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惠安女,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她們極具特色的服飾:以黃斗笠、銀腰帶、藍上衣、寬黑褲為主要特點,展示了惠安女身材的曲線美和婀娜多姿的儀態(tài)美。
惠女服飾的歷史可追溯到百余年前的清代末期,那時的惠安女的上衣腰胸寬大,衣擺長至膝蓋,腰間系條百褶裙,下穿長褲,褲管很寬大,和現(xiàn)在的褲樣相似,婦女的頭上沒有斗笠和頭巾,戴的是重達10多公斤的頭飾。經過時代的變遷和勞動的需要,惠女服飾在上衣的長度、袖口上有了一定的變化。閩南人描述惠安女的服飾,常用:“封建頭、民主肚、節(jié)約衫、浪費褲”來形容,這12字把惠女服飾的特點形象而又風趣地概括出來。
“大”“小”有別各具特色
因為地域風俗的不同,惠女服飾在風格上可分為大岞地區(qū)和小岞地區(qū)兩種類型。前者顏色偏素雅,頭巾以藍底白花或綠底白花為經典款式,后者則以花俏鮮艷為主要風格,多見粉紅等俏麗顏色。顏色風格的迥異還反映在婚俗穿衣習慣上的截然相反:大岞女子結婚時所用的服飾多為黑色上衣、黃斗笠,而小岞則喜用粉紅、大紅等喜慶色彩,頭飾也不同于大岞的黃斗笠。小岞如今仍保留結婚時穿傳統(tǒng)惠女服飾的傳統(tǒng),而在大岞則比較罕見。在斗笠上,大小岞也有區(qū)別,如大岞地區(qū)女子所戴的斗笠上有紅色小三角,而小岞地區(qū)卻沒有。
大小岞惠女服飾特色有別(左中大岞,右為小岞)
左高右低男左女右
惠女服飾中制作難度最大,最考驗功夫的是上衣下擺的制作。
首先要用“大針”打出一個大致輪廓,然后給下擺打褶,再用針準確、細致地縫合起來,這個過程稍不注意,下擺就有可能不對稱,形狀不夠圓,美感大打折扣。
別看惠女服飾只是由幾塊布裁剪拼接而成,可里面蘊含了大學問:整體來說,惠女服飾包括三個“三角形”,這三個“三角形”分別是棕黃色的斗笠、包裹在頭上的花巾、上窄下寬的上衣。惠女服飾在設計上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很有意思,一般惠女上衣的上下部分往往由兩種不同顏色的布縫合而成,細看,你會發(fā)現(xiàn)下部同一顏色的兩塊布不是平行的,而是左高右低,這是男左女右的意思,上衣又叫“桃仁衣”,扣上布紐的那部分叫“夫頭”,穿衣時將“夫頭”從左到右拉過去,寓意惠安女胸懷開闊,能包容一切。
出嫁穿全套黑
惠女服飾在穿著上也是很有講究的,夏天的上衣一般是素雅的白底碎花,而冬裝則多為莊重的藍色。無論冬夏,惠安女都保持穿著兩件套的習慣,這其中體現(xiàn)了她們不怕風雨不畏寒暑的精神。在惠安獨特的婚喪習俗上,惠女服飾在穿著搭配上也很有學問:在很多人眼中,新娘出嫁時要穿吉祥的顏色,而惠安女出嫁時穿的是全套黑色的惠女服飾,意味姑娘已經“成人”了。惠女服的褲子向來是經典的黑色,寬松的長褲為長期在海上勞作的惠女提供了便利。腰上的銀鏈更是點睛之筆。詹師傅介紹了關于佩戴腰鏈的習俗:未婚的惠女是不戴腰鏈的,而喪夫的惠女會因為自卑而不佩戴腰鏈,只有等到兒孫發(fā)達后才會重新戴上腰鏈,這也體現(xiàn)了惠安女生來低調樸質的品性。
【制作步驟】
1.畫線、裁剪:根據顧客身材的尺寸,以木尺丈量,在布料上畫出基本的形狀。將畫好的布料用剪刀裁剪出來。
2.拼湊:畫好的布料裁好后,就要將每一部分拼合在一起。
3.縫合:用針線縫合起來。
4.縫布紐:紐布,當地又稱“阿嬤紐”,用布條打出“阿嬤紐”,將其縫在制好的上衣上。
5.上花邊: 將做好的花邊和袖口縫在一起,進行其他的一些藝術加工,讓服飾更加美觀。最后用熨斗熨平整,成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