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欣賞書法不僅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點畫、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氣質修養。
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氣質的一種抽象體現與表露。因此,欣賞書法的最高境界是通過書法作品與書法家“對話,交流”。而賞得此境需要賞者“見智”、“見性”,悟得書法之妙理。
——題記
中國文化的常態——從先秦到晚清,一直是以思想性的讀書人明確一個時代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趣味。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百年風雨,砥礪前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追憶崢嶸歲月,緬懷先輩風范,一幕幕浮現在眼前,令中華兒女倍感震撼和驕傲。
1949年至2019年,是新中國不尋常的70年,從創建到發展,從探索到奮進,從積弱到富強,給每一個人留下了深刻的體驗和難忘的記憶。漫長也短暫的70年,讓一個古老的民族煥發了青春,經驗與教訓、激動與嘆息、汗水與成績,伴隨著我們的日日夜夜,鑄就了今天的自信與榮光。
中國書法從廟堂到書齋、從山野到古寺、從手札到文章,變成了從展廳到媒體、從筆會到雅集轉換過程。中國書法,從深厚的傳統走來,與新中國一路同行,在新時代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新中國書法是古老中國書法的發展,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它應該也必須承繼歷史傳統,又因前所未有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條件發生著新變,形成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脈絡。
新中國是一個書家輩出的時代,書壇可謂群星燦爛,名家薈萃,幾代書家共同鑄造了新中國書法史碑。
筆者認為現代書法只可供人欣賞,不能讓人效仿,只能視作書法,不能當作法書。可以說沙孟海是“書壇泰斗”、林散之是“當代草圣”等等,都不可視作法書。清末民初的吳昌碩、國畫大師齊白石、于右任等少數書家外,再很難令人想起來還有誰的書法可被稱之法書。筆者認為只有王蘧常章草能夠填補此空白。王蘧常是二十世紀法書開拓者,也是后人研習法書的一條途徑,中國書法也因而多了一種法帖。王蘧常書法真正豐富了中國書法這一本已豐富的藝術寶庫,他的章草也已成為傳統書法經典的組成部分,王先生也成為本世紀屈指可數的經典書家。
今天我們來分享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的經典書法作品。
徐生翁(1875~1964),浙江紹興人。早年姓李,名徐,號生翁。中年以李生翁書署,晚年始復姓徐,仍號生翁。徐生翁先生是我國近代被人們公認的異軍突起、風格獨特的藝術家。
曾任浙江省文史館館員。一生以鬻書畫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適,數十年足不出紹興,不求聞達,以布衣終天年。書法精楷、隸,由顏真卿入手,上溯晉魏漢秦,尤得力于北朝碑版,并主張用書外功夫充實書藝,所作古樸無華而有奇逸矯縱之氣,時人號為“孩兒體”。能篆刻、繪畫,風格一如其書。《美術叢刊》《中國書法》有專題介紹。著有《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徐生翁》卷。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主要書畫作品有:《梅花圖》《飄搖有伊洛間意七言聯》《游目四野外逍遙七言聯》《楷書開元寺》《榮名知自鄙五言聯》《欲見西陽出東壁七言聯》《楷書臥薪嘗膽》《楷書唐代杜甫桃竹杖引,贈章留后(竹兼可為簟,名桃笙)》《行楷東晉詩人陶淵明飲酒·青松在東園》《楷書明徐澗上先生歲寒松柏圖》《西晉張華情詩畫冊頁》《行楷天地有情若長春日八言聯》
《行書立軸楓桐之楊》《行書魏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中堂》《行書錄古書語四條屏》《行書燦爛氣當馥五言聯》《篆書題額》《行草致陳子慎信札》《行書植松就石聯八言聯》《楷書國本條幅》《題石拓片》《行書又有時見聯七言聯》《行書有麟鳳圖條幅》《行書金石可鏤》《行書宋陸游小閣納涼扇面》《菊花圖》《羲之王詵屏軸》
《行書戲墨軒》《行楷多壽》《行書立軸》《行書吟哦已有笙竽答七言聯》《行書梧竹池臺七言聯》《行書橫圖遠軸七言聯》《行書青山白鳥七言聯》《篆書夫移山館橫披》《水墨花卉圖軸》《楷書革命烈士之墓》《行楷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秋菊書法扇片》《楷書四條屏》《行書四條屏》《楷書香爐峰山脊上心經》《行書虞集文軸》《篆刻生翁所作》等。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梅花圖》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梅花圖》
