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古代畫家都提倡仿古精神,文人雅士也多以仿古手段來進行創作,在前賢的筆墨中摸索新的路徑。明末畫派林立,自院體畫派沒落后,各畫派紛紛崛起,彰顯出各異的風格?;钴S于江浙一帶的藍瑛及其追隨者被稱為“武林”畫派。這一畫派強調復古及抒發個性的繪畫精神,進而受到了時人的推崇。
藍瑛,字田叔,號蝶叟,晚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浙江杭州人。他于23歲時寓居松江,后長期活動于杭州、嘉興、南京、揚州、紹興等地,曾拜訪、求教于孫克弘、董其昌等人。他工書善畫,長于繪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畫聞名于世。他的山水畫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初以臨摹元代淺絳山水為主,晚期改為唐人沒骨青綠山水風格,并由此在當時畫壇大放異彩。藍瑛一生以繪畫為業,筆耕不輟,傳世的繪畫作品面貌多樣、數量眾多。其子藍孟,其孫藍濤、藍青均善繪畫,能承家法,在當時頗有聲譽。
現藏于蘇州博物館的《松巖觀瀑圖》(見下圖)是藍瑛融合宋元技法的難得之作。此作縱158.7厘米、橫65厘米,畫面左上方題“西湖外史藍瑛”。畫面呈近、中、遠三段式構圖,空間分配合理,極富節奏感。近景繪緩坡,其上亂石堆疊;古松拔地而起,樹干挺健,樹枝盤虬,顯得郁郁蔥蔥。隔江中景石臺高聳,臺上有一文士策杖而立,仰望山巒。遠景高峰出云,山間瀑布迸出,山頂礬頭密實,給人以較強的穩定感。圖中,近景樹石輪廓用筆剛硬、頓挫有力,以中鋒、側鋒交替運筆,顯得果斷堅決,有較強的寫實性,頗有南宋李唐的味道。中景用披麻皴、解索皴描繪山石肌理。遠山則用干而淡的筆皴擦出山峰輪廓后,用濃墨點苔。構圖借鑒了南宋的“一角半邊”式,截取部分景物著重渲染,再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將雄渾的山水風景躍然于紙上,形成了極具空間感的畫面。這種大幅立軸、取勢高遠的做法是藍瑛山水畫構圖的突出特點。其優點在于能更好地引導觀者視線,用近景松樹、中景人物、遠景山巒作為情感投射物,以此來引導觀者的情感起伏,并用留白作分隔,使畫面內容跌宕跳躍、激揚有致,富有節奏感。
在設色方面,“沒骨重彩”和“淺絳”則是藍瑛“武林畫派”的代表畫風,前者類似隋唐風格,后者則大多效仿元人。《松巖觀瀑圖》屬于以赭石為主色的淺絳山水,畫面素雅清淡、明快透徹。淺絳法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黃公望。元代在野文人崇尚逸筆草草、聊以自娛的繪畫主張,與當時社會高壓的政治策略有關。藍瑛所處的也正是宦官當道、政治黑暗的時代,因此他深諳元人將社會抱負寄托于書畫的無奈,故在仿古中融入自我的理解。藍瑛久居松江地區,元人疏松暢逸的筆墨也正符合江南山水的自然清秀與淡雅溫柔。因此,他以元人手法進行創作,算得上得心應手。而這種以元人淺絳為主的早期風格,則為藍瑛晚期以唐人風格為主的沒骨青綠山水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藍瑛崇古的繪畫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抨擊了一味求創新而忽略傳統筆墨根基的浮夸之風,而結合宋元技法的繪畫理念在藍瑛所處時期又顯得尤為難得。明末畫壇受董其昌“南北宗”論的影響崇南抑北,崇尚風格逸邁、水墨暈染的文人畫風,摒棄富麗、精致、工整的設色畫風。在當時,幾乎整個畫壇都傾向于元代文人虛和、蕭散的精神,而南宋那種剛烈的筆法隨著浙派的沒落漸漸被拋棄。藍瑛則未隨眾,而是從南宋畫風中汲取精華,“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清王翚語),融合南、北兩宗之法,所以也有后人認為藍瑛是浙派后期的代表畫家。藍瑛豐富的創作內容和技法不僅影響了直接繼承其衣缽的藍氏子孫,明末陳洪綬和清初“金陵八家”也都受其影響,在繪畫中體現出仿古崇古的思想以及個性的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