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分指數覆蓋醫療、旅游等產業元素和云計算、企業號等創新元素7,體現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與各個傳統行業和其他經濟部門的融合發展。
1. 數字經濟分指數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數字經濟分指數集中了與數字經濟高度相關的用云量、企業微信以及數字產業相關指標,全面刻畫中國數字經濟的活躍度和發展態勢。經測算,2017年數字經濟分指數達到了202.65點,比2016年增長了70.05點,同比增長52.83%。顯示我國的經濟數字化水平正在逐年平穩快速提升。廣東領跑全國。江蘇、浙江、北京分列2至5位,數字經濟分指數數值差距僅在0.6點之間,明顯領先于全國其他省份,形成數字經濟發展第二梯隊。福建、四川、山東、上海、湖北和河南分列省級排名的5至10位,形成了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三梯隊。
A) 后線城市加快追趕步伐
2017年數字后線城市數字經濟分指數保持快速的增長,發展加速,增幅遍超數字一、二線城市,保持了去年的追趕勢頭,延續了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差距縮小的趨勢。頭部前20名城市在全國數字經濟分指數中的占比相較2016年下降了3.95%,數字經濟分指數分布有趨于分散的趨勢。
數字經濟指數增長熱力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B) 數字產業總體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2017年,全國數字產業增長迅速8 ,數字產業指數總和達到479.65點,比2016年增長175.50點,增速達到36.59%,增長幅度雖然較去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維持在高水平。廣東省數字產業以100.89點遠超其他省份排名第一,北京,江蘇,浙江之間競爭十分激烈,相互之間只有不到1點的差距,位列第二、三、四名。在市級排名中,北京以32.16點保持住了第一的位置,深圳,廣州,上海,成都五市與去年排名相同,仍然高居排名2至5位。鄭州,長沙兩市數字產業增幅明顯,雙雙躋身前十。
C) 細分產業的增長態勢出現一定分化
2017年各產業數字化發展呈現出比往年更大的行業間差異,不同的產業增速分化。醫療、教育、文化娛樂延續了去年的高速增長勢頭,在2017年增速分別達到371.90%、226.09%和79.31%。尤其是醫療和教育行業,其三位數的增幅體現出在去一年中這兩個行業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
增速排行前五產業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究其原因,這幾個行業能夠取得高速增長與移動支付在行業內的滲透和及是息息相關的。以醫療行業為例,2017年一些地區率先試點改革,有關醫保支付的政策被逐步放開,使得移動支付工具能夠接入醫保,大大提升了醫療支付的數字化程度。在產業增速圖譜的另一端,商業服務、生活服務行業在2017年增長放緩,商業服務甚至出現負增長的狀況。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商業服務、生活服務等行業的數字化水平已經相對比較高,進入了一個比較平穩的發展階段。增速回落可能是行業數字化進程進入常態化的標志。
D) 產業發展呈現明顯地域特征
2017年數字產業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傮w上看,指數分布體現出明顯區域輻射的特點,中心城市周邊城市的產業指數數值遍高于非周邊城市。而產業指數的絕對值則體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的態勢,中部、西部與東部的絕對值相差較大。然而,以湖北、湖南為代表的中部地區和以四川、重慶為代表的西部地區在數字產業層面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2017年產業指數的增長延續了2016年西高東低的局面,東部、中部、西部產業指數的增速分別為50.36%,67.37%,75.60%。產業發展速度西高東低的局面未來可能持續。
東中西部數字產業指數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E) 細分產業的區域格局
在細分產業層面,大多數細分產業指數有著相似的地理分布,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明顯。北京、深圳、廣州在多數行業中保持了較高的活躍度,構成數字產業發展第一梯隊。上海在文化娛樂、餐飲住宿和旅游等行業表現突出,但在醫療等行業表現一般,因此在數字產業總體活躍度上落后于北京、深圳、廣州三市。中西部地區細分產業總體發展水平落后于東部地區。值得一提的是交通物流行業,成都、重慶在交通物流指數中分列第四與第七位,與前三名城市的差距也比較小。交通物流產業成為西部數字產業發展的明星行業。
交通物流產業指數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旅游產業指數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 云計算向中小城市加速滲透
近年來,中央政府倡導供給側改革,推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信息化和數字化是產業升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因素,而云計算和存儲則是信息化、數字化的重要推動力,是數字時代重要的基礎設施。
A) 快速上云
2017年全年用云量增長迅速9,云存儲、計算向數字中線城市滲透。指數結果顯示,2017年全年,全國用云量為146.04點,比2016年的102.44上升43.60點,同比增幅達到42.58%。顯示出在2017年,云計算在2016爆發的基礎上仍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長,國內云計算市場規模正在不斷擴大。
B) 用云量區域聚集度下降
2017年用云量的聚集度有所下降。云計算已經開始加速滲透進入后線城市,助力后線城市數字經濟發展。2017年,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云計算指數的總值為72.20點,增幅為17.91 %,在用云量中的占比為49.44%,相較2016年的59.78%有明顯的下降。2017年數字二線城市用云量增長89.28%,數字三線城市增長76.66%,數字四線城市增長87.54%,均高于頭部城市,成為用云量增長引擎。而數字五線城市仍在蓄力,增長較為緩慢。
數字1-5線城市用云量絕對值與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C) 云計算加速落地助力數字產業發展
云計算作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對于數字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用云量與數字產業的發展有著非常明顯的正相關。2017年的用云量與數字產業指數顯示出強烈的正相關性10。而考慮產業發展一般滯后于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研究團隊也計算了2016年用云量與2017年數字產業指數的相關系數,兩者顯著正相關11。對2017年的數字產業指數分別以2016和2017年的用云量進行回歸,研究團隊發現兩年的用云量均顯著影響2017年數字產業指數的數值12,顯示當年與前一年的用云量均有可能對數字產業的增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13。
用云量與數字產業指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7年,全國數字產業增長迅速,產業間增速分化,數字化發展呈現出比往年更大差異。醫療、教育、文化娛樂延續了去年的高速增長勢頭,而商業服務、交通物流增長放緩。數字產業指數分布有明顯區域輻射特點,中心城市周邊城市的產業指數數值遍高于非周邊城市。2017年全年用云量增長迅速,與數字產業對比來看,兩者顯著相關,可見,云計算作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對于數字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18-2024年中國數字經濟市場專項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