他在詩、書、印諸方面成績卓然,尤以書畫名世。他初學顏真卿,后宗北碑。他的的字結體奇崛、生拙古辣,有時看上去好像完全放棄了用筆,但別具情趣。他的字一直不為別人稱道,但的確是格調高古。他的畫一如其書,極重氣韻,亦極講究布局、章法、非常得勢。他畫松針、梅枝如作篆、隸,凝重剛健;畫荷、菊一如大草,奔騰飛舞,處處滲透著金石、書法的功力。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飄搖有伊洛間意七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飄搖有伊洛間意七言聯》徐生翁行書七言聯,書于1917年。釋文:飄搖有伊洛間意,放浪為山澤之游。款識:丁巳秋李徐。
如果把他的繪畫和書法對照起來看,就更能看出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系。他的書和畫相融相通,書中有畫,畫中有書,就是他的特征。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游目四野外逍遙七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游目四野外逍遙七言聯》釋文:游目四野外逍遙,佳人不在茲誰侶。
先生中、晚期畫發一變,以簡、質、雅、重取勝,比之畫風,有明顯不同。中、晚期畫作,奮發為雄的氣概似呼減弱了,代之以古樸凝練。黃賓虹老人論先生畫:“以書法入畫,其晚年所作畫,蕭疏淡遠,雖寥寥幾筆,而氣韻生動,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風格。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楷書開元寺》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楷書開元寺》1921年徐生翁為紹興古寺,題寫“開元寺”三字榜書,有人嗤笑丑書還敢寫大?有人發表異見,只要能見境界,美丑無妨。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連名家也來湊熱鬧。“書壇泰斗”沙孟海回寧波,忙里偷閑繞道一睹風采;海上大家鄧散木以聯相贈,后撰文贊其獨到的書法美感;詞人王素臧從朝入暮忘了吃飯,直接吟詩:三百年來一枝筆,青藤今日有傳燈。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榮名知自鄙五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隸書榮名知自鄙五言聯》此作署名“李徐”。
二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現代金石書畫家小傳》第一集,評述徐生翁先生:“大江南北,僉稱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書畫,橫極千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徐生翁先生布衣終身,淡泊自甘,對自己熱愛的書畫藝術卻孜孜以求,終其一生,永不停息。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欲見西陽出東壁七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欲見西陽出東壁七言聯》
他那種攀“高”求“變”的精神是學者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先生在1964年1月臨終前數日,竟閉門燒毀不少作品,在老人的心靈中,他唯一的冀求,就是要將最完美的藝術品,獻給社會和人民。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楷書臥薪嘗膽》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楷書臥薪嘗膽》橫幅
就書法而言,徐生翁初學顏真卿,后宗北碑,對秦漢周金和北魏六朝都悉心臨摹,廣收博取。誠如他自己所說:“余習隸書二十年,以隸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繼嫌唐為法縛,乃習篆以窺魏、晉,而魏、晉古茂終遜漢人,遂沿兩漢吉金,上攀彝鼎。”從他的小幅扇面作品中,似乎還可以看出他學顏真卿的痕跡,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則都是字結體奇崛、生拙古辣,由北碑出,又不受北碑的制約,全然一派獨往獨來的狂放形象。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楷書唐代杜甫桃竹杖引,贈章留后(竹兼可為簟,名桃笙)》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楷書唐代杜甫桃竹杖引,贈章留后(竹兼可為簟,名桃笙)》釋文:江心蟠石生桃竹,蒼波噴浸尺度足。
斬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梓潼使君開一束,滿堂賓客皆嘆息。
憐我老病贈兩莖,出入爪甲鏗有聲。
老夫復欲東南征,乘濤鼓枻白帝城。
路幽必為鬼神奪,拔劍或與蛟龍爭。
