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高三通史專題復習模塊

高三通史專題復習模塊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先秦

    先秦時期,從A治階級內部秩序,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以致我們現實生活中仍能見到它的影子。

    (3)宗法分封制帶有中國早期政治的明顯特點:以血緣為紐帶,以鞏固王權為目的,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相對松散。

    2.經濟上,小農經濟逐步成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

    (1)耕作方式上經歷了刀耕火種一一石器鋤耕——鐵犁牛耕的發展過程,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延綿于整個古代歷史。

    (2)經營方式上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自耕農的發展過程,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態,直到鴉片戰爭后才逐步趨向瓦解。

    (3)土地制度主要經歷了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過程,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兩大基本階級。

    (4)古代以農立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農業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商業、手工業的發展既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又受到其制約。

    3.思想文化上,出現了古代歷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

    (1)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處于社會大轉型時期,社會的劇烈變化帶來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躍。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紛紛登場,提出各種各樣的治國方案,供統治者選擇。

    (2)與之相適應,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發展。

    (3)這些都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秦漢

    秦漢時期,前221年秦朝統一全國到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

    (1)秦朝統一后,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它成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地方王國勢力逐步做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西漢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消除了王國威脅,鞏固了中央集權。

    2.經濟上,小農經濟繼續發展,重農抑商政策進一步強化。

    3.思想上,從百家爭鳴到思想專制。

    (1)西漢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納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主張“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2)漢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復存在。

    ()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隋唐

    在經歷了分裂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后,中國歷史進入了統一的隋唐時期(581907)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

    (1)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互相制約,互相補充,三分相權,強化皇權,對后世國家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2)科舉制度的實行,保證了人才選拔制度的客觀、公正和公平,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的進一步成熟,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2.經濟上,曲轅犁、筒車的出現,我國犁耕技術完善,水利事業發展。北魏以來實行的均田制進一步完善。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

    3.文化上,科技發展,雕版印刷術、火藥發明;楷書、草書流行,唐詩更是流芳。百世。

    ()中國古代文明的繁榮——宋元

    宋元時期,從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

    (1)針對唐朝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北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實行軍政分離、財政與行政分離、派文臣做知州并以通判相牽制的管理方式,較好地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元代實行的行省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

   (2)三省六部制進一步發展,中書門下、三司、樞密院進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強化了皇權。

    2.經濟上,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城市“市一坊’’界限被打破;紙幣出現;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經濟部門;景德鎮成為陶瓷中心,彩瓷中外聞名;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3.思想文化上。

   (1)理學產生。程朱理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學為主體、儒佛道相結合的新儒學思想體系。理學注重民族氣節和做人品德,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三綱五常”也壓抑、扼殺了人們的自然欲求。

    (2)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活字印刷術發明、火藥用于軍事、指南針用于航海,這些發明的西傳,對歐洲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3)文人畫、風俗畫各領風騷,宋詞、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

    ()中國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

    明清時期,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

    (1)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設內閣,強化了皇權。

    (2)清設軍機處,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

    (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2.經濟上,兩種不同經濟形式并存。

    (1)封建小農經濟繼續發展和繁榮。

    (2)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在江南一些地區和行業出現,但由于統治階級強化重農抑商政策和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小農經濟在中國社會中仍占主導地位。

    (3)中國逐步脫離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大勢,古代文明趨向衰弱。

    3.思想文化上。

    (1)反封建民主啟蒙思想的出現。李贄是我國反封建禮教的先驅。明清之際,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反對專制制度、提倡“工商皆本”和經世致用。進步思想家對理學的反思、批判,為儒學的發展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傳統科技進入總結階段,出現了一大批總結性的科技著作,但沒有實現質的飛躍,沒有實現向近代科學的轉化。

    (3)以《紅樓夢》為代表的明清小說,反映了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歷史真實。

(4)京劇誕生并發展。

【中國近代史】

    ()工業文明沖擊下中國的變革與轉型——兩次鴉片戰爭后的中國

    1840年鴉片戰爭到19世紀6070年代,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革,由農耕文明時代開始向工業文明時代演進。

    1.政治上

    (1)兩次鴉片戰爭。工業革命時期,列強瘋狂對外擴張,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由此發動了對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逐步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半封建社會。

    (2)太平天國運動。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強化自然經濟的主張,卻和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馳;《資政新篇》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但沒有反映農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國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土壤沒有真正實行。

    2.經濟上

    (1)列強對華進行商品輸出。中國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2)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目標,掀起了洋務運動,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務運動是對工業革命的被動反應。

    (3)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產生。這是近代中國最先進的生產方式,順應了工業文明的潮流和趨勢。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先后出現,成為中國社會新的階級力量,先后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3.思想上,“向西方學習”成為社會思潮。

