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骨折成因:(1)直接暴力(2)間接暴力(3)累積性勞損: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致使肢體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遠距離行軍易致第2、3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稱為疲勞性骨折。?3.根據骨折處皮膚和粘膜的完整性分類:①閉合性骨折: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骨折端不與外界相通。②開放性骨折:骨折處皮膚或粘膜破裂,骨折端與外界相通。骨折處的創口可由刀傷、槍傷由外向內形成,亦可由骨折端刺破皮膚或粘膜從內向外所致。?4.根據骨折的程度和形態分類:(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部分中斷,按其形態又可分為:①裂縫骨折②青枝骨折:兒童(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全部中斷,按骨的折線方向及其形態可分為:①橫行骨折②斜行骨折③螺旋形骨折④粉碎性骨折:骨質碎裂成3塊以上⑤嵌插骨折:干骺端骨折⑥壓縮性骨折:骨松質如脊椎骨、根骨⑦凹陷性骨折:顱骨⑧骨骺分離?5.骨折的臨床表現:(1)全身表現①休克:出血,特別是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多發性骨折②發熱:血腫吸收或感染(2)局部表現①一般表現:局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②特有體征:畸形(縮短、成角或旋轉)、異?;顒?、骨擦音或骨擦感,具有以上三個骨折特有體征之一者,即可診斷為骨折。?6.骨折早期并發癥:(1)休克(2)脂肪栓塞綜合癥(3)重要內臟器官損傷:①肝脾破裂②肺損傷③膀胱和尿道損傷④直腸損傷(4)重要周圍組織損傷:①重要血管損傷②周圍神經損傷③脊髓損傷(5)骨筋膜室綜合癥?7.骨筋膜室綜合癥:(1)定義:由骨、骨間膜、肌間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內肌肉和神經因急性缺血而產生的一系列早期癥候群,最多見于前臂掌側和小腿。(2)發病機理:常由創傷骨折的血腫和組織水腫使其室內容物體積增加或外包扎過緊、局部壓迫使骨筋膜室容積減小而導致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所致。(3)早期診斷標準:①與創傷不相稱的疼痛②壓痛明顯③手指(腳趾)被動牽拉痛。?8.骨折晚期并發癥:(1)墜積性肺炎(2)壓瘡(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感染(5)損傷性骨化:又稱骨化性肌炎(6)創傷性關節炎(7)關節僵硬:是骨折和關節損傷最為常見的并發癥(8)急性骨萎縮: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性骨營養不良,典型癥狀是疼痛和血管舒縮紊亂(9)缺血性骨壞死(10)缺血性肌痙攣:是骨折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骨筋膜室綜合癥處理不當的嚴重后果,典型畸形是爪形手、爪形足。?9.骨折愈合過程:三個階段:(1)血腫炎癥機化期(2)原始骨痂形成期:一般約需4~8周(3)骨板形成塑形期:約需8~12周。?10.骨折頸骨折、脛骨中下1/3處骨折、手舟狀骨骨折愈合慢,不愈合率高。?11.骨折急救過程:搶救休克、包扎傷口、妥善固定、迅速轉運?12.骨折急救目的:用最為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搶救生命、保護患肢、迅速轉運,以便盡快得到妥善處理。?14.骨折復位類型:(1)解剖復位:骨折段通過復位,恢復了正常的解剖關系,對位(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系)完全良好時,稱~(2)功能復位:經復位后,兩骨折段雖未恢復至正常的解剖關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15.開放性骨折的處理原則:及時正確的處理傷口,盡可能的防止感染,力爭將開放性骨折轉化為閉合性骨折。?16.清創時間:一般認為在傷后6~8小時內清創,傷口絕大多數能一期愈合。?18.開放性關節損傷的處理原則:與開放性骨折基本相同,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關節感染和恢復關節功能。?19.骨折延遲愈合:骨折經治療,超過一般愈合所需的時間,骨折斷端仍未出現骨折連接,稱~。X線片顯示為骨折端骨痂少,輕度脫鈣,骨折線仍明顯,但無骨硬化表現。?20.骨折不愈合:骨折經過治療超過一般愈合時間,且經再度延長治療時間,仍達不到骨性愈合。X線片顯示骨折端骨痂少,骨端分離,兩斷端萎縮光滑,骨髓腔被致密硬化的骨質所封閉。臨床上骨折處有假關節活動,成為~或骨不連接。?21.