重為告曰:杖兮杖兮,爾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見水踴躍學變化為龍。
使我不得爾之扶持,滅跡于君山湖上之青峰。
噫,風塵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雙杖兮吾將曷從。
有時看上去好像完全放棄了用筆,不講究筆法,但別具情趣。有人稱道他的小幅作品,這是因為一些小幅作品他還注意通常意義上的審美習慣,而大部分創作,則不受任何約束。他寫字,只是為了寫字。為了心靈的需要,而沒有寫字以外的目的:用不著取悅別人,用不著迎合市場,用不著追逐時風。他幾乎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和外界接觸。這種純粹的藝術狀態,至為難得。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楷東晉詩人陶淵明飲酒·青松在東園》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楷東晉詩人陶淵明飲酒·青松在東園》
目前署名生翁的作品,有相當部分是隸書,在用筆上也注重筆鋒應運,但已經開始追求于清雋之中帶有拙味,時出枯筆,不以精致示人。他在寫的時候,基本是一旦落筆,筆鋒方向不變,以中鋒為主,一筆寫就。幾年以后,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的筆按得越來越低,他的風格也慢慢由清雋走向渾厚。有些作品因為充分利用鋪毫書寫,效果明顯,筆墨間酣暢淋漓。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楷書明徐澗上先生歲寒松柏圖》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楷書明徐澗上先生歲寒松柏圖》
他的字長期不為人稱道,但的確是格調高古。更為可貴的是,他的書法體現了一種強烈的風格面貌,具有極強的創新精神。特別是其晚年的書法,鉛華洗盡,古樸稚拙,天真自然,達到了爐火純青,隨心所欲的高妙境界。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西晉張華情詩畫冊頁》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西晉張華情詩畫冊頁》釋文:游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蘭蕙緣清渠,繁華蔭綠渚。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陰雨。不曾遠別離,安知慕儔侶。
徐生翁早年書法受到晚清以來的書風影響,這是一種時代風貌。他雖然學過顏真卿渾厚一路的書法,但落實到創作,相對偏向于輕靈峻拔一路,對于筆鋒的運用,熟練而靈巧,在結構上已經表現出極為成熟,收放、長短、粗細,從傳統角度來看,是十分優秀的。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楷天地有情若長春日八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楷天地有情若長春日八言聯》
五十以后,徐生翁的書法又有一種新的發展。從表象來看,他似乎弱化了原先作品中的行氣,字與字之間的牽帶基本消失,長的筆畫逐漸縮減。同時,結構更加注重夸張,造成了無一字平正的奇崛。在一開始,甚至寫得有些支離破碎,在多字作品中尤其如此。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立軸楓桐之楊》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立軸楓桐之楊》
五十歲之后,其作品中對聯的數量增加,并成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徐生翁對于單獨字的關注加大,利用對聯書寫中注重單字完美性,可以更好地凸顯這一優勢。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魏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中堂》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魏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中堂》
這時期的作品也每個字看上去顯得生拙,加上結字上的夸張變化,產生一種反常的意外感。有一種孩童書寫的稚嫩感,但這僅僅是在結構上的相似,而點畫的質量,他還是極為重視,力求體現筆力的勁和澀。當一件作品打開的時候,每個字的變化其實充滿了徐生翁對字的匠心,使之互相協調,處處有意外之處。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錄古書語四條屏》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錄古書語四條屏》紹興博物館藏。
七十以后,徐生翁的書風又較之前做了調整。在筆墨上更加簡單,更加追求含蓄,但是字的開合被縮小,字的大小比例也縮小了,字與字之間雖然依舊沿用一種夸張的手法,并借用筆畫往四周靠而形成寬綽的效果。在空間的運用上,他回歸到對于顏真卿書法的借用,但是他是一種新的、自己的方式,這使他的作品更加通向樸拙、可愛。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燦爛氣當馥五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燦爛氣當馥五言聯》