    (1)林則徐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2)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維護清朝統治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以此為指導掀起了洋務運動。但仍然停留在學習西方“器物”的淺層次上。

    (3)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他們是中國早期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言人,難能可貴的是其提出了君主立憲制的主張。把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提升到制度的層次。

    4.杜會生活的變革。

    鴉片戰爭以來,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下,在“歐風美雨”的滋潤下,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表現在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實質是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結果是中西文化逐漸融合,且保留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

    ()中國的覺醒與探索——甲午中日戰爭后的中國

    史學界認為,甲午戰爭是古代中國和近代中國的重要分水嶺,黃海上的槍炮聲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心靈,巨大的民族危機震醒了中華民族。覺醒、探索構成了18951919年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1.政治上

    (1)深重的民族危機: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趁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20世紀第一年,多災多難的中國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槍炮聲中度過,《辛丑條約》簽訂,中閆完全淪為半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的代理人。

    (2)義和團運動。一場農民反帝愛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從帝制到共和的歷史劇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頒布了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國實現了從帝制到共和制度的歷史性變化。此后,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進行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在屢遭挫折后。最終走上了國共合作的道路。

    2.經濟上

    (1)列強侵華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新階段。

    (2)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甲午戰后,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民族工業初步發展;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國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1912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壯大,領導了一系列新型的革命斗爭。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

    3.思想上

    (1)維新思想。甲午戰爭后,救亡圖存成為時代最強音,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大力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主張君主立憲制,中國政治民主化由此開端。這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共和思想。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主張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一個美式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學思想。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會主義思想。新文化運動后期,激進民主主義者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中國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義革命

    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1921年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由此轉了一個很大的彎,確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191927)

    (1)五四運動。這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2)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出現了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3)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

    (4)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民大革命在全國蓬勃開展起來。

    (5)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國共合作破裂。

    2.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

    (1)新道路的開辟。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中央領導集體,中共走向成熟。

    (2)國民經濟的“黃金時期”。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都得到了較大發展,為抗戰勝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3)日本侵華。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東三省,扶植偽滿洲國政權,繼而向華北進犯,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

    3.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1)抗戰勝利。抗日戰爭是100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奎前提高。

    (2)民族工業的萎縮。抗戰時期,由于日本的經濟侵略和官僚資本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日趨萎縮。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兩種命運的抉擇:和平與內戰、民主與獨裁。中國共產黨為和平民主而斗爭,重慶談判、政協會議。

(2)解放戰爭勝利:經過戰略防御、反攻、決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近代歷史結束。

【中國現代史】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就成了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19491978年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曲折的探索。

    1.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制度建立(19491956)

    (1)政治上。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以《共同綱領》作為新中國的臨時憲法,這是一部新民主主義的憲法;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這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這一時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構成了新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石。

    (2)經濟上。1953年,黨公布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總路線精神的指引下,“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同步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3)外交上。新中國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建國初期,實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新中國步人國際外交舞臺。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這一原則在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8)

    (1)政治上。“左”傾錯誤不斷發展,最終導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2)經濟上。一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60年代初期對國民經濟的調整等。另一方面,探索過程中出現了失誤,如“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20多年間,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3)外交戰線捷報頻傳。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4)科技成果豐碩。“兩彈一星”研制成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防實力;袁隆平雜交水稻選育成功。

    (5)“雙百”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新中國文學、藝術、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時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

    1.政治上

    (1)提倡“依法治國”,實行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2)“一國兩制”取得巨大成功。香港和澳門相繼回歸,兩岸關系逐步回暖。

    2.經濟上                    

    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開始了歷史性變革;城市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我國的經濟實力;中共十四大確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新時期三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

    4.外交戰線

    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致力于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5.新時期科技、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世界古代史

    新航路開辟之前,位于歐亞大陸兩端的中國和希臘、羅馬在各自的軌跡上發展,逐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古希臘的民主制度、人文主義思想,古羅馬的法律,猶如璀璨的明珠,為古代世界政治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政治上,雅典民主制度和羅馬的法律。

    (1)雅典民主制度經過梭倫、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等人的努力逐步確立和完善,其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權、輪番而治。它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專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

    (2)從《十二銅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羅馬法逐漸趨向完善,其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

    2.經濟上,商品經濟的發展。

    3.思想上,人文主義的起源。

    (1)智者學派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構成了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2)蘇格拉底主張“美德即知識”,是人類精神覺醒的重要表現。

世界近代史

    ()工場手工業時期

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從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到19世紀初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經濟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雛形和拓展。

