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爭議不斷,但現行的中、美及國際會計準則在對外購商譽的后續計量中,皆取消了強制攤銷的方法,改為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表1總結和歸納了各準則對于商譽減值測試的時間、方法等方面的規定。
1 商譽減值的準則認定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到,在對于商譽減值測試時間的規定上,CAS、SFAS及IFRS的思路大致相似。三大會計準則均認可,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都應在每年對業務合并中取得的外購商譽至少進行一次減值測試。而一旦商譽出現明顯的減值跡象,企業則應當再次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
不同的是,中國出臺的《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第23條規定:“企業合并所產生的商譽,最起碼應于每年年度終了之時開展減值測試。”換言之,無論有無明顯減值跡象,中國企業都應在每年年末這一時間段對外購商譽進行一次常規減值測試。但在SFAS及IFRS中,商譽的常規減值測試的時間就要相對寬松和自由很多。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42號》即指出,只要每年的測試時間相同,“年度商譽減值測試可選在該財務年度期間的任意時點進行”。此外,針對不同的報告單元,SFAS亦賦予了企業在不同時間點來開展商譽減值測試的權利。
然而,現行的三大會計準則在后續確認階段的最大不同,還在于它們各自的商譽減值測試的方法上。美國財務會計準則遵循“兩步法”原則來對商譽施行減值測試,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采用“一步法”進行商譽的減值測試。中國新會計準則由于一直努力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緣故,因此也遵照“一步法”來測驗商譽的減值狀況。
商譽減值測試的“一步法”思想認為,應“將商譽分攤至資產組或者相應的資產組組合,若在該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中,可收回金額明顯不足其賬面價值,則應確認相應減值損失。減值損失應首先抵扣商譽的賬面價值,余下部分再按照比例對其余資產進行抵減。”在這里,中國選擇使用“可收回金額”這一概念與賬面價值來比較。“可收回金額”是取“公允價值處置成本”與“繼續持有該資產取得的未來現金折現值”二者的較高值,由于未來現金的折現值將受到折現率的估值影響,因此企業最終得到的“可收回金額”是不完全準確的。
與之相對的,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的“兩步法”原則看來,第一步應先看整個報告單元的公允價值是否低于其賬面價值,若公允價值確實較小,則實施第二步,將公允價值的減值部分按照比例分攤至資產組含商譽在內的各項資產。與“一步法”相比,“兩步法”的優勢顯而易見:資產減值損失并非首先用于抵減商譽,而是按照比例分配給了資產組內的各項資產,這一反映商譽變動的方法更加科學。此外,“兩步法”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當前商譽額,而非“可收回金額”。公允價值無疑更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從而使得當前商譽的價值更加真實可靠。
2 商譽的列報、披露
而在商譽的列報、披露方面,現行三大會計準則的規定則較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