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騰訊研究院發布了《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數字經濟總量占全 國 GDP 總 量 的30.61%,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新增就業的帶動,還是對GDP的拉升,數字經濟都表現出強勁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數字經濟指數首次進入全國前五位,緊隨四大一線城市之后。其中,互聯網+交通出行指數增長最大,越來越多的成都市民選擇共享單車出行,甚至超過乘坐地鐵,成為成都人的第二大出行方式。
基于數字經濟對宏觀經濟的巨大潛能,昨日,騰訊研究院發布《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報告以騰訊用戶的數字經濟行為數據作為基礎,匯集滴滴出行、美團點評、京東、攜程等互聯網公司的大數據,以指標形式,精準刻畫出國內數字經濟發展狀況。其中,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四川等省市位居“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榜單排名前十。
根據“互聯網+指數報告”顯示,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每增長一個點,GDP就能增長1406.02億元。截至2016年底,我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增加了161.95點,據此估算,2016年全國數字濟總量達到了22.77萬億元,占據全國GDP總量的30.61%,數字經濟對GDP的拉動效應明顯。
在數字經濟領域內,產業分指數去年快速增長,總體增速達到190.78%,是互聯網+數字經濟中增長最快的。在細分行業中,醫療健康、交通物流、教育行業增幅居前,分別達到397.61%、307.77%、304.88%。其中,增速最快的文化娛樂、醫療、交通物流、教育、餐飲住宿等行業都屬于消費升級的主要對象。
這些行業的高增速實際上反映出社會整體對于消費升級產品的強烈需求。其中文化娛樂行業增速最快,究其原因,這一方面是因為影視、音樂、文學、電子競技等文化娛樂內容數字化門檻較低,與云、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可以快速結合;另一方面,文化娛樂產品制作周期短、供給彈性大。相比之下,醫療、教育等行業的數字需求雖然較高,但供給端受到線下資源的約束,增速受到限制。
而商業服務、生活服務、零售等行業增速排名靠后 ,雖 然 也 分 別 取 得160.76%、148.00%、101.89%的高速增長,但在產業分指數整體超高速增長的背景下,表現并不突出。究其原因,金融行業監管政策較為嚴格,對新技術應用態度較為謹慎;生活服務等行業進入常態化發展軌道,越來越多走入線下實體;零售發展時間最長,也最為成熟,增速較為溫和。
在“互聯網+數字經濟”的市級排行中,北京以25.90點蟬聯榜首,深圳、上海、廣州三個一線城市名次與2015年相比保持不變,分列2—4位。成都排名提升1位,首次進入前5位,顯示出西部中心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數據顯示,成都去年產業分指數較2015年增長280.28%。其中醫療和交通物流行業的數字產出增長尤為突出,超全國平均水平。成都在全國醫療行業分指數排名由2015年的第7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6位,交通物流行業在全國位列第3位,較去年提升4個位次,是成都排名變化最大的行業。
而更多的成都市民也切身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紅利,尤其是在交通出行方面,以共享單車為例,自從去年10月份共享單車正式進駐成都,短短半年時間,成都市民每天騎摩拜單車的人數已經達到260萬人次,而成都地鐵一天的載客量則是240萬人次。
“自2016年11月中旬共享單車進入成都以來,發展迅速,特別是今年入春以后,隨著天氣轉暖,共享單車更是呈井噴式發展。”此前,成都市交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數據顯示,截至4月15日,成都共享單車總量已超過50萬輛,注冊用戶數超過460萬,累計服務超1億人次,近期日均騎行量已超過300萬人次,單車日均騎行次數超過6次。
這個數字說明什么呢?傳統的大家腦袋里想的公共交通方式,一個是公交巴士,一個是地鐵,在成都,共享單車成為三個公共交通方式之一,而且在每一天的載客量上已經超過了地鐵,成為了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