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微博:@銀行螺絲釘
雖然螺絲釘的網名是「銀行螺絲釘」,不過平時專門講銀行業指數基金還真不多。
原因是銀行業其實作為體量最大的一個行業,已經是很多指數基金里數一數二的重倉行業了。
比如說螺絲釘組合里投資過的H股、基本面50、50AH、300價值等指數基金,都含有非常高比例的銀行股。包括紅利類品種,銀行股也是里面的常客。
所以在投資了這些品種的基礎上,單獨再投資銀行業指數基金,是有些重復的。
就好像點了一個麥辣雞腿堡套餐,還要再單點一個麥辣雞腿堡。
不過還是有很多朋友對純粹的銀行業指數基金很感興趣,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金融行業
銀行業隸屬于金融行業。
金融包含的行業非常多,不僅僅是銀行、保險、券商。
金融租賃,金融消費,資產處理,財務公司,基金公司,投資銀行,甚至典當行,都可以算作是金融行業的一類。
不過這其中,有對應指數基金產品的,主要是銀行、證券、保險。
雖然都是金融行業,但是彼此之間的業務模式、投資策略都有非常大的不同,并不能套用同樣的策略。
銀行的商業模式
我對銀行還是有感情的,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銀行,從支行到總部,很多崗位也都接觸過。
銀行具備不錯的商業模式,可以簡單的看作是「兩個收入,兩個費用」: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利息費用,風險準備金。
例如,銀行可以以3%的利率從儲戶手里收集錢財,然后以6%的利率貸給企業。
利息收入:3%和6%之間的利息差,就是銀行的收入,也就是「利息收入」。
利息費用:而支付的3%,就是「利息費用」。
非利息收入:另外,銀行還可以收取中間收入或者渠道費用。例如手續費、管理費等。這個費用與利息無關,所以是「非利息收入」。
風險準備金:銀行貸款給客戶,如果客戶還不上錢,銀行就得從自己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來彌補虧空。這個用來彌補虧空的資金要預先準備好,這就是「風險準備金」費用。
所以簡單的看,
銀行的收益 = 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利息費用-風險準備金
=利差收益+非利息收入-風險準備金。
銀行的周期性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大。
當經濟處于下行周期,客戶還款質量下降,風險準備金增加,同時國家也要降息來刺激經濟,所以銀行利差收益減少,風險準備金增加,銀行效益就會變差。
當經濟好轉的時候,國家要給經濟降溫,客戶還款質量也變好了,銀行效益就會變好。
因為經濟周期一直在波動,所以銀行也會周期往復。
銀行的特殊地位:百業之母
如果沒有銀行,讓能夠提供資金的出借方和需要資金的貸款方自己去對接,那成本是非常高的。
銀行起到了一個潤滑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銀行永遠都要在國家的監管之下。即使放開了牌照,銀行的營業也要受到銀監會的監管。
享受信用,同時也要付出一部分自由。
銀行是企業和個人貸款的主要途徑。
無論是哪個行業要發展,都需要資金,而銀行的貸款是目前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
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銀行的房貸是個人解決住房資金需求的最主要途徑。
對資金的需求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
所以史玉柱也說過:「銀行是個沒有天花板的行業。」
同時,銀行也是國家調節經濟的工具。
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是非常好用的工具。
通過基準利率調節企業的負債成本;
通過存款準備金率調節銀行可以用于放貸的資金量。
必要的時候,銀行也可以從國家低成本的獲取流動性,來解決流動性危機。
銀行業的收益
銀行雖然有一定的周期性,總體來說還是個不錯的行業,長期看能跑贏市場平均。
例如中證銀行指數,和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一起,都是從2004年12月31日開始的。
到今天,中證銀行指數是6000多點。這個收益是比滬深300和中證500要高的,跟中證紅利差不多。
從行業的角度,銀行業比消費行業和醫藥行業的長期收益低一些,但是比大部分行業的收益都要高。
屬于長期收益排在前40%的優秀行業。
銀行業指數基金
銀行的體量很大,所以H股指數、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等規模指數里基本上都含有大量的銀行。50AH、300價值、基本面50等策略型指數也是如此。
