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州,衡王絕對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聊齋志異》中都曾出現過他的大名。行走青州,與他相關的文物古跡隨處可見。舊日衡王府門前石獅,現安放于青州市博物館門前;衡王府出資鑄造的鐵鶴,放置在青州市博物館院內;衡王府銅鐘,陳列在青州市博物館展廳;為衡王祝壽而雕刻的天下第一“壽”,高懸于云門山山頂絕壁……清初壽光名士安致遠在其《青社遺聞》中寫道:“青郡衡藩故宮,最為壯麗”,所謂“青郡衡藩故宮”指的就是“衡王府”。曾經的衡王府,是一座規模宏大仿北京皇宮的建筑群。然而,隨著明朝滅亡,這座建筑群早已蕩然無存,只剩王府前面兩座精美的石坊,訴說著衡王府的歷史興衰。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青州古城過大年,“衡王嫁女”成美談
2018年春節去青州,正好趕上“青州古城過大年”系列府衙文化展演,“知府巡城”“衡王嫁女”“財神拜年”等27項活動集體亮相,喜慶祥和、雅俗共賞。熱鬧溫馨的“衡王嫁女”堪稱其中的重頭戲。
府衙文化展演之“衡王嫁女” 礫華/文圖
府衙文化展演之“衡王嫁女” 礫華/文圖
府衙文化展演之“衡王嫁女” 礫華/文圖
府衙文化展演之“衡王嫁女” 礫華/文圖
大年初二上午,我們早早趕到阜財門,老遠就聽見熱鬧的鑼鼓聲。在青州,“衡王嫁女”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衡王有三個女兒,大女婿、二女婿均是官宦子弟,因貪酒色早逝,兩個女兒守了空房。等三女兒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衡王擇婿的首要條件是身體必須魁梧強壯。于是,衡王府在青州四城門張榜,定于某月某日選婿。
府衙文化展演之“衡王嫁女” 礫華/文圖
府衙文化展演之“衡王嫁女” 礫華/文圖
到了那一天,衡王府前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王孫公子或騎馬或坐轎,陸續而至,爭相高攀這門親事。出人意料的是,三郡主的紅繡球竟然拋給了一個窮小子——井塘村砍柴為生的樵夫吳儀賓。吳儀賓本想去看看熱鬧,沒想到竟雀屏中選。
府衙文化展演之“衡王嫁女” 礫華/文圖
府衙文化展演之“衡王嫁女” 礫華/文圖
衡王見他身強力壯且樸實安分,當即應允了這門親事。熱鬧的婚禮緊隨其后,一出“衡王嫁女”圓滿收場。數百年來,衡王不計門第,甘于將女兒下嫁窮苦百姓的故事,一直是當地人津津樂道的美談。
明朝封藩套路深,衡王究竟何許人?
府衙文化展演之“衡王嫁女” 礫華/文圖
說到衡王,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封藩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在締建明王朝的同時,正式確立了封藩制。所謂“封藩制”,是將諸子和個別宗室封為“藩王”,讓他們率領精兵分駐全國要塞,建立起由皇權控制的軍事中心。一方面,用以鞏固邊防,另一方面,也削弱諸功臣將領的軍權,監視各地文武官吏,確保朱氏皇族統治。封藩制,是朱元璋強化皇權的一個重要措施。然而到了建文帝元年7月,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發動了“靖難之役”并成功當上了皇帝。為了防止各地藩王步自己的后塵,明成祖朱棣取消了藩王的兵權,只讓他們在封地享受爵祿。
衡王圖書印章 礫華/文圖
分封到青州的第一代衡王朱祐楎,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七子,明孝宗朱佑樘的異母兄弟。朱祐楎到達封地青州后,心無旁騖地享受爵祿,頤養天年。除祭祀宗廟、朝拜皇帝之外,只醉心琴棋書畫,流連青山綠水,交結文人墨客,算得上風雅之士。據說,他的書法造詣很高,“四體皆工”。朱祐楎不但尚古守禮,還樂善好施,社會聲譽很好,被其兄明孝宗稱為“諸王之范”。所以,朱佑楎壽誕之日,明孝宗撥專款為衡王府增建午朝門石坊,并御賜坊額題字,前坊為“樂善遺風”,后坊為“孝友寬仁”,對其大加頌揚。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青州“故宮”衡王府,兩道石坊記繁華
現存的這兩道衡王府石坊,就是明孝宗當年撥款增建的“午朝門”——文武官員叩拜衡王時由此出入。石坊坐北朝南,南北兩坊相距43.5米,建筑形式相同,尺寸一樣。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坊為石灰石,四柱三門,刻獅子、麒麟、纏枝牡丹、覆蓮圖案。四柱上方各嵌巨石橫匾,匾上浮雕二龍戲珠圖案。中門二橫匾,上刻大字,南坊為“樂善遺風”、“象賢永譽”;北坊為“孝友寬仁”、“大雅不群”。剔地陽文,字形寬博,筆畫流暢,傳說為明朝權傾一時的宰相嚴嵩所題。石坊造型宏闊,刻工精細,裝飾華麗,氣勢恢宏,為我國明代石坊中的精品。2013年,國務院公布“衡王府石坊”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這兩座石牌坊的存在,可以使人聯想到王府昔日的輝煌。據說,當年朱祐楎人還未到青州,這里就已為他修蓋了一所富麗堂皇的王府。王府建筑氣派極力模仿北京的皇宮,里面的擺設、機構設置以及隨從人員的配備等等,也近似皇宮,一應俱全,儼然是國中之國。衡王府規模宏大,威勢赫赫,坐鎮青州將近150年。
青州衡王府石坊 礫華/文圖
衡王在青州傳六世、七王,分別是恭王朱佑楎、莊王朱厚燆、康王朱載圭、安王朱載封、定王朱翊鑊、憲王朱常庶和末代衡王朱由棷。清兵入關后很快占領山東,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投降了清廷。一開始,清政府為穩定大局著想,采取安撫政策,暫時讓衡王府保存下來。清順治二年,朝廷借口衡王府子弟叛亂,查抄了衡王府,將朱由棷召進京城軟禁起來。第二年,以叛亂為由殺死朱由棷,抄斬衡王府。衡王家族被迫四散逃命,家產財寶“半歸禪剎,半入侯門”,將近150年的宮殿及附設建筑被蕩為平地。
歲月流逝,歷史滄桑。如今,衡王府石坊靜靜佇立在一所衛生學校的院內,默默訴說著衡王府百多年的興衰。這里不是旅游景點,如果不是刻意尋找,很容易忽略掉。而一旦忽略,青州之行又該是多么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