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用極高明的比興藝術(shù),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shù)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南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云:“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這一記載對體認本詞意蘊,實有重要意義。當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擄徽欽二宗北去,北宋滅亡之際,隆祐以廢后幸免,垂簾聽政,迎立康王,是為高宗。有人請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傳》記其言曰:“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飽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詔曰:“雖舉族有北轅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獨在。”《鶴林玉露·建炎登極》條云:“事詞的切,讀之感動,蓋中興之一助也。”陳寅恪《論再生緣》亦謂:“維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為當時及后世所傳誦。”故史稱隆祐:“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窮追隆祐,東路則渡江陷建康、陷臨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時正是南宋政權(quán)存亡危急之秋。所以當辛棄疾身臨造口,懷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興”,題詞于壁,實屬情理之必然。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這首詞開頭二句是說,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難人的眼淚。
首句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的特質(zhì),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的感覺,郁孤臺三字劈面便突起一座郁然孤峙的高臺。詞人調(diào)動這三個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的激憤,不能不用此突兀的筆來表達。進而更寫出臺下的清江水。詞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的造口。造口,是詞境的核心。“行人淚”三字,直點當年造口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猖狂,羞國恥未雪,將滿腔的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行人淚意蘊自廣,不必專言隆祐。當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而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多少傷心淚啊,其中也包括著詞人。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的象征。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上片后二句是說,我抬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shù)的青山。
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東北望。詞人因懷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就好像杜甫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歇拍寫出自己滿懷忠憤。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換頭是說,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向東流去。
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換頭是寫眼前景。如果說有寄托,則難以指實。如果說無寄托,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明帶有感情色彩。詞人在這里“借水怨山”。無數(shù)青山,詞人既然感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比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意識中,當并指投降派。如果一定要說寄托的話,當以江水東流比喻正義所向。然而時局終究未可樂觀,詞人心情并不輕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末二句是說,江邊夜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的叫聲。
詞情詞景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這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的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郁的孤懷寫照,而暗應(yīng)合起筆郁孤臺的意象。鷓鴣叫聲:“行不得也哥哥”,結(jié)筆寫出了詞人的一懷愁苦,而此一懷愁苦,實是朝廷一味妥協(xié),中原久未光復(fù)引起的。一結(jié)悲涼無已。
這首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nèi)轉(zhuǎn),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郁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以與李太白同調(diào)詞相媲美。
附錄《菩薩蠻》辛棄疾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注釋
①造口:即皂口,鎮(zhèn)名。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60里處。②郁孤臺:古臺名,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的賀蘭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而得名。
③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④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這里指淪于敵手的宋國都城汴梁。
⑤可憐:可惜。
⑥無數(shù)山: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為北方淪陷國土)。
⑦畢竟東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擋。
⑧愁余:使我感到憂愁。(“余”也有寫作“予”)
⑨鷓鴣(zhè gū):鳥名,傳說它的叫聲是“行不得也哥哥”,啼聲異常凄苦。
名家點評
卓人月評此詞云:“忠憤之氣,拂拂指端。”(《詞統(tǒng)》)
明沈際飛《草堂詩馀正集》:“無數(shù)山水,無數(shù)悲憤。伊文公云:若朝廷賞罰明,此等人皆可用。”
清陳廷焯《云韶集》:“血淚淋漓,古今讓其獨步。結(jié)二語號呼痛哭,音節(jié)之悲,至今猶隱隱在耳。”
周濟《宋四家詞選》:“借水怨山。”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書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繪,自抒悲憤。小詞而蒼莽悲壯如此,誠不多見。蓋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氣魄足以暢發(fā)其情。起從近處寫水,次從遠處寫山。下片,將山水打成一片,慨嘆不盡。末以愁聞鷓鴣作結(jié),尤覺無限悲憤。”
梁啟超評此詞云:“《菩薩蠻 》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