國內也有很多銀行業基金。到目前為止,一共有14只銀行業指數基金,它們追蹤的都是同一個指數:中證銀行指數。
這14只指數基金,除去剛成立的品種、規模不足1億的基金品種,還剩11只指數基金。
▼場內3只ETF
這3只分別是華寶中證銀行ETF(代碼512800)、南方中證銀行ETF(代碼512700),以及最近成立的一只匯添富中證銀行ETF,不過這只目前還在封閉期。
512800和512700的費率是相同的,管理費率為0.5%/年,托管費率為0.1%/年。
兩者高度相似,其中512800規模相對大一些。
▼場外銀行業指數基金
場外的銀行業指數基金,成立時間基本上都是在2015年牛市前后,一共有11只。
不過這些基金的費率各有不同。
有的費率高一些,是「每年1%的管理費率+0.2%的托管費率」,這樣一年費用就是1.2%,比場內的銀行業ETF費率要高不少。
有的費率則低一些,其中費率最低的是這2只:天弘中證銀行和南方銀行ETF聯接。
不過南方的這只規模有點小,不足一億,通常我們不太考慮規模不到一億的基金品種。
所以相對來說,天弘中證銀行指數基金,比較適合作為場外投資銀行業指數基金的選擇。
它的規模還可以,清盤風險不大。
費用上來看,管理費率為0.5%/年,托管費率為0.1%/年,也是目前場外基金最低檔的費率了。
投資行業指數基金的時候,費率還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因為行業指數基金就是簡單的持有對應的行業股票,如果費率較高,那其實不如直接去買對應個股了。
中證銀行指數的估值
我們再來看看中證銀行指數。中證銀行指數是2004年12月31日開始的,起始為1000點,到今天是6000多點。
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大幅戰勝滬深300。
下面是中證銀行指數的歷史估值。
銀行上市時間差別比較大,早期上市的銀行數量比較少,所以無法從歷史數據中得出有效的估值區間。我們只能從理論上推導一個安全的買入價格。
銀行是一個有經營風險的行業。
在經濟周期底部,往往需要計提更多的風險準備金,盈利也會受到影響,此時估值也往往較低;
而在經濟周期頂部則相反,銀行盈利普遍不錯,行業普漲,估值較高。2007年銀行的估值甚至達到幾十倍。
▼市盈率
對銀行來說,「盈利」是一個會計調節后的概念,有很大的調節空間。例如主動暴露不良、減少計提風險準備金等。
也有的銀行比較激進,愿意主動接受風險更大的客戶來擴大業務,這使得短期業績可能增速非???,但后續損失會越來越大。
除非非利息收入占比比較高,否則銀行的盈利還是會呈現明顯周期性的。
所以對某一家銀行來說,市盈率不是一個可靠的指標,至少在經濟周期沒有見底前是這樣的。
▼市凈率
市凈率就稍微好一點,因為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主要由不同流動性的資產組成,所以賬面價值是銀行股票價值很好的代表。
但缺點就是,在這些資產中可能會暴露一些不良資產,使銀行的凈資產遭受侵蝕。
所以,以市凈率去買銀行的時候,最好是買入一籃子銀行股,避免個股黑天鵝風險。
不過即使這樣,仍然會有行業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所以我們一定要在行業整體低估的時候再介入。
即使銀行業會存在一些問題,但由于其行業的特殊地位,使得這個行業會長時間的存續下去。
能在低估的時候買到一籃子足夠便宜的銀行股,是比較穩健的策略。
如果一堆銀行股,在周期底部,能以1PB以下交易,價格算是低估的;如果能以0.8-0.7PB甚至更以下的價格交易,往往是不錯的機會。
每一輪經濟周期頂部,銀行業大多有機會達到1.5-2PB以上。
總結
銀行是百業之母。
因為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的龐大規模,一家銀行只需要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就可以獲取非常不錯的收益。
在所有行業中,銀行的長期盈利能力屬于中等偏上。
其中,風控能力優秀、非利息收入占比高、盈利穩定的銀行,長期會很不錯。
銀行也是有經營風險的行業。
在經濟景氣周期,全行業都能賺錢,看不出區別;但是當退潮的時候,就可以看出誰擁有更好的風控能力,誰擁有長期受益的潛力。
同時,銀行也在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方向,目的在于擺脫以利差收益為主的模式,比如非利息收入、資產證券化、互聯網銀行等,都可能是未來發展的主流。
當前2018年11月,銀行業屬于低估區域。
不過因為銀行和上證50、滬深300、H股等指數的重合度比較大,并且大家都處于低估,所以選其中一個就好。
已經投資了H股、上證50、基本面50、50AH、300價值等品種的話,也說明已經配置了很高比例的銀行業股票了。
作者:銀行螺絲釘(轉載請獲本人授權,并注明作者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