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日軍隊打仗,日本鬼子很愛拼刺刀。更讓人不解的是,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時候,要先把子彈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個怪異而引人注目的戰(zhàn)術。而這竟然是日本陸軍步兵操典的規(guī)定。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它的特點,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zhàn),三八步槍的缺點是,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后往往易于貫通,創(chuàng)口光滑,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zhàn)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zhàn)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后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于貫通后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后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zhàn)斗力,仍然能夠反擊!
在拼刺刀戰(zhàn)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擺出這個姿勢后,步槍的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來射擊的機會就少了很多,而且如果作射擊準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tài),拼殺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因此,白刃戰(zhàn)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進而進行射擊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
在抗日戰(zhàn)爭早期,中國軍人在和日本拼刺刀的時候是落下風的,當時日本普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槍長加上刺刀,全長接近1.7米,比一個人還要高,中國當時的中正式步槍呢,槍長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長。“一寸長、一寸強”,日本步槍和刺刀長出的這10厘米,在白刃戰(zhàn)中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日本刺刀的質量非常好,同時日本訓練水平也較高,所以抗戰(zhàn)初期中國軍人在與日本拼刺刀時非常吃虧。據說,8個中國士兵才能對付一個日本鬼子。
后來,中國人總結出了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訣竅,就是用我們的大刀對付日本的刺刀,需要說明的是,不是純以大刀做武器,還必須配備駁殼槍。
我們還原一下大刀加駁殼槍與日本的刺刀對抗時的情景:面對端著刺刀上來的日本鬼子,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開日本鬼子的第一次突刺,然后,或者用大刀近戰(zhàn)中更靈活,劈、砍、刺。或者來干脆的,右手用駁殼槍,一槍把日本鬼子的腦袋打開了花。
如果只有大刀和鬼子硬拼,就有點難受了,刀法嫻熟,膽子大的,可以占有優(yōu)勢,刀法不行的,很可能和敵人同歸于盡。當被鬼子一刀刺中時,可以抓住其槍身不讓其抽槍后撤,然后咬牙上步、拼命一刀!
因此,對付小日本的拼刺刀,駁殼槍配大刀,是最好的武器,而且,駁殼槍有20發(fā)的彈夾,可以連射,幾十人同時以駁殼槍掃射,密集的火力足以擊潰幾倍于自己的對手。
最有名的,在長城喜峰口戰(zhàn)斗中,二十九軍在趙登禹將軍指揮下,殲敵5000余人,其中大刀隊殺敵數百人。
美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也曾經和日本鬼子拼過刺刀,后來發(fā)現,不行,美軍的沖鋒槍槍身較短,拼刺刀太吃虧了,而且,日本鬼子喜歡實施奇襲,使美軍來不及用密集火力將日軍切斷于戰(zhàn)線之前,一旦進入混戰(zhàn),沒有經驗的士兵用沖鋒槍掃射造成的己方傷亡往往比敵人造成的還大,
后來,美軍學習了中國的大刀加駁殼槍的經驗。認為白刃戰(zhàn)中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手槍對抗日軍的刺刀。美國就給士兵們裝備了11.43MM的柯爾特M1911手槍。同時配有鈍頭彈,這種槍的子彈力量非常大,足以一槍把沖上來的鬼子爆頭,跟現在打游戲一樣痛快過癮。
最有名的戰(zhàn)斗就是在瓜達卡納爾島的叢林里,當時,美國的約翰·巴錫龍軍士用一支M1911手槍和兩挺機槍交替射擊,獨自一人阻止了日軍一個連的自殺式沖鋒,直到破曉增援來到他的陣地時,發(fā)現周圍趴著有近一百具日軍尸體。
現在看來,日本鬼子當時使用刺刀肉搏,有點落后了。盡管戰(zhàn)爭初期,依靠單發(fā)步槍和白刃格斗,日本占據了一定的優(yōu)勢,可是,到了戰(zhàn)爭后期,尤其是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交鋒之后,吃夠了苦頭,這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了日本人的愚昧和狂妄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