骨折畸形愈合:即骨折愈合的位置未達到功能復位的要求,存在成角、旋轉或重疊畸形。可能由于骨折復位不佳,固定不牢固或過早的拆除固定,受肌肉牽拉、肢體重量和不恰當負重影響所致。?22.肩關節脫位分型:根據肱骨頭脫位的方向分為前脫位、后脫位、上脫位及下脫位,以前脫位最為多見,肱骨頭可能位于鎖骨下、喙突下、肩前方及關節盂下。?23.肩關節脫位臨床表現:①患者有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頭向患側傾斜的特殊姿勢②方肩畸形③Dugas征陽性:將患側肘部貼緊胸壁時,手掌搭不到健側肩部,肘部無法貼近胸部。?24.肱骨干骨折:合并橈神經損傷,出現垂腕,手背橈側(虎口附近)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25.5P征:無痛、脈搏消失、皮膚蒼白、感覺異常、肌麻痹。。?26.兒童期肱骨髁上骨折:復位時,橈側或尺側移位未得到糾正,或合并了骨骺損傷,骨折愈合后可出現肘內、外翻畸形,也可合并橈神經和尺神經炎。?27.橈骨下端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臨床表現:①典型畸形: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②移位:骨折遠端向橈側、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28.髖關節脫位分型:按股骨頭脫位后的方向問為前、后、中心脫位,以后脫位最為常見。?29.髖關節后脫位的典型體征: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30.頸干角:股骨頸的長軸線與股骨干縱軸之間形成的夾角,稱為~為110°~140°,平均127°。?31.股骨頸骨折按骨折線部位分類:股骨頭下骨折、經股骨頸骨折、股骨頸基底骨折。?32.股骨頸骨折的體征:外旋畸形,一般在45°到60°之間。?33.交叉韌帶的起止:①前交叉韌帶:起自股骨髁間窩的外側面(即股骨外側髁的內側面),向前內下方止于脛骨髁間嵴的前方②后交叉韌帶:起自股骨髁間窩的內側面(即肱骨內側髁的外側面),向后下方止于脛骨髁間嵴的后方?34.膝關節韌帶損傷的特殊檢查:①側方應力試驗:檢查側副韌帶有無斷裂或扭傷②抽屜試驗:檢查交叉韌帶③軸移試驗:檢查交叉韌帶斷裂后出現的膝關節不穩定。?35.半月板損傷的特殊臨床表現:活動時有彈響,有關節交鎖現象。?36.半月板損傷的特殊試驗:過伸試驗、過屈試驗、半月板旋轉試驗、研磨試驗、蹲走試驗。?37.脊柱的三個縱軸:①前柱:椎體的前2/3,纖維環的前半部分,前縱韌帶②中柱:椎體的后1/3,纖維環的后半部分,后縱韌帶③后柱:后關節囊,黃韌帶,骨性神經弓,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關節突。?38.脊柱骨折的急救搬運:采用擔架,木板甚至門板運送。平托法、滾動法?39.脊髓損傷的分類:按損傷部位和程度分為①脊髓震蕩②脊髓挫傷與出血③脊髓斷裂④脊髓受壓⑤馬尾神經損傷?40.截癱指數:脊髓損傷后各種功能喪失的程度可以用截癱指數來表示。0代表功能完全正?;蚪咏?,1代表功能部分喪失,2代表功能完全喪失或接近完全喪失。一般記錄肢體自主運動、感覺及兩便的功能情況,相加后即為該病人的截癱指數。?41.脊髓損傷并發癥:①呼吸衰竭與呼吸道感染②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結石③壓瘡④體溫失調:中樞性高熱?42.骨盆分離試驗與擠壓試驗是骨盆骨折是最重要、簡單、常用的查體方法。?43.頸椎病分型:①神經根型頸椎?。?/span>最常見,臂叢神經/上肢牽拉試驗、壓頭試驗陽性②脊髓型頸椎病③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眩暈、頭痛、視覺障礙、猝倒、其他:還可有不同程度運動及感覺障礙,以及精神癥狀。?44.持續牽引:分為皮膚牽引和骨牽引。皮膚牽引是將寬膠布條或乳膠海綿條粘貼在皮膚上或利用四肢尼龍泡沫套進行牽引。骨牽引是用骨圓釘或不銹鋼針貫穿骨端松質骨,通過螺旋或滑車裝置予以牽引。?45.Monteggia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可因直接打擊暴力或間接傳達暴力引起。首先采用手法復位、夾板固定。?46.Galeazzi骨折:即橈骨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頭脫位,可因直接打擊暴力或間接傳達暴力引起。首先采用手法復位、夾板固定。?47.Smith骨折(橈骨下端屈曲型骨折):又稱反Colles骨折,典型移位是近折端向背側移位,遠折端向掌側、尺側移位。?48.Barton骨折:即橈骨遠端關節面骨折伴腕關節脫位,可因骨折的方式不同而發生橈骨關節背側骨折和腕關節背側移位,或是橈骨下端掌側關節面骨折及腕骨向掌側移位。?49.手的休息位:即手處于自然靜止狀態的姿勢。此時手內在肌和外在肌、關節囊、韌帶的張力處于相對平衡狀態。表現為腕關節背伸10°~15°,輕度尺偏,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半屈曲位,從示指到小指,越向尺側屈曲程度越大,各指尖指向腕舟骨結節。