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隨時間變化較大。康熙、雍正時期,專學董其昌;乾隆時期,專學趙孟頫;嘉慶、道光時期,學習歐書(歐陽詢);咸豐、同治時期,則習北碑。清代法書的發展,先后出現兩大學派,首先是帖學派,其后是碑學派。傅山、劉墉、姚姬得力于帖,是為帖學派代表;鄧石如、張廉卿、黃易得力于碑,是為碑學派代表。清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包世臣提倡北碑,對清代中后期書法風格影響很大。如,劉墉七十多歲以后潛心于北朝碑版;何紹基書宗顏真卿,但同時參以北魏《張玄墓志》等碑版意趣,碑帖兼學,融會貫通,自成一格;其他如趙之謙、康有為的書法,從北碑、金石得益不少,對近代數法也頗有影響。
包世臣草書《錄書譜》軸
清代書畫名作,有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高士奇《江村消夏錄》和吳升《大觀錄》等,著錄、品評所藏或所見書畫作品。清代書法作品流傳下來很多。中國許多文物、博物館單位都收藏有清代法書。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明末清初書法家——傅山傳世名作《<天龍禪寺>五律詩》軸,紙本、草篆書,縱59.3厘米,橫160.1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黃易書法傳世代表作《臨漢碑》軸,紙本、隸書,縱68.9厘米,橫27.5厘米;何紹基書法傳世代表作《鄧琰墓志銘》冊,紙本、楷書,縱30.6厘米,橫30.3厘米。
劉墉(1720-1805),字崇如,號石庵,出生于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于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他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余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后人稱贊其小楷不僅有鐘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
劉墉行書《臨米帖》軸
成哲親王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少字鏡泉,從號少廠,又號鏡泉、即齋,別號詒晉齋主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碩成親王。作為清朝著名書法家,與翁方綱、劉墉、鐵保并列“乾隆四家”。著有《聽雨書屋詩集》《詒晉齋詩文集》及《續集》《隨筆》《倉龍集》等。傳世書法作品有《臨歐陽詢楷書軸》、《楷書立軸》、《群仙賦》、《成親王臨化度寺碑墨跡》、《題畫菊扇面詩軸》、《成親王書多心經》等。
永瑆楷書《陸機文賦》軸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官至內閣學士。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論詩創“肌理說”,著有《粵東金石略》、《蘇米齋蘭亭考》、《復初齋詩文集》、《小石帆亭著錄》等。
翁方綱行書《論絳帖》卷
董鄂·鐵保(1752-1824),字冶亭,號梅庵,本姓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清代大臣,著名書法家。鐵保以文章和書法馳名朝野。與成親王永瑆、劉墉、翁方綱,稱為“清朝四大書家”。書法早年曾學“館閣體”,后學顏真卿,糾正“館閣體”帶來的板滯之病。文學上他主編了《白山詩介》和經嘉慶皇帝賜名的《熙朝雅頌集》,著有《惟清齋全集》;書法上先后輯有《惟清齋字帖》、《人帖》、《惟清齋法帖》等。
鐵保《行草臨王帖》冊
卞永譽(1645~1712)清代書畫鑒賞家。字令之,號仙客,隸漢軍鑲黃旗,祖籍山東黃縣,官至刑部左侍郎。在清初的鑒賞家中,卞永譽是頗有影響的人物。著有《式古堂書畫匯考》、《式古堂集》等?!妒焦盘脮媴R考》上溯魏晉,下迄元明,被認為是書畫著錄、著作的集大成者。該書 60卷,成書于康熙二十一年 (1682),系采錄前人著錄書畫之作與本人所見所聞者匯輯而成。前30卷為書法,后30卷為繪畫,以年代為序,分門別類進行著錄。每條標明年代、尺寸、質地,敘述作品內容、題跋印記、流傳經過,并且進行評論。此書對書畫鑒定著錄的體例已臻完備,并成為后世的典范。
鄧石如《行草詩》軸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書法作品有《游五園詩》、《篆書文軸》、《篆書中堂》、《隸書四條屏》、《隸書七言聯》、《隸書節錄文心雕龍》、《陳寄鶴書》等。
鄧石如篆書《荀子宥坐篇》軸
張裕釗(1823—1894),字廉卿,號濂亭,湖北鄂州梁子湖畔東溝鎮龍塘張村人,晚清官員,散文家、書法家。其書法獨辟蹊徑,融北碑南帖于一爐,創造了影響晚清書壇百年之久的“張體”,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張裕釗的書法亦名重一時,有《張廉卿先生論學手札》等墨跡多種行世。主要著作有《濂亭文集》8卷,《濂亭遺文》5卷,《濂亭遺詩》2卷。1916年,裕釗后人重刻文集,與遺文、遺詩,合為《濂亭集》 。 有影響的作品有《重修金山江天寺記》、《屈子祠堂后碑》、《黃孺人墓志銘》、《重修南宮縣學記》、《論學手札》、 《滕王閣記》 、《蒯氏墓碑》、《趙充國頌》、《古詩帖》等。
張裕釗《行書七言聯》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盦,又號秋影庵主、散花灘人。浙江錢塘人,兼擅篆刻,與丁敬都并稱'丁黃',為“西泠八家”之一。黃易隸法中參以鐘鼎,愈見古雅。隸書《警語》,其書筆劃圓潤平實,氣勢宏大,深得古法,是謂大家。傳世墨跡有《節臨石門頌軸》、《隸書軸》等。
黃易隸書《臨楊太尉碑》軸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通經史,精小學金石碑版。據《大戴記》考證《禮經》。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著有《惜道味齋經說》、《東洲草堂詩·文鈔》、《說文段注駁正》等。
何紹基《行書自書詩》扇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