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抗戰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侵華日軍在肉搏戰之前先把子彈從槍膛退掉,然后在拼刺刀的鏡頭。然而當年的日軍真會采用這種怪異的戰術?這還要從日軍手中的三八式步槍說起。
一戰后日本開始向戰勝國法國學習軍事理論,法國陸軍不重視機械化部隊,而看中馬奇諾防線這樣的要塞火力體系,日軍在中國遍地蓋炮樓修碉堡就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而在要塞攻防戰中長射程武器的優勢不明而喻,因此二戰中最長的三八式步槍應運而生。
三八式步槍是一款射擊精度高又適合近距離拼刺刀的武器。它使用6.5毫米子彈,射程最遠達到了800米,可以壓制中國軍隊手中射程只有400米的漢陽造和中正步槍。當時抗日前期日軍平均身高1米58,抗戰后期日軍平均身高降低到了1米46,然而三八式步槍加裝刺刀后長度接近1米7。槍比人高,這畫風是非常的不協調,可到了戰場上這種突兀就轉化成了巨大的優勢。冷兵器向來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中國軍隊手中的步槍加裝了刺刀也比日軍三八式短了20多厘米,吃了大虧。在臺兒莊戰役中,一名日軍便可以輕易地刺傷三名中國軍人,我軍往往還未靠近便已經中刀。
日軍在拼刺刀的時候是不可能先退子彈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不像網上所說,在日本陸軍各種版本的《步兵操典》中,并沒有明令要求拼刺刀時退子彈。如果它真實存在的話,以日本人的嚴謹和對白刃戰的重視程度,是不會不寫入操典中的。
第二,日軍使用的都是采用旋轉后拉槍機的手動步槍,如果要將彈倉內5發子彈全部退出,就要重復5次推拉槍栓的過程,這是非常浪費時間的表現,等退完了子彈敵人已經沖到面前了,這招相當不實用。
第三,日軍槍法精準,火力猛烈。拼刺刀也是在比較近或者沖鋒的時候才使用,有槍不用卻退子彈拼刺刀,不符合常理。日本人是比較軸,但并不傻。
真實的情況是日軍拼刺刀之前并不是在退子彈,而是在關保險。從遠處看關保險的動作和把子彈從槍膛退掉非常像,被大家誤解為退子彈。要說明的一點是,日軍在白刃戰前關保險,也是雙方開始班以上大規模近距離格斗的時候,而不是只要一準備肉搏就退掉子彈,那純粹是自殺行為。日軍關保險主要是為防止因三八步槍穿透力過強而誤傷隊友。要知道抗戰初期的日軍戰斗力十分彪悍,打槍拼刺刀樣樣精通,至少四名中國軍人才能消滅一名日軍。因此在拼刺刀的時候開槍誤傷戰斗力更強的日軍隊友是很不劃算的。
面對身強體壯、裝備精良的日軍,中國軍隊有自己的獨門秘笈。八路軍打仗向來以靈活多變而著稱,往往在大規模拼刺刀的時候先打光槍里的子彈扔光口袋里的手榴彈再說,這樣可以大量殺傷因拼刺刀而陣型密集的日軍。有不少八路軍甚至在拼刺刀的時候專門往日軍大腿上來上一槍,這樣子彈最后會射進地里,就不會出現誤傷隊友的情況出現。有的部隊兩個人結成一個戰斗小組,一個新手在前邊吸引日軍注意力,另一名老司機則從側方把刺刀捅進敵人的胸膛。
西北軍的刀法也是一絕,在國軍中廣為流傳。它脫胎自軍閥混戰時期的李景林部,獨成一家,專破日式白刃戰拼刺術。具體的刀法其實只一招,出刀的時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來,刀背磕開步槍,同時刀鋒向前畫弧,正好砍日軍腦袋,所以說日本人怕大刀隊是確有其事。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也吃了日軍白刃戰的虧。美軍的沖鋒槍槍身較短,白刃戰拼刺刀不占優勢。日軍實施奇襲,使美軍來不及反應。一旦進入混戰,沒有經驗的士兵用沖鋒槍胡亂掃射造成的己方傷亡往往比敵人造成的還大,美軍指揮官就曾威脅如果有士兵再亂開槍,就把他的槍扔到海里,而且從此再不發一顆子彈。美軍最后總結對付拼刺刀最好的辦法是用手槍。
大概唯一不重視白刃戰的就是德國人了。德軍進攻特別重視裝甲和火炮部隊,近戰的機會不多。近戰多發生在在狹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時德軍多用爆破、掃射來清除敵人。這樣,就被德國人總結出了“沖鋒槍加手榴彈打近戰金不換”的真理,其實,德國人不是不能白刃戰,他們更擅長在狹小空間用匕首解決問題。從一件小小的步槍可以看出一支軍隊采用的武器和戰術是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的。
在現代戰爭中,刺刀的地位和作用已經大大下降,但也有可能成為戰斗的主角,并決定戰爭的勝負。我國的56式三菱軍刺就以其獨特的造型和恐怖的殺傷力而聞名于世,并在對越和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有良好的表現。2004年在伊拉克巴士拉以北,英軍的一個20人車隊在遭受什葉派武裝襲擊之后彈盡糧絕。隨后英軍沖過100多米的開闊地之后和民兵在塹壕展開了白刃格斗,最后什葉派武裝士氣崩潰落荒而逃。此戰英軍僅受傷3人,殲敵20多人。
當前刺殺技術雖然日漸沒落,但在遇到彈藥耗盡、機械故障時挺起刺刀、利用有限的空間發揮最大的力量,從而達到消滅敵人仍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當前解放軍在訓練時依舊保留刺殺技術的訓練,更多的是一種戰斗精神和勇氣的培養,因為無畏和勇敢才是解放軍屢戰屢勝的最強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