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商譽的一場討論
東山數據:這是國內會計準則最無知的一次更改。
WB-SoB:國內收購一般過了對賭期就業績大幅下滑,商譽大幅減值,說明收購的過程本身價格就不合理。
被淹死的水: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趨同,那是中國會計準則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和建立規則的權力。會計準則早就開始服務于金融了,你沒有金融權憑啥有會計準則定義權。這種討論看似學術問題,其實是政治問題,純財務角度討論沒有意義。
馬靖昊:我認為你講的會計準則早就開始服務于金融了,確實是這樣的,所以才有商譽目前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方便地調節利潤,也可以“合法”地套取資金。當然,另外,由于會計準則服務資本市場,才有公允價值這些概念。
小王子的侍衛:商譽本質上就是付出的溢價,就是一項支出,這個支出會在企業未來運行中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收益進賬,而付出的成本一直作為資產放在賬上合適嗎?
戰爭中的和平裁判:其實商譽是非同一控制下外購中,購買方向被購買方多付出的對價部分,這部分隨著長期股權投資的整體價值變動而變動,一般情況下只會減值不會增值吧?
馬靖昊:我覺得你的問題提得很好,既然商譽是資產,那么,商譽為什么只有減值沒有增值呢?
探照燈2013:始終未能建立起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只知道照搬照抄,生硬翻譯。
馬靖昊:說得對。
毛利百分之六十:就不應該有商譽這玩意,就應該一次性進損益。
網來人:商譽來源于資產并購,存在的原因在于會計上資產按歷史成本計價與市場價的差異,本質是資產評估增值部分,資產都有存續及受益期限,所以商譽按一定年限攤銷是必要且合理的。
邊城浪子911108:商譽也應該當無形資產處理,分期攤銷。
金幣戰爭:是利益輸送,是腐敗的。
向上滑動閱讀
2015年10月22日,華誼兄弟發布公告:擬以人民幣7.56億元收購一家公司70%的股權,這家公司成立僅僅一天、注冊資本1000萬,是個“空殼”公司,名字叫做“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也就是說,這家剛剛成立一天的公司估值為10.8億元,由于這家公司不可能有任何過往業績,上市公司所占70%股權,估值7.56億,只能被計為“商譽”。
2015年11月19日,華誼兄弟擬以10.5億元收購另外一家公司70%的股權,這家公司叫做“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截止公告日,目標公司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為:資產總額1.36萬元,負債1.91萬元,所有者權益-0.55萬元。也就是說,這家凈資產為負的公司被華誼兄弟估值15億元。
就這幾家公司,怎么看怎么都是空殼公司,沒啥實際業務,以這么高的價格收購,形成巨額商譽,這不擺明了給明星送錢,把高商譽的風險留在上市公司嗎?說白了,就是上市公司聯合明星花式割韭菜。當然,這兩家公司當時都與上市公司之間存在業績承諾,后來,故事肯定是承諾期滿利潤未達標,然后就發生了巨額的“商譽減值”。2018華誼兄弟計提資產減值13.82億,其中商譽減值9.73億,這直接導致了華裔兄弟在2018年的10.93億虧損。2019年近40億的虧損中,有26.6億的資產減值損失,其中又有近6億的商譽減值。還有18.73億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損失。
對上市公司由于“買買買”而導致的賬面高商譽要實行責任制,對于收購垃圾資產、問題資產而導致的巨額商譽減值損失,應追究主要責任人及有關當事人責任。比如,賠償企業損失,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當事人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等,絕不能放任上市公司董監高以“買買買”之名,以買虧了的巨額商譽之實,做出損害上市公司及廣大投資者利益的事情。
lyb195910:商譽根本就不是資產,他是資產收購過程中收購方多支付超過被收購資產的差價部分,屬于溢價收購,應該作為收購損失來處理,直接抵減當期利潤。
聽海人VIP:我認為商譽是買東西買貴了的智商稅。
涓滴之匯:商譽不能準確計量不能是資產。
馬靖昊:商譽到底能不能算一項資產?我認為,商譽不會導致未來現金流流入,從嚴格意義上講根本就不能屬于資產。商譽是在收購兼并過程中的一個“合并價差”的問題,比如,甲企業花了5億元收購乙企業,但是后者凈資產只有3億元,多了2億元溢價。甲公司在合并報表時,會有2億元對不上賬。為了平衡報表,準則制訂者就創造了“商譽”這個科目,把溢價部分記錄在此。
徒步溪谷:算泡沫資產。
不忘初心li秦和il方得始終:林園所說的,無效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