徐生翁的書法就像一面鏡子,能夠照出一個人對書法的認識、理解的層次。當然,對于這樣的書法仍會有很多人難以接受,但你要知道,一個人能夠得到那么多專業書法家的贊許,終究是有原因的。如果暫時不能看透徹,不妨多積累一些知識,隨著見識的增長,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篆書題額》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篆書題額》安雅齋”橫披 38×113cm 紹興博物館藏。
整個20世紀的中國雖然變化激烈,但在藝術上卻成就非凡,僅拿書法來說,就出現了眾多名垂書史的大家。
其中有這么一位:他書畫印皆精,堪稱全能;他一生孤傲,幾乎從未踏足家鄉之外的任何地方;他如隱士一般,將全部心血放在藝術上;他的書法很有個性,被稱為“孩兒體”,卻境界極高。
他,就是浙江紹興的徐生翁。
浙江紹興在地理位置上屬于江南,自古就是很有文氣的地方,比如王羲之的書法,就是那種典型的江左風流。但紹興這地方也很怪,涌現出很多有個性、有骨氣、有俠氣的文化人。比如徐渭,書畫個性十足;再比如魯迅,筆下言辭如刀;還有秋瑾,一派俠義精神。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草致陳子慎信札》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草致陳子慎信札》
徐生翁個性也很強,一生以書畫為生,生活清寒卻狷介自適。這種狷介的個性反應在他的書法上,就是于質樸無華中,帶有驕縱奇異的氣質。也正是這種卓爾不凡的書體,給他贏得了“三百年來一支筆,青藤今日有傳燈”的美譽。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植松就石聯八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植松就石聯八言聯》
徐生翁那顯得笨拙、粗陋的書法,仿佛是毫無來由、無門無派的,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循著字跡,還是能夠找到其中“入古出新”的脈絡的。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楷書國本條幅》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楷書國本條幅》 119.5×48.5cm 紹興博物館藏行楷書作。此作署名“李生翁”。
釋文:夫植木于地者,其花葉充榮者,末也,其根據盤互者,本也,此眾人之所知耳,夫根據盤互不徒本也,且自封殖培養之,始必得所以生之意,而后天地之氣能生之。秉鈞先生屬。李生翁。鈐印:生翁(朱)。
徐生翁出生于文化氛圍還算濃厚的家庭,自幼學習顏真卿的楷書以及還帶隸書;他早年的繪畫作品,也能看到徐渭、八大山人的模樣。由此來看,其根底是很傳統的,只是他學習古人卻能不拘泥于古人,形成了藝術的自我面貌。這就是所謂的“入古出新”。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題石拓片》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題石拓片》
當然了,所謂的出新,并不能是毫無理由地胡寫一氣。徐生翁在《我學書畫》一文中說,自己學習書畫,不想專門從碑帖古畫中探討消息,在數十年的學習過程中,全靠自我意氣,而不是師法一人、一家。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又有時見聯七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又有時見聯七言聯》
這段話我們需要辯證地聽,徐生翁的書畫學習之路,是有了早年扎實的臨摹基礎之后,以自己獨到的眼光、深厚的修養,尋找到了個性化的方向,而并非無安全毫無來路。
非常之人,必定有非常之法。徐生翁沒有畢恭畢敬于古人原來的面貌,而是直接從自然萬物中吸收養分,這需要有超高的藝術修養以及極高的天賦。這就是徐生翁書法最了不起的地方。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有麟鳳圖條幅》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有麟鳳圖條幅》
后人將徐生翁的書法名之以“孩兒體”,并評說為“天真”“爛漫”。這其實并不準確。徐生翁的書法實際上并不天真,也不爛漫,相反卻有一種堅實、硬朗之氣。
他筆下的每個字,都仿佛是從山上滾下來的石頭,怪異、獨特、丑怪,透著苦澀的氣息。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金石可鏤》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金石可鏤》