拇指輕度向掌側外展,其指腹接近或觸及示指遠側指尖關節橈側。?50.手的功能位:是手可以隨時發揮最大功能的位置。表現為腕關節背伸20°~25°,輕度尺偏,拇指處于對掌位,其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微屈。其他手指略微分開,掌指關節及近側指間關節半屈位,遠側指間關節輕微屈曲,各指的關節屈曲位置較一致。?51.屈指肌腱斷裂——該手指伸直角度加大;伸指肌腱斷裂——該手屈曲角度加大,而且該手指的主動屈指或伸指功能喪失;指深、淺屈肌腱斷裂——該手指呈伸直狀態;掌指關節背側近端的伸肌腱斷裂——掌指關節呈屈曲位;近節指骨背側伸肌腱損傷——近側指間關節呈屈曲位:中節指骨背側的伸肌腱損傷——手指末節屈曲呈錘狀指畸形。?52.Allen試驗:可檢查尺、橈動脈通暢和兩者間吻合情況。方法:讓病人用力握拳,將手中血液驅至前臂,檢查者用兩手拇指分別用力按壓前臂遠端尺、橈動脈,不讓血流通過,再讓病人伸展手指,此時手部蒼白缺血,然后放開壓迫的尺動脈,讓血流通過,則全手迅速變紅。若放開尺動脈或橈動脈壓迫后,手部仍蒼白,則表示該動脈斷裂或栓塞。?53.手外傷的現場急救:①止血:局部加壓包扎是手部創傷最簡便而有效的止血方法。大血管損傷所致大出血才采用止血帶止血②創口包扎:用無菌敷料或清潔布類包扎傷口,創口內不要涂用藥水或撒敷消炎藥物③局部固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采用木板、竹片、硬紙板等,固定范圍應達腕關節以上。?54.手外傷的治療原則:①早起徹底清創②正確處理深部組織損傷,清創時盡可能修復深部組織,以便盡早恢復功能③一期閉合創口④正確術后處理,指間隔開,植皮處適當加壓包扎,肌腱等損傷修復后固定,應用破傷風抗毒血清。?55.斷肢的急救:包括止血、包扎、保存斷肢和迅速轉送。離體斷肢的保存:斷肢用無菌或清潔敷料包好,放入塑料袋中,再放在加蓋的容器內,外周加冰塊保存。?56.髖關節前脫位的手法復位以Allis法最為常用,病人仰臥手術臺上,術者握住傷側腘窩部位,使髖輕度屈曲與外展,并沿著股骨的縱軸做持續牽引;一助手立在對側以雙手按住大腿上1/3的內側面與腹股溝處施加壓力。術者在牽引下做內收及內旋動作,可以完成復位。?57.Pauwells角:股骨頸遠端骨折線與兩側髂棘連線的夾角。大于50°為內收骨折,小于30°為外展骨折。?58.Bryant三角:在平臥位,由髂前上棘向水平畫垂線,再由大轉子與髂前上棘的垂線畫水平線,構成~,在股骨頸骨折時,此三角底邊較健側縮短。?59.Nelaton線:在平臥位,由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之間劃線,為~正常情況下,大轉子在此線上,若大轉子超過此線之上,表明大專自由向上移位。?60.股骨干骨折移位方向:①上1/3骨折:由于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外旋肌的牽拉,使近折端向前、外及外旋方向移位;遠折端由于內收肌的牽拉而向內、后方向移位;由于股四頭肌、闊筋膜張肌及內收肌的共同作用而向近端移位②中1/3骨折:由于內收肌群的牽拉,使骨折向外成角③下1/3骨折:遠折端由于腓腸肌的牽拉以及肢體的重力作用而向后方移位,又由于股前、外、內的肌牽拉的合力,使近端向前上移位形成縮短畸形。?61.骨盆骨折并發癥:①腹膜后血腫②腹腔內臟損傷③膀胱或后尿道損傷④直腸損傷:使會陰部撕裂的后果,女性常伴有陰道壁的撕裂⑤神經損傷:主要是腰骶神經叢和坐骨神經損傷。?62.周圍神經損傷的臨床表現:①運動功能障礙:呈弛緩性癱瘓,主動運動、肌張力和反射均消失,時間延長可發生肌萎縮②感覺功能障礙:皮膚感覺消失③神經營養性改變:即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表現④叩擊試驗:既可幫助診斷神經損傷的部位,亦可檢查神經修復后再生神經纖維的生長情況。按壓或叩擊神經干,局部出現針刺性疼痛,并有麻痛感向該神經支配區放射為陽性,表示為神經損傷部位;或從神經修復處向遠端沿神經干叩擊,叩擊試驗陽性則是神經修復的表現⑤神經電生理檢查:肌電檢查和體感誘發電位對于診斷神經損傷的部位和程度以及幫助觀察損傷神經再生及修復情況有重要價值。?63.握拳尺偏試驗(Finkelstein試驗):握拳尺偏腕關節時,橈骨莖突處出現疼痛,稱為陽性,可見于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64.伸肌腱牽拉試驗(Mills征):伸肘、握拳、屈腕,然后前臂旋前,此時肘外側出現疼痛為陽性。有時疼痛可牽扯到前臂伸肌中上部。可見于肱骨外上髁炎。?65.腕管綜合征:是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而表現出的一組癥狀和體征。是周圍神經卡壓綜合癥中最常見的一種。?66.肘管綜合征:是指尺神經在肘部尺神經溝內的一種慢性損傷,過于又稱為遲發性尺神經炎。?67.旋后肌綜合癥:是橈神經深支(骨間背神經)在旋后肌腱弓附近被卡壓,使前臂伸肌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綜合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