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學生【你真的知道什么是關節脫位嗎?】
關節脫位是由于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于關節,或關節有病理性改變,使骨與骨之間相對關節面正常關系破壞,發生移位。外傷性脫位多發生于青壯年。四肢大關節中以肩、肘脫位為最常見,髖關節次之,膝、腕關節脫位則少見。本節內容主要論述外傷性關節脫位。
(一)分類
1.按原因可分為外傷性脫位、病理性脫位、先天性脫位及麻痹性脫位。
2.按脫位程度可分為全脫位及半脫位。
3.按遠側骨端的移位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后脫位、側方脫位和中央脫位等。
4.按脫位時間和發生次數可分為急性、陳舊性(如脫位3周以上而未復位者)和習慣性脫位(一個關節多次脫位)等。
5.按脫位是否有傷口與外界相通可分為閉合性脫位與開放性脫位。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外傷性關節脫位只有當關節囊、韌帶和肌腱等軟組織撕裂或伴有骨折時方能發生脫位。具有一般損傷的癥狀和脫位的特殊性表現。
1.一般癥狀
(1)疼痛明顯,活動患肢時加重。
(2)腫脹,因出血、水腫使關節明顯腫脹。
(3)功能障礙 關節脫位后結構失常,關節失去正常活動功能。
2.特殊表現
(1)畸形 關節脫位后肢體出現旋轉、內收或外展和外觀變長或縮短等畸形,與健側不對稱。關節的正常骨性標志發生改變。
(2)彈性固定 關節脫位后,未撕裂的肌肉和韌帶可將脫位的肢體保持在特殊的位置,被動活動時有一種抵抗和彈性的感覺。
(3)關節盂空虛 最初的關節盂空虛較易被觸知,但腫脹嚴重時則難以觸知。
3.X線檢查 關節正側位片可確定有無脫位、脫位的類型和有無合并骨折,防止漏診和誤診。
(三)合關癥
早期全身可合并多發傷、內臟傷和休克等合并傷,局部可合并骨折和神經血管損傷,應詳細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晚期可發生骨化肌炎,骨缺血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等,應注意預防。
1.骨折 多發生在骨端關節面或關節邊緣部,少數可合并同側骨干骨折。
2.神經損傷 較常見,多因壓迫或牽拉引起,如肩關節脫位可合并腋神經損傷,肘關節脫位可引起尺神經損傷等。
3.血管傷 多因壓迫或牽拉引起,如肘關節脫位,可有肱動脈受壓。膝關節脫位時腘動脈可受牽拉和壓迫,其中少數可有斷裂。
4.骨化肌炎 多見于肘關節和髖關節脫位后(詳見骨折總論)。
5.骨缺血性壞死 如髖關節脫位后可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但多在受傷1~2月后才能從X線片上看出。
6.創傷性關節炎 如脫位合并關節內骨折、關節軟骨損傷、陳舊性脫位、骨缺血性壞死等,晚期都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四)治療原則
1.傷后在麻醉下盡早手法復位,適當固定,以利軟組織修復;及時活動,以恢復關節功能。早期復位容易成功,功能恢復好;復位晚則困難大,效果差。復位中切忌粗暴,要注意防止附加損傷,如骨折、血管和神經損傷等。復位必須達到解剖復位,復位后及時正確的固定是保證軟組織損傷修復和防止再脫位的重要措施。一般固定三周后,早期活動,以利功能恢復。
2.開放復位的適應癥
對手法復位失敗或陳舊性脫位,特別是合并大血管傷者,應行開放復位,如合并有神經傷,在手法復位后觀察1~3個月,大多數可自行恢復,如神經功能無恢復,即應手術探查神經。
3.開放性關節脫位的處理
應爭取在6~8小時內進行清創術,在徹底清創后,將脫位整復,縫合關節囊,修復軟組織,縫合皮膚,橡皮條引流48小時,外有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并選用適當抗菌素以防感染。
二、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松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一)脫位的原因及類型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后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沖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圖3-118)。后脫位很少見,多由于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后脫位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1)盂下脫位    (2)喙突下脫位(3)鎖骨下脫位 (4)后脫位
圖3-118 肩關節脫位的類型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外傷性肩關節前脫位均有明顯的外傷史,肩部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傷肢呈彈性固定于輕度外展內旋位,肘屈曲,用健側手托住患側前臂。外觀呈“方肩”畸形(圖3-119),肩峰明顯突出,肩峰下空虛。在腋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可摸到肱骨頭。傷肢輕度外展,不能貼緊胸壁,如肘部貼于胸前時,手掌不能同時接觸對側肩部(Dugas征,即搭肩試驗陽性)。上臂外側貼放一直尺可同時接觸到肩峰與肱骨外上踝(直尺試驗)。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類型和確定有無骨折情況。
圖3-119 左肩關節脫位畸形