(1)1500年前后,新航路開辟成為世界歷史的一個轉折點,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歐洲與亞洲、非洲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密切,與美洲開始了經濟交往,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同時也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沿著新開辟的航路,葡、西、荷、法、英等國開始了殖民擴張。它不僅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積累,也使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2.政治上,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逐步確立。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度確立。此后,出現了內閣和兩黨制,君主立憲制進一步發展。

    (2)北美獨立戰爭勝利后,美國頒布了1787年憲法,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共和制度,在一個大國確立共和制度,是一個偉大的創新。

    (3)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由于封建勢力的強大和外國的武裝干涉,法國政體幾經變化,直到頒布了1875年憲法,共和制度才得以最終確立。

    3.思想上,三大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相繼發生。

    (1)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其實質是宣傳資產階級思想。

    (2)宗教改革打破了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3)啟蒙運動以“理性”為核心,提倡民主、科學,自由和平等,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法國、對歐洲、對世界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4.科技文化上。

    (1)以牛頓力學體系為代表的近代科技產生。

    (2)新古典主義美術誕生等。

    ()兩次工業革命時期

    兩次工業革命時期,是指從19世紀初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擴展飄20世紀前期。

    1.經濟上,兩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對人類歷史產生重大影響。

    (1)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代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誕生,工人運動興起;近代城市興起,自然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列強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產生壟斷和壟斷組織。列強加緊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政治上

    (1)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進一步完善。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代表大量進入議會,君主立憲制趨向成熟;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德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875年法國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共和政體最終在法國確立。

    (2)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巴黎公社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

    (3)落后國家的改革。中國洋務運動、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等,順應了工業文明的發展趨勢,推動了本國的近代化(選修一)

    3.科技文化的發展

    (1)達爾文進化論、愛因斯坦相對論、普朗克量子理論,是這一時期科技發展的重要表現。

    (2)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成為主要形式。

    (3)音樂、美術佳作不斷。

(4)電影、電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世界現代史】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世界     19141945年為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1.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十月革命勝利后,面對內憂外患,蘇維埃俄國實施。它超越了俄國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生產力水平,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2)新經濟政策。這是列寧對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有益嘗試。找到了一條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

    (3)斯大林體制。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運動,以1936年蘇聯憲法頒布為標志,斯大林體制確立。高度集中、集權是其基本特征。

    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發生,表明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不能適應大工業時代的要求。羅斯福新政開創了一種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不但使美國走出了經濟危機,而且對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戰后的世界

    1.政治上,世界政治格局的調整和演變

    (1)兩極格局的形成。二戰后,西歐普遍衰弱,美國和蘇聯成為主宰世界的兩大主要力量,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矛盾,導致了“冷戰”局面的出現。“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相繼出籠,1949年北約成立、1955華約成立,美蘇兩極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為二。

    (2)多極化趨勢出現。六七十年代,隨著力量對比的變化,歐共體、日本、第三世界,中國崛起,沖擊了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

    (3)多極化趨勢加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冷戰”結束,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一超多強”是當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點,舊的兩極格局結束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處于新舊過渡時期。

    2.經濟上

    (1)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成立,分別確立了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體系和貿易體系,世界經濟向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2)經濟區域集團化。歐共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和發展,顯示了目前經濟區域集團化的成果和前景。

    (3)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經濟全球化開始于新航路開辟后,兩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冷戰結束后,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其實質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盡管全球化面臨一系列挑戰,但這一趨勢是無法改變的,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趨利避害,就能達到世界各國的共同繁榮。

    (4)各國經濟體制的調整。

    戰后,斯大林體制嚴重阻礙蘇聯社會經濟的發展,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相繼改革,但都失敗,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西方國家在二戰后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福利制度、第三產業得到發展,其實質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對生產力仍有很大的容納度·還處于上升發展時期。

    3.科技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果包括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子能技術的應用。

    (2)文學上,以貝克特《等待戈多》為代表的現代主義文學興起,呈現出與以往文學不同的特點。

    (3)現代主義音樂、美術也得到一定的發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4年高考歷史:考前必背必懂的36個歷史規律(高分利器)
歷史選擇題520
高中歷史新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中的新觀點新提法
【解讀特征】高考歷史18個重要階段答題術語(精簡版階段特征)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初中歷史總復習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阳县| 梧州市| 阜新市| 那曲县| 寿宁县| 金塔县| 蒙阴县| 荔浦县| 金堂县| 甘肃省| 彰武县| 廊坊市| 辽宁省| 晋城| 延庆县| 肃南| 巨鹿县| 南城县| 福州市| 凤台县| 清新县| 陈巴尔虎旗| 图片| 扶绥县| 上饶县| 化州市| 富阳市| 深水埗区| 洪雅县| 宣恩县| 嘉义市| 兴化市| 枞阳县| 清流县| 红河县| 汝南县| 武隆县| 娄烦县| 建宁县| 鹤峰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