治國”是建構“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戰略。換句話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是互為支撐的結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結合。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