欣賞徐生翁的書法,是有一定難度的。自古以來,書法的審美主脈是典雅秀麗,而像徐生翁這樣的書法,就有點“離經叛道”了。但要知道,書法的審美并非只有一種,秀美是書法的高境界,古拙同樣是書法的高境界。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宋陸游小閣納涼扇面》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宋陸游小閣納涼扇面》1921年作。釋文:侵床月白病全蘇,掠面風清酒欲無。渺渺塘陰下鷗鷺,蕭蕭秋意滿菰蒲。縱輸煙渡橫孤艇,也勝京塵暗九衢。莫遣良工更摹寫,此詩端是臥游圖。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菊花圖》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菊花圖》1923年作。
徐生翁的書法或許也有很多不完美,但起碼他讓我們認識到,藝術有太多的可能,作為一個藝術家,就要以自己的一生去探索、實踐更多的可能。
這是徐生翁書法留給后人最大的啟示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羲之王詵屏軸》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羲之王詵屏軸》徐生翁改習漢隸持續二十年,又以隸意作真者十余年。徐生翁曾自述,“予習隸者二十年,以隸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繼嫌唐為法縛,乃習篆以窺魏晉,而魏晉古茂終遜漢人,遂沿兩漢吉金,上攀彝鼎。”為此,沈定庵指出,徐生翁吸收漢碑之長,取資料特別廣泛,尤擅《石門銘》、《史晨》等碑,且用筆多取西漢簡犢,篆意很深。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戲墨軒》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戲墨軒》他自己認為學習書法、繪畫,不是只從古人的碑帖、古畫作品中尋找創作靈感或來源,他的筆法和素材,多數還是從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事物中取材,或激發靈感的。比如木工運貨,泥水匠砌房,石匠錘石,或從詩歌、音樂或大自然中一切動靜物中所獲得。有人問他,你學的是哪種字帖或繪畫教材,他都無言以對。其實,人們不知道,他習書、繪畫幾十年,都是自我鉆研的,從來沒有拜過師父,也沒有可以學哪一個門派。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楷多壽》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楷多壽》從先生字畫可知,徐生翁甚至把對“生活”與“自然”這個“大造化”的取值看得遠遠重要于泛常的藝術傳統。[3]也就是,師法自然在徐生翁的看來,比師古更重要。這點與石濤所倡導的“師法自然”的觀點,不謀而合。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立軸》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立軸》徐生翁兼工四體,隸書寫來極空靈,又極舒展,初看似覺平淡,實則平中顯奇,氣韻不凡;行楷取法北魏和六朝墓志造像,力厚骨勁,氣蒼韻永,瀟灑飄逸,靜穆可觀,碑學書家的粗獷習氣分道揚鐮。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吟哦已有笙竽答七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吟哦已有笙竽答七言聯》釋文:吟哦已有笙竽答,揮灑忽如風雨來。徐生翁受所處時代書法尊碑抑帖環境影響,他的書法主要筑基于碑學。而清代以來,碑學審美接受和闡釋,在很大程度上受傅山(明清時期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寧丑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四寧四毋”而影響,因而,“丑拙”被認做碑學的主體審美特征。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梧竹池臺七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梧竹池臺七言聯》1914年作。172.5×45.2cm 紹興博物館藏。
徐生翁以隸書為根底,尤對史晨碑著力最勤。自序“習隸二十年,以隸意作真又十余年”。他的隸書以早期創作為多,比如隸書墓志大中堂、臨《史晨碑》及下文提到的幾幅隸書對聯,多體現出漢碑書風,以空靈舒展為主要審美特征。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橫圖遠軸七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橫圖遠軸七言聯》 125×32cm×2 紹興博物館藏。
徐生翁的楷書和行楷書被后人稱為“孩兒體”,是其主打書體面目。主要取法北魏和六朝墓志造像,線質掙扎勃發、硬朗苦澀,結體突兀魔幻、新理異態,力厚骨勁、氣蒼韻永,瀟灑飄逸,靜穆可觀。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青山白鳥七言聯》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青山白鳥七言聯》1914年縱143.5厘米橫36厘米2聯,紹興博物館藏。
徐生翁的行草特色鮮明。其筆法古、結構生,篆意十足,又得分隸之變,轉留自如,方圓結合,精細入微,變