應注意檢查有無合并癥,肩關節有脫位病例約30~40%合并大結節骨折,也可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肱骨頭壓縮骨折,有時合并關節囊或肩胛盂緣自前面附著處撕脫,愈合不佳可引起習慣性脫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可向后滑脫,造成關節復位障礙。腋神經或臂叢神經內側束可被肱骨頭壓迫或牽拉,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也可以損傷腋動脈。
后脫位臨床癥狀不如前脫位明顯,主要表現為喙突明顯突出,肩前部塌陷扁平,在肩胛下部可以摸到突出肱骨頭。上臂略呈外展及明顯內旋的姿勢。肩部頭腳位X線片可明確顯示肱骨頭向后脫位。
(三)治療
1.手法復位
脫位后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并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如75~100毫克杜冷丁)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Hippocrate's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于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圖3-120)。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圖3-120 足蹬法
(2)科氏法(Kocher's法)
此法在肌肉松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后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并可聽到響聲(圖3-121)。
圖3-121 科氏復位法
(3)牽引推拿法
傷員仰臥,一助手用布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布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并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圖3-122)。
圖3-122 肩關節脫位復位法-牽引推拿法
后脫位可用足蹬法或牽引推拿法復位。
復位后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并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干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后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后處理: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后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繃帶或石膏固定于胸前,3周后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后脫位復位后則固定于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后伸拉)。
2.手術復位
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癥為:肩關節前脫位并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后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并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并喙突、肩峰或肩關節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并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3.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脫位后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生攣縮,合并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愈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
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脫位在三個月以內,年輕體壯,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范圍,X線片無骨質疏松和關節內、外骨化者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可先行患側尺骨鷹嘴牽引1~2周;如脫位時間短,關節活動障礙輕亦可不作牽引。復位在全麻下進行,先行肩部按摩和作輕輕的搖擺活動,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便于復位。復位操作采用牽引推拿法或足蹬法,復位后處理與新鮮脫位者相同。必須注意,操作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和腋部神經血管損傷。若手法復位失敗,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對青壯年傷員,可考慮手術復位。如發現肱骨頭關節面已嚴重破壞,則應考慮作肩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肩關節復位手術后,活動功能常不滿意,對年老患者,不宜手術治療,鼓勵患者加強肩部活動。
