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謚號”、“年號”······這些復雜的古代名次總是讓歷史初學者們頭疼不已,大致可以認為“廟號”在這三個稱號中占有最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古往今來只有廟號才是中國歷史最高統治者的專稱(謚號涵蓋大臣、年號代指時間,沒有尊敬之意)。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著重介紹廟號的起源以及其歷史含義。
許多對于廟號歷史不清楚的朋友們可能會誤認為這個稱呼是對于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皇帝的專稱,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廟號雖然是對于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專稱,但絕不是對于皇帝的專稱,因為廟號在誕生之時中國社會還遠沒有“皇帝”這一名詞,也就是說廟號誕生之時早于秦始皇嬴政稱帝。
商朝
那么廟號誕生于什么時候呢?
據史料記載,廟號出現于特別強調禮儀以及祭祀的商朝。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廟號在其創立之初和后世我們所普遍認知的有很大的區別,起先廟號絕對不是所有君王的專屬產品,只有對于國家有大功或者值得后世子孫們進行學習的君王才有資格在死后被追加廟號。除此之外,廟號還有一個不被普遍知曉的細節也值得我們提及:起先每一個君王在死后都會建筑專屬于其的“家廟”以供后人祭祀,不過這種“家廟”會在幾代之后就被取消,原因也很簡單,如果每一個君王在死后都有屬于自己的“家廟”供人祭祀,那么久而久之王國祭祀以往君主將會變得非常的艱難(舉個簡單的例子,周朝立國791年共傳君王32代37王,要是每個周天子都有自己的家廟,那么對于后世的祭祀子孫來說可能是非常復雜的一件事情),出于這樣的考慮,商朝規定君王死后幾代之內就必須把其專屬的家廟撤銷,如果對國有功、值得紀念的君王則會被移至太廟合并祭祀,這種合于太廟祭祀的事件被稱為“祧”。
商朝諸君廟號一覽
相較于后世,商朝初創的廟號體系較為簡單,最為原始的廟號僅僅只有四種--“太”、“高”、“世”、“中”。其中廟號“太”多指“創立基業”,如鼎鼎大名的太祖湯、太宗太甲;而廟號“高”則代指勞苦功高君主,如高祖王亥(先公)、高宗武??;“世”則意為享有被后世子孫世代祭祀的權力,如世祖盤庚、世宗且甲;最后一個“中”則意為“中興局勢”,如著名的中宗且乙。
周朝
周武王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第3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主要可以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分界線便是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元年)所出現的“平王東遷”事件(周平王將都城遷至雒邑)。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商朝逐漸形成完整體系的廟號制度在周朝被完全棄用,周朝統治者轉而開始發展商朝所實行的謚號制度,所以我們今天在查詢周朝歷代天子表的同時可以非常輕松發現周朝天子“有謚而無廟”。
周朝諸君一覽
前面說到周朝一般被后世所分為西周以及東周,其中東周又被稱為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53年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至東周滅亡為戰國時代,其分界線為韓趙魏三家聯合分晉)。周平王東遷之后,周天子對于國家的實際管轄范圍出現了巨大減少,周朝由之前的“中原一統”逐漸成為了只能管轄都城附近范圍的“小國”,同時在這一時期各地諸侯國相繼崛起,據稱春秋時期全國范圍內共有140多個諸侯國家,他們之間互相征討兼并,頻繁的戰爭致使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經濟文化出現了巨大的損失。在這樣的危難關頭,周天子無法擔負起之前“共主”之責,他們往往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國求助以獲得軍事資源,這樣一來這些強大的諸侯便仰仗著周天子對于他們的依賴自居為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東周被秦國所滅,也正是在這一年,周王朝最后一任君主周赧王姬延病逝。
秦朝
