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陰,晨有雨。
我們上午9點離開廈門,任務是到惠安尋找“惠安女”。
聽說過很多關于惠安女的傳說,也看到過很多面容悅人,身著獨特艷麗服飾的惠安女照片,所以這次既然開車到了福建,是一定要到惠安看看惠安女的。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市惠安縣的一個特殊族群,她們是漢族,但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特有的婚姻方式聞名天下。
惠安女的婚姻十分奇特,她們結婚后要長期住在娘家,新婚夜不能上床,站在床邊過夜,第三天就得送回娘家,以后只能在年節才會回夫家住一兩天,直到有了孩子才可長住夫家。
惠安女的能干也是出了名的,織網、下海、耕田,修路、拉車,經商無所不干,還要養育孩子,贍養老人,由此,惠安女成了勤勞的象征。
但是,惠安女最表象化的是特殊的服飾,“黃斗笠、花頭巾、藍短衫、銀腰鏈、寬筒褲”的服飾非常獨特。她們的形象隨著攝影鏡頭、詩歌和音樂,從偏僻的漁村走向全國,繼而走向了世界。
(以上照片全部來自網絡)
看看這些照片,多漂亮呀!很明顯,這些挑擔、織網、抬石頭……的勞動場面,大部分都是擺拍的,很多采風團都在組織這樣的活動。我這次來當然不是來看表演的,我想看看原汁原味的惠安女,看看實際生活當中的惠安女。可是,我怎么也沒想到,尋找惠安女,準確的說是尋找穿戴傳統服飾的惠安女是那么難!
一是幾乎所有的中青年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穿著傳統的惠安女服飾了,二是惠安女不讓拍照,始終躲避著鏡頭。
我們在崇武的大街小巷海邊亂轉,卻幾乎看不到穿戴“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的惠安女。瞧,來了兩位上年紀的婦女,雖然沒帶黃斗笠,但花頭巾、黑(藍)短衫、銀腰鏈、寬筒褲一樣也不少,還多了手表呢。
騎自行車的惠安女,她穿的是藍短衫。注意看她的銀腰鏈。
再從后面看看銀腰鏈。銀腰鏈由一條條索狀銀鏈組合而成,它在惠安女心中遠遠超過金項鏈對于城市摩登女的吸引力。也許銀腰鏈是纜繩的象征──她們的男人大都是漁民,長年在海上捕魚,腰肚上纏掛著這種像是纜繩的銀鏈子,寄托著她們對自己男人的思念和祝福。銀腰鏈是婚前夫家選黃道吉日送聘金時一起送去的聘禮之一,也象征著男人用銀鏈纏住他的女人一生一世的意思吧!
解放前,銀腰鏈一般二至三條,爾后條數不斷上升,現為七至九條,通常為七條,重一斤半甚至幾斤不等。
為了看到原汁原味的惠安女,我們開著車下鄉了。在坑下村,遠遠看見這位老年婦女,穿著傳統服飾,挑著擔子走來,我們趕緊下車拍照。
我們拍了幾張后,上前與老人家搭訕,沒想到遭到一頓怒罵(閩南話一句也沒聽懂,但發怒看出來了),趕緊逃之夭夭。
原來以為到了惠安,拍幾張“黃斗笠、花頭巾、藍短衫、銀腰鏈、寬筒褲”齊全的照片應該不是問題,事實是很成問題。剛才的老人看不到銀腰鏈,下面的婦女又沒戴黃斗笠。(花頭巾幾乎人人都戴)
幾乎所有的惠安女,一見到我們的鏡頭,頭就轉過去了。金黃色的斗笠上還鑲嵌著點裝飾。
惠安女以吃苦耐勞著稱,男子出海捕魚,女子就成了農副業的主要勞動力,所有的粗活、重活、家務活一把抓,頂起家庭的大半個天。
這就是上圖中間那個沒戴黃斗笠的婦女,我們搭了幾句話,就默許我們拍照了。
在惠安,我們看到干活的都是婦女,男人們可能只管出海打漁,其它的什么都不管。
就連電力施工,也是婦女當先。
惠安女服飾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造型美觀,色彩協調,奇而不俗,艷而有韻,可以說是漢民族服飾中最獨特和最具有視覺沖擊的個性服飾,是“現代服飾中的一朵奇葩”。然而,惠安女服飾的現狀并不樂觀,年輕人已經將它拋棄了,也許用不了多少時間,惠安女服飾就會在現實生活中消失,而只存在于舞臺和表演性的活動中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