(四)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于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后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于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后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松弛。以后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后伸動作時可反復發生脫位。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診斷比較容易,X線檢查時,除攝肩部前后位平片外,應另攝上臂60~70°內旋位的前后X線片,如肱骨頭后側缺損可以明確顯示。
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如脫位頻繁宜用手術治療,目的在于增強關節囊前壁,防止過分外旋外展活動,穩定關節,以避免再脫位。手術方法較多,較常用的有肩胛下肌關節囊重疊縫合術(Putti-Platt氏法)和肩胛下肌止點外移術(Magnuson氏法)。
三、肘關節脫位
正常肘關節由肱尺、肱橈和尺橈上關節組成,主要是肱尺關節進行伸屈活動(伸180度,屈30度)。肘關節后部關節囊及韌帶較薄弱,易發生后脫位。
(一)脫位原因及類型
肘關節后脫位最為常見,大多發生于青壯年,由傳達暴力和杠桿作用所造成。跌倒時用手撐地,關節在半伸直位,作用力沿尺、橈骨長軸向上傳導,使尺、橈骨上端向近側沖擊,并向上后方移位。當傳達暴力使肘關節過度后伸時,尺骨鷹嘴沖擊肱骨下端的鷹嘴窩,產生一種有力的杠桿作用,使止于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關節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繼續前移,尺骨鷹嘴向后移,形成肘關節后脫位。由于暴力方向不同,尺骨鷹嘴除向后移位外,有時還可向內側或外側移位,有些病例可合并喙突骨折。肱前肌被剝離,以致形成血腫,肘關節脫位可合并肱骨內上髁骨折,有時骨折片嵌在關節內阻礙復位,可有尺神經損傷。
肘關節前脫位很少見,多為直接暴力所致,發生時多在伸肘位、肘后暴力造成鷹嘴骨折后向前脫位。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1.肘關節受傷史及局部癥狀
2.脫位的特殊表現 肘部明顯畸形,肘窩部飽滿,前臂外觀變短,尺骨鷹嘴后突,肘后部空虛和凹陷。關節彈性固定于120~140度,只有微小的被動活動度。肘后骨性標志關系改變,在正常情況下肘伸直位時,尺骨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三點呈一直線;屈肘時則呈一等腰三角形(圖3-123)。脫位時上述關系被破壞,肱骨髁上骨折時三角關系保持正常,此征是鑒別二者的要點。
3.肘關節脫位的合并癥 后脫位有時合并尺神經傷及其它神經傷、尺骨喙突骨折,前脫位時多伴有尺骨鷹嘴骨折等。
4.X線檢查 肘關節正側位片可顯示脫位類型、合并骨折情況,并與髁上骨折相區別。
(三)治療
1.新鮮肘關節后脫位
手法復位,多用牽引復位法(圖3-124)。
圖3-123 肘后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嘴突三點關系
圖3-124肘關節后脫位復位法
在臂叢麻醉下,術者一手握住傷肢前臂、旋后,使肱二肌松弛后進行牽引,助手作反牽引,先糾正側方移位,再在繼續牽引下屈曲肘關節,同時將肱骨稍向后推,復位時可感到響聲,如已復位,關節活動和骨性標志即恢復正常,如果一人操作,可用膝肘復位法(圖3-125)或椅背復位法(圖3-126)。
圖3-125 膝肘復位法
圖-126 椅背復位法
注意事項:復位前應檢查有無尺神經損傷,復位時應先糾正側方移位,有時要先將肘稍過伸牽引,以便使嵌在肱骨鷹嘴窩內的尺骨喙突脫出,再屈肘牽引復位,若合并肱骨內上髁骨折,肘關節復位后,肱骨內上髁多可隨之復位;但有時骨折片嵌入肱尺關節間隙,可高度外展前臂,利用屈肌的牽拉作用將骨折片拉出。
復位后的處理:復位后,用石膏或夾板將肘固定于屈曲90度位,3~4周后去除固定,逐漸練習關節自動活動,要防止被動牽拉,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肘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內上髁骨折或橈骨小頭骨折,手法復位失敗者,可行手術復位;成人可作橈骨小頭切除。
2.陳舊性脫位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損傷在三個月以內,可試行手法復位,如不能復位時,切不可強力復位,應采取手術復位。如合并有尺神經損傷,手術時應先探查神經,在保護神經下進行手術復位,復位后宜將尺神經移至肘前,如關節軟骨已破壞,應考慮作肘關節成形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3.肘關節前脫位
手法復位時,應將肘關節呈高度屈曲位進行,一助手牽拉上臂,術者握前臂,推前臂向后,即可復位。復位后固定于半伸肘位4周,有時尺骨鷹嘴不能手法整復,需手術復位固定。
四、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為杵臼關節,其解剖特點是:髖臼深,韌帶堅強,肌肉肥厚。因此關節穩定,僅在強大暴力下發生脫位,多發生于青壯年。
(一)原因及類型
脫位分為前、后脫位和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以后脫位最常見。后脫位是由于髖關節在屈曲、內收,受到來自股骨長軸方向的暴力,可使韌帶撕裂,股骨頭向后突破關節囊而造成后脫位。若髖關節在屈曲和輕度內收位,同樣外力可使髖臼頂部后緣骨折,股骨頭向后脫位。如髖關節在中位或輕度外展位,暴力可引起髖臼骨折,股骨頭沿骨折處向盆腔方向移位,叫作中心脫位,很少見。如髖關節處于外展位,股骨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以此為支點繼續外展,暴力沿股骨頭長軸沖擊,可發生前脫位。股骨頭可停留在閉孔或恥骨嵴處。如在下蹲位,兩腿外展,窯洞倒塌時,也可發生前脫位。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1. 后脫位