在曾經強盛一時的周朝凄慘落幕之時,一個全新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原地區所屹立起來,這個王朝便是由秦王嬴政所建立起來的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掃六合后正式建立秦朝,他認為自己的功勞蓋過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以往的“皇”與“帝”都不能概括他所創下的輝煌功績,在大臣們的建議下,秦始皇創立“皇帝”一稱,自稱為“始皇帝”,中國正式進入封建王朝時期。(《史記·秦始皇本紀》“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秦朝諸帝一覽(秦朝諸帝均無廟號)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認為原先被廣泛使用的謚號(廟號在秦初立時已然停用了接近800年,故秦始皇未重啟)會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自詡“功勞天下無雙”的他自然不愿意被后人所議論得失,于是秦始皇規定秦朝廢除謚法,所以秦朝諸帝既無廟號也無謚號。
西漢王朝
秦始皇盡管依靠自己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以及強大的秦國部隊建立了全新的大一統王朝,但秦朝法律嚴苛、賦稅繁重,百姓在這樣的環境中苦不堪言,秦始皇駕崩之后這種積怨達到了全新的高度,逐漸開始演變成各地頻繁出現的農民起義事件。公元前202年,經過楚漢之爭,劉邦艱難擊敗西楚霸王項羽自稱為帝建立漢朝,定都洛陽,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之一的時期就此展開。
西漢獲得廟號的四位皇帝
漢朝建立之后逐步恢復了之前在秦朝被全面停用的廟號制度以及謚號制度,不過與唐之后廟號泛濫的情況不同,漢朝對于帝王追加廟號具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并不是每一位帝王都有資格享有后世子孫的祭祀,整個西漢王朝也僅僅只有四位皇帝在駕崩之后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廟號。作為漢王朝的締造者、漢文化的有力傳播者,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公元前195年駕崩之后被上廟號“太祖”(我們一般稱劉邦為漢高祖,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劉邦駕崩后正確的廟號應該為太祖,所謂高祖為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出現的錯誤);西漢王朝第二位擁有廟號的皇帝則是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他的廟號為“太宗”(連漢景帝劉啟駕崩之后都沒有獲得廟號,可見西漢王朝上廟號一事之謹慎);西漢王朝第三位獲得廟號的皇帝便是雄才大略、一掃匈奴的漢武大帝劉徹,他的廟號為“世宗”;最后一位獲得廟號的西漢皇帝是漢宣帝劉詢,他在位期間努力改善民生經濟,使得因為漢武帝統治期間頻繁發動戰爭而國力虧空的情景一掃而空,西漢王朝再一次走上正軌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為強盛的帝國之一,這位漢朝的“中興之主”也在死后被后世所上廟號為“中宗”,意為“中興”之意。
西漢僅四帝擁有廟號(劉煓未稱帝故不算,元帝、成帝、平帝三帝廟號后被取消)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記載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其實在西漢王朝中還有四位獲得了廟號的皇帝,他們分別是漢大帝(廟號始祖)劉煓、漢元帝劉奭(廟號高宗)、漢成帝劉驁(廟號統宗)、漢平帝劉衎(廟號元宗)。其中漢大帝劉煓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劉太公,他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之父,劉邦稱帝之后為了表達對于他的尊敬將他尊為太上皇(劉太公也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太上皇),在劉太公去世后劉邦遂為其上廟號為“始祖”以示尊敬。不過我們都知道,劉太公雖然獲得了“始祖”的廟號,但在他的一生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當過皇帝,所以后世史學家在討論西漢王朝的皇帝廟號時一般會將劉太公的“始祖”排除在外。
漢獻帝最終取消了三位西漢皇帝的廟號
