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峰
話說公元639年,曾經被唐朝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的西突厥,又開始慢慢復蘇。等到了統葉護可汗時期,他們的軍隊竟然再次達到了數十萬。控制區域也逐漸擴大,向東擴張到了金山,向西北擴張到里海一帶,向西南抵興都庫什山,東南則至玉門關附近。
然而,令我大唐子民萬分高興的是,貞觀二年年底的時候,西突厥的高層竟然突然爆發了政變,一度中興的西突厥很快又再次陷入了混亂和衰敗。俗話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于是,貞觀四年(630年),大唐名將李靖(就是傳說中哪吒三太子的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出兵打敗了西突厥。這一下子,使大唐帝國的聲望如日中天,一時間威風凜凜!
這種情況下,以前臣服于西突厥的西域諸國紛紛做出了反應。其中,西域伊吾國首先來降,大唐就將它設置為了伊州。但是,西域諸國中有一個頗具實力的高昌國,卻始終不服氣,不愿意投降。而且,非常不巧的是,貞觀六年,大唐帝國所采取的,想通過支持泥敦系突厥首領的政策,實現對西突厥的徹底擊敗與控制,卻讓人很失望。
這是為何呢?原來在大唐王朝支持泥敦系擔任突厥首領之后,不久,原東突厥首領始畢可汗的兒子欲谷設也自立為可汗,根本不服從泥敦系突厥首領的指揮。于是,雙方開始大打出手。結果是,泥敦系可汗的部隊不斷戰敗,逐漸喪失了權利。與此同時,欲谷可汗又再次控制了高昌國,并聯合高昌一起攻打大唐屬國——焉耆,還阻斷了西域與唐朝的貢道。
這壓力對于大唐來說是杠杠的。沒有辦法,就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大唐便決定任命侯君集為西域交河行軍大總管,薛萬均為副總管,包括將領趙元楷、阿史那社爾等人,率領步兵和騎兵20萬出征高昌國。
但當問罪之師來到高昌城下,唐軍擂鼓進軍之時。高昌國的守軍卻固城自守,毫不回應。于是,侯君集決定等第二天清晨再發動進攻。早晨,唐軍終于開始攻城。
在唐軍猛烈的攻勢之下,高昌守軍既無進攻之力,也無防守之力。于是,他們把惟一的希望,就寄托在在了它的盟友西突厥欲谷可汗的部隊來支援了。但是,由于唐軍的攻勢太凌厲了,來支援的西突厥部隊感到十分震驚,還沒等高昌戰役結束,西突厥欲谷可汗的部隊就開始向西逃跑。
而駐扎在高昌城的高昌守軍,一看援兵也跑了,沒有辦法,就趕緊向唐軍投降了。于是,大唐名將侯君集就趁機繼續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縣、22城,得戶8046,人口3.77萬,馬4300匹,占地東西800里,南北500里。
顯然,正是經過了這一險象環生、驚心動魄的高昌之戰,大唐王朝才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大門,同時也意味著在漢之后,中國的勢力再次挺進到這個邊疆區域。(呂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