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振教授雜談文史(二十六):說安徽馬鞍山采石磯太白樓楹聯(三)
鐘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臺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筆者私意以為,在太白樓所有的楹聯中,乃至關于李白的所有聯語中,此聯當屬上上品。盡管作者沒有什么名氣,其生平事跡亦鮮為人知,但明月之珠,自有連城之價,并不以其所出之蚌的大小為重輕。上聯是用杜甫詩:“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下聯仍用杜甫詩:“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信手拈來,若不經意,稍加隱括,便如天生一般的工妙和班配,渾然不可鐫。此謂之“渾成”。凡手寫李白之狂傲,必臚列許多事跡以資證明,若拎不出其中的要領,或缺乏主腦,則只是“貌似”。而高手,卻往往精選最典型的事例,一箭破的;甚或摒棄一切具體事例,遺貌取神。即如此聯,上聯不說太白如何狂,只說他狂到了主流社會中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便是遺貌取神;下聯則只拈出太白醉后就連皇帝老兒也呼他不得一事,以證其傲,可謂一箭破的。總之,作者所著力勾攝的,是太白之精神。此謂之“傳神”。此聯只用了十四個字,便寫活了太白的獨立人格,他人累千百言恐亦不能到。一般作者所撰聯,每嫌用力,吃力,舉輕若重;而此聯則好整以暇,舉重若輕,何等的利索!不拖泥,不帶水,以少總多,以簡馭繁,此謂之“簡凈”。需要說明的是,杜詩之所謂“世人皆欲殺”,本指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牽連而得罪時,肅宗朝廷里有許多人持這樣的意見。實際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主張判李白死刑,而主張判他死刑的人也未必都是由于恨他“狂”。但太白確因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而為統治階級中的許多人所不能容,故本聯作者用杜詩而移花接木,夸張地說他“狂到世人皆欲殺”,還不算違背“藝術的真實”。至于老杜所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恐怕也不見得是“生活的真實”,更有可能是對太白之性格的邏輯推演。如果有人要咬釘嚼鐵,徑請到成都浣花溪草堂去找少陵先生理論,本聯作者可不承擔捏造故事的責任。姚氏此聯,見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六。梁氏對它的評價并不高,雖也肯定它“語壯”,但緊接著便批評說:“然只是作太白贊耳,于樓何涉乎?”這批評不能說沒道理,也不能說就一定得是這么個道理。天下何處無“樓”?此“樓”若非以“太白”而名,哪能吸引如此之多的文人墨客為之撰聯?故“樓”并不重要,“太白”才是關鍵詞。只寫“樓”,不寫“太白”,買櫝還珠,才是問題;而只寫“太白”,不寫“樓”,得魚忘筌,則不是問題。姚興澩(1731—1781,“澩”讀音為“學”,義為冬季無水之山泉),字渭川,號花龕,安徽桐城人。清桐城派領袖姚鼐的叔父,而年幼于姚鼐,自少從鼐學為古文辭,相親愛甚。入京則館于鼐舍,鼐歸則相從,十日而見常八九日。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順天府(今北京)舉人,名著于京師。然乾隆四十年(1775)、四十六年(1781)兩試進士,皆未第。卒于京師,年五十一。乾隆五十五年(1790),其子裒錄所作為《香巖詩稿》,乞姚鼐為序。鼐為之刪定,曰《香巖詩鈔》。序稱姚氏“舉族人才就衰,君(興澩)方杰出,詞氣秀發,又通敏人事”。并稱:“君詩多得古人清韻,不為淺俗之言。其才于古文、經義、駢儷之文無所不解,為之皆有法度,而尤長者在詩。然亦恨人事擾之。茍極其才力,所至當不止此也。然于近之詩人,足以豪矣。有才若此,而郁郁早終,當為天下惜,豈獨姚氏哉!”表彰、惋惜之意,溢于言表。歡迎樓友們繼續在公眾號專輯后面,留言您想請教鐘教授的有關詩詞方面所有問題。答案會在本刊陸續公布。另,此是屬于鐘教授的個人專輯,如您覺得內容不錯,點贊紅包會轉入鐘教授專輯專用帳戶。鐘教授語,讀者關注閱讀就是支持,贊賞的紅包,都用于贈書(鋼筆字詩詞,書,刊……)。投桃報李,非以為報也,永以為好也!請贊賞鐘教授專輯的詩友們加小編微信號15021309959,小窗賜知地址,以便郵寄。小樓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蓋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蓋青青竹,風描水墨圖。
孤身隨細雨,踩痛落花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