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社會上,由于受到各種規則和道德的約束,才不至于做錯許多事情。而孩子的規則意識是模糊的,他們往往不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即使做錯了事也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里。這就需要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要遵守的規則,下面七招幫助各位父母們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一、構建一個和諧有趣的家庭環境
在和諧的家庭中,長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愛、和睦相處。這種和諧的家庭氛圍,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心靈,慢慢滲透到孩子的生命中。在和睦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充滿愛的、是溫暖的、是善良的。一個內心充滿愛的、有秩序的孩子,更加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二、給孩子更多自由,讓他學會自律
父母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不要事事干涉、處處控制,讓孩子無所適從。長期在父母壓制下的孩子會走上兩個極端:一是孩子被管束成小綿羊,逆來順受,沒有個人的主見,什么都要別人來做主;二是孩子受不了長期的壓制,會反抗父母,過早叛逆,經常干一些讓父母頭疼又無法處理的事情。所以父母不妨放手多給孩子一些自由成長的空間,多教會他如何自控和自律。
三、言傳身教,父母的榜樣很重要
要養出一個守規則的孩子,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父母應先從自己做起,在家里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試問一個生活作風混亂,家庭亂糟糟的父母又如何培養出一個懂得自律,遵守規則的孩子呢?
四、讓孩子體驗規則的重要性
孩子由于生活知識和經驗水平有限,他們往往不能分辨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行為是錯誤的,更不能理解什么樣的規則可以給大家帶來好處。而孩子的規則意識是在游戲和生活中發展的,父母可利用模擬情景或帶孩子反復體驗,通過游戲和生活經驗,從而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
五、讓孩子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規則是有約束性的,學校里的規則大多是約束孩子的行為規范。但是規則也不能成為老師用來約束孩子的條條框框,而應做到充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讓孩子積極地參與到班級規章、活動規則中來。
六、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常見到類似的現象:放學下樓梯的時候,后面的孩子推搡著前面的孩子快點走;又或者孩子過馬路的時候,明明還是紅燈卻搶快地跑過去……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不遵守規則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比如放學下樓梯大家都擁擠地跑很容易發生傷人事件,過馬路闖紅燈則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等。
七、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原則
1.為孩子制定簡單的規矩。
比如媽媽跟孩子說:“你可以吃一塊餅干。”有或者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媽媽問孩子:“餅干和巧克力,你要選哪個?”讓孩子自己選擇,如果孩子表明兩個都要的話,媽媽要表明規則的嚴謹性,不可妥協。
2.規矩不可打破。
規矩的制定就是用來遵守的,一旦打破就不是規矩了。有時候孩子吃了一塊餅干會央求父母再給一塊,但是之前已經說好了只吃一塊。這個時候父母不可輕易妥協,而是要告訴孩子既然之前都已經說好了就不可反悔,因為規矩是不可打破的。
3.讓孩子試著說服你。
孩子看中的某樣玩具,央求媽媽給他買。這個時候媽媽不可隨口答應,而是讓孩子拿出充分的理由說服你愿意買給他。比如功課做完、考試考滿分、做了家務等。
4.不要害怕孩子失望。
父母千萬不要害怕孩子會因為沒有實現愿望而失望,要知道,懂得失敗,接受挫折的孩子在他今后的人生中才能更從容的應對自己的心理壓力。
5.想要的東西就要努力爭取。
天上沒有白掉餡餅的美事。父母要讓孩子懂得,沒有什么事是理所當然的,要想得到什么就必須要付出什么。比如孩子想要買玩具車,那么他可能需要付出家務勞動來賺取金錢,將一點一點積攢的錢來買玩具車。
規則的制定是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習慣,卻不能成為管制孩子的條條框框。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規則制定中來。只有這樣,孩子的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地調動,遵守規則的自覺性、主動性也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