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我和湖州的戰友在嘉興小住幾天,下榻在嘉興的泊金灣大酒店。酒店高檔大氣,門前就是大運河。往左200米就是運河公園,嘉興的城建大手筆,連走南闖北的戰友老板高林翔都贊不絕口,嘉興城建格局大,道路綠化有大城市的骨架和氣魄。
在南岸的運河公園逛了幾天,又到鄰近的萬達廣場走走,已沒有新鮮感。于是,就到老城區的北面蹓跶蹓跶。過了橋沿著運河往東走,不出一里路,并排的三座青磚塔就聳立在我們眼前。
嘉興三塔,位于嘉興西門外京杭運河畔,是古代嘉興的標志性建筑,始建唐代。據《至元嘉禾志》記載:此處有白龍潭,水流湍急,行舟過此多沉溺。人們推測“潭中有白龍興風作浪,于是運土填潭,建三塔以鎮之”。三塔均為八角九層磚塔,中間一座稍高,約18、41米,塔內無梯可攀,每層壁嵌鐵制浮雕佛像。1926年,美國出版以嘉興三塔作封面的《國家地理》雜志。
煮茶亭位于三塔右邊,是為紀念北宋熙寧年間,蘇軾在任杭州通判,湖州太守期間,曾多次列嘉興,其中三次路過景德寺,在寺中與方丈煮茶論道,并在寺院墻壁留下《過景德禪園畫竹子壁因題一絕》詩。
此后,寺僧在寺院東禪堂建煮茶亭禮念。
重修三塔記石牌放置在煮茶亭中
三塔的北面是與蘇軾有深厚淵源的茶禪寺。可惜還沒開放,匾額上還簇著紅綢。本來我們也可以坐下來,沏一杯茶,品品茶,享受享受當年蘇軾的樂趣。
往東走就是一座巍峨壯麗十分氣派的牌坊“茶禪夕照”。
再往東沿著大運河600米,就到了血印禪寺。
血印禪寺,俗稱“血印和尚廟”。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占領嘉興時,搶掠婦女數十人,囚于岳王祠中。祠中和尚仗義營救,被清兵綁于石柱,亂箭射死,血沁于石,留下痕跡。
民國14年(1925),嘉興知事危道豐創建血印禪院,并勒碑贊頌血印和尚慈悲濟世,護國佑民的精神。
中國的京杭大運河,流經多個省市,運河兩邊的優秀兒女,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可歌可泣。
運河水長流,流進滄海桑田,流淌出一個個不折不屈的故事,人們為記住記念她,緬懷她,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或形式來傳承她,以前的故事,今天的故事,將來的故事,我們將一代一代傳唱下去。
因為我們是大運河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