(1)髖關節在屈曲內收位受傷史。
(2)髖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等。
(3)脫位的特有體征 髖關節彈性固定于屈曲、內收、內旋位,足尖觸及健側足背,患肢外觀變短(圖3-127)。腹溝部關節空虛,髂骨后可摸到隆起的股骨頭。大轉子上移,高出髂坐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之連線,即Nelaton's line)。
圖3-127 髖關節脫位體位及病理解剖
(4)有時并發坐骨神經損傷,髖臼后上緣骨折。晚期可并發股骨頭壞死。
(5)X線檢查可確定脫位類型及骨折情況,并與股骨頸骨折鑒別。
2.前脫位時,髖關節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患肢很少短縮,大粗隆亦突出,但不如后脫位時明顯,可位于髂坐線之下,在閉孔前可摸到股骨頭。
3.中心脫位畸形不明顯,脫位嚴重者可出現患肢縮短,下肢內旋內收,大轉子隱而不現,髖關節活動障礙。臨床上往往需經X線檢查后,方能確定診斷。常合并髖臼骨折,可有坐骨神經及盆腔內臟器損傷,晚期可并發創傷性關節炎。
(三)治療
1.新鮮脫位的治療
(1)后脫位的復位方法
①問號法(Bigelow's法)(圖3-128)。
圖3-128 髖關節脫位復位“問號法”
在腰麻下,病員仰臥,助手固定骨盆,髖、膝屈曲至90度,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放在腘窩處向上牽引,開始先使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使股骨頭離開髂骨),然后一面持續牽引,一面將關節外旋、外展、伸直、使股骨頭滑入髖臼而復位(助手可協助將股骨頭推入髖臼)。因為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呈“?”形,似一問號,故稱“問號法”復位,左側后脫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如一個正“問號”,反之,右側后脫位為一反“問號”。
②提拉法(Allis法)(圖3-129)。
圖3-129髖關節脫位復位提拉法
患者仰臥,助手的動作和術者的位置同上法,復位時術者先將患側髖和膝關節屈至90°,使髂股韌帶和膝屈肌松弛,然后一手握住小腿向下壓,另一前臂套住膝后部向上牽拉,使股骨頭向前移位接近關節囊后壁破口,同時向內外旋轉股骨干,使股骨頭滑入髖臼,助手可同時將股骨頭向髖臼推擠復位。復位時常可聽到或感到一明顯響聲。此法比較安全。
③復位后的處理
固定:復位后可用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4~5周(或平臥用砂袋固定患肢使呈輕度外展內旋位),以后可架拐早期活動,但患側不能負重,待6~8周后,進行X線檢查,顯示無股骨頭壞死時再負重走路。
④手術復位的適應癥
手法不能復位,應考慮及時手術復位。髖臼上緣大塊骨折,須手術復位并作內固定。
(2)前脫位治療原則同前,僅手法方向相反,復位后處理亦同。
(3)中心脫位宜用骨牽引復位,牽引4~6周。如晚期發生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2.髖關節陳舊性脫位,因髖臼內充滿纖維瘢痕,周圍軟組織攣縮,手法復位不易成功。可根據脫位時間、局部病變和傷員情況,決定處理方法。脫位未超過三個月者,或試行手法復位。先行骨牽引1~2周,將股骨頭拉下至髖臼緣,再在麻醉下試行輕緩手法活動髖關節,以松解粘連,獲得充分松動后再按新鮮脫位的手法進行整復。但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手法復位不成功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應手術復位。對關節面破壞嚴重者,可根據患者職業決定做髖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五、橈骨小頭半脫位
(一)致傷機理
常見于2~4歲小兒,因橈骨頭尚未發育完全,環狀韌帶較松弛,當強力牽拉時,易發生脫位,橈骨頭被拉至漏斗環狀韌帶的遠側,有時部分韌帶嵌于肱橈關節之間(圖3-130)。
圖3-130 幼兒橈骨頭半脫位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常有提拉患兒手臂上樓梯或走路的受傷史,半脫位時肘部疼痛,患兒哭鬧,肘部半屈曲,前臂中度旋前,不敢旋后和屈肘,不肯舉起和活動患肢,橈骨頭部位壓痛,X線檢查陰性。
(三)治療
復位時不用麻醉,先將前臂旋后,伸肘稍加牽引,拇指壓肘前橈骨小頭處,屈曲肘關節,必要時前后旋轉前臂,可感到復位的響聲,復位后肘部及前臂可活動自如。復位后用三角巾懸吊一周。如活動時疼痛或復發,宜用石膏固定于屈肘90度2周,應注意勿提拉小兒手臂,防止復發。4~6歲后橈骨頭長大,即不易脫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中級)主治醫師考試必備必過真題考點
關節造影術
正骨推拿療法
淺談幾種關節脫位診療方法
早讀 | 常見關節脫位的診療策略,都在這里啦!
主治醫師中級-骨科習題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牟县| 新平| 烟台市| 高平市| 友谊县| 江永县| 巴青县| 四子王旗| 卢氏县| 嘉义市| 建昌县| 安丘市| 翁源县| 县级市| 海晏县| 汉沽区| 曲沃县| 巴彦县| 彭山县| 华坪县| 勐海县| 安顺市| 泸州市| 雷州市| 磐安县| 浦东新区| 开鲁县| 肃宁县| 旅游| 阿图什市| 黄陵县| 盈江县| 江北区| 桦南县| 阿克| 平南县| 德州市| 永泰县| 鹿泉市| 绥江县|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