除了上面提到的漢始祖劉煓之外,西漢按理來講應該還有四位皇帝擁有廟號,那么為什么今天我們所了解到的歷史中西漢僅僅只剩下四位皇帝擁有廟號了呢?究其原因還要追溯到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為西漢諸帝重新確認廟號一事中。東漢王朝建立之后,光武皇帝劉秀重新確認西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西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恒、西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西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四人的廟號,但之后原本擁有廟號的元帝、成帝等人并未得到光武皇帝的認可(這四位皇帝的廟號是在西漢末年由王莽主導下所追封的,王莽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借上廟號來取悅姑姑王政君),到了漢獻帝統治時期,劉協最終也下詔將這四位西漢皇帝的廟號統一取消。所以在我們的今天的歷史中,西漢王朝真正當過皇帝的12位皇帝中僅僅只有4位皇帝最終獲得了廟號。
新朝
公元8年,王莽廢掉漢帝劉嬰自立為帝,建國號為“新”,強盛一時的西漢王朝就此滅亡。王莽稱帝之后雖然大刀闊斧的進行了各個領域的重大改革,但對于西漢王朝延續已久的廟號制度始終沒有做出改變,由于在他在為期間因為改革思想過于超前,天下經過短暫的安定之后再次陷入了分崩離析之中,王莽也在公元23年(地皇四年)被更始軍于長安所殺。
新朝諸帝一覽
王莽一共在位15年,期間雖然力圖改革,但由于他所實行的政策是在過于超前,根本不符合那個時代的社會現狀,最終空有一身鴻鵠之志的王莽也只能被后人扣上一頂“亂臣賊子”的帽子凄慘而亡(胡適曾這樣評價他:“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他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他的貴本家王安石受一時的唾罵,卻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卻是一個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斬臺上,……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保?。由于王莽死后新朝旋即滅亡,他的子孫后代根本沒有機會為他上廟號,故這位新朝開國皇帝并無廟號。
小編個人認為中國的廟號體系至新朝逐漸開始發生了一系列潛移默化的改變,在王莽之前西漢王朝宗廟制度一直使用韋玄成的“一祖二親四宗廟”策略,不過到了新朝之后,漢王朝宗廟制度逐漸由之前的“一祖二親四宗廟”演變為劉歆的“一祖六親宗無數”理論。到了后世王朝,廟號慢慢失去了對于皇帝在位期間政績的審查力度轉而成為了每個皇帝都必備的權利。
東漢王朝
新朝滅亡之后,原先西漢王朝的沒落宗親劉秀在兩年的群雄逐鹿之間逐漸掌握趨勢統一中國,為了表達對之前漢王朝的忠誠,劉秀將自己所建立的王朝繼續命名為“漢”,以示延續之意,劉秀便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漢光武皇帝。劉秀在位期間大力發展農業,面對一片支離破碎的社會狀況他并未灰心,這位曾經深處平凡人家的漢室宗親對于百姓的生活現狀以及生活需求非常了解,在他勤勤懇懇的治國之中,漢朝逐步恢復了以往的風采,一個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繁華時代就此緩緩向我們走來。
光武大帝劉秀
劉秀于公元57年3月29日在南宮前殿逝世,這位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在遺詔中依舊認為自己于百姓無功:“我無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吊唁。”劉秀駕崩不久之后,他的兒子劉莊繼承皇位并且在同年為劉秀上廟號為“世祖”。
東漢諸帝廟號一覽
相較于西漢王朝,東漢王朝獲得廟號的帝王數量則更為稀少,在14位皇帝中僅僅只有三位皇帝最終獲得了廟號,這三位皇帝分別是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顯宗孝明皇帝劉莊、漢肅宗孝章皇帝劉炟(這三人分別是東漢王朝的前三位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東漢王朝與西漢王朝類似,也有四位曾經擁有廟號但后面都被除去的皇帝,這四人分別是孝和皇帝劉肇(穆宗)、孝安皇帝劉祜(恭宗)、孝順皇帝劉保(敬宗)、孝桓皇帝劉志(威宗),漢獻帝建安年間,上述四帝廟號被劉協下詔除去。
三國·魏
東漢王朝滅亡之后中國又陷入了分裂的狀態,這一時期被后世史學家們所稱為三國時代。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曹魏政權在東漢末年便已逐漸成型,公元187年,飽受各路兵馬挾持壓迫的漢獻帝劉協不選擇禪位給魏王曹丕(曹操之子),后者遂順水推舟稱帝建立魏國。曹丕稱帝之后自然要對他的父親曹操進行一番追封,曹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被他的兒子曹丕追封為“魏高祖”,不過曹操在逝世期間并未稱帝,后世史學家并不會將曹操所擁有的廟號“高祖”定為真正意義上的廟號。
曹魏諸帝一覽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因病逝世,享年39歲。這位帝王在位期間盡管被人詬病心胸狹隘、刻薄寡恩,但考慮到他在位期間為民寬仁,逐步將因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而導致的民生現狀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所以在那時候依舊獲得了廟號“太祖”。在曹丕死后,魏國僅僅只有魏明帝曹叡一人獲得了廟號“烈宗”,但值得一提的是,魏明帝曹叡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在世期間被上廟號的皇帝(由此也體現出明帝執政期間舉政荒唐的情況)。
三國·漢
眾所周知,匈奴單于劉淵為了名正言順的起兵入侵中原地區,自稱為漢朝劉姓子孫,而他也在那一時期尊稱漢朝三位皇帝為“漢朝三祖”,這三人中的前兩位分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以及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第三位許多人或許一下子想不起來,他就是三國時期蜀漢王朝的締造者--漢昭烈帝劉備。
蜀漢諸帝一覽
與東漢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劉秀類似,劉備也是漢朝的落寞宗親,不過他的境遇遠比劉秀要凄慘的多,劉備在其青年年間生活非常艱苦,他一度只能淪落到和母親去街上販賣鞋子為生。劉備在稱帝之后還是竭力恢復蜀地的民生經濟,不過他為了報自己兄弟關羽之仇向吳國發動戰爭也一定程度損害了蜀漢的經濟力量。劉備死后,他的兒子劉禪為其上廟號為“烈祖”,我們一般稱他為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就是蜀漢王朝(也可稱季漢王朝)唯一一位擁有廟號的皇帝,他的兒子劉禪在位41年最終被魏國大將鄧艾率軍攻滅,蜀漢就此滅亡。劉禪被俘獲至洛陽后并未表現出對自己國家的思念,反而他沉醉于紙醉金迷之中,也正是因為他這樣“樂不思蜀”的表現最終才逃過了司馬家族的懷疑安樂的度完了余生(公元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晉朝追謚其為思公,后面前趙高祖劉淵追封其為孝懷皇帝)。
三國·吳
接下來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三國時期中最后一個國家--吳國。吳國于公元222年5月23日由孫權建立,孫權也正是吳國第一位皇帝。孫權是長沙太守孫堅的第二個兒子,他從小便聰慧有謀,而且性情豪爽,十分喜歡結交江湖俠士,15歲那年孫權便被他的哥哥孫策委任為陽羨縣長。
孫權像
在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之中,孫權憑借著兄父兩代的辛苦經營逐漸穩定了江東民心并且萌生出了帶領江東將士在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爭得一席之地的想法。赤壁之戰之后,慘敗的曹軍無力繼續南下統一中國,而孫權和劉備在此期間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兩國逐漸將自己的軍事差距和北方的曹魏縮小,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慢慢開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孫權敏銳察覺到曹魏的強大依舊不容吳國直接與之對抗,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向曹丕稱臣,公元227年曹丕逝世之后,天下局勢再次發生了難以預測的巨大變化,孫權認為此時便是他稱帝之際,最終他在公元229年正式稱帝,立國號為“吳”。
孫吳諸帝一覽
誰也想不到,孫權少年得志,獲得了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美譽,但老年的他卻逐漸開始變得昏聵起來,這位曾經英明果斷的偉大君主稱帝之后脾氣大變,他開始變得猜忌下屬并且貪圖享樂,吳國的政治軍事在他的治理下變得逐漸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同時他在位期間多次廢立太子也動搖了國之根本,為吳國日后政權的動蕩不安埋下了伏筆。公元251年冬,吳大帝孫權到南郊祭天之后因為中風而去世,享年71歲,他死后被上廟號“太祖”。和前面已經提到的蜀漢類似,吳國也僅僅只有孫權一位帝王獲得了廟號。
本期內容小編為大家介紹了廟號在中國由商朝至三國時期的發展,這也是廟號選用在中國歷史上最為嚴格的時期,統治者能否獲得廟號的直接依據往往是他們執政時期所獲得的政績,不過進入兩晉南北朝之后這種依據逐漸開始走上了消失之路,廟號開始變成了每一個皇帝的專屬權利。下面一期文章小編將會由兩晉南北朝開始繼續向大家深入介紹廟號這一歷史體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
參考資料:
西漢·司馬遷《史記》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
西晉·陳壽《三國志》
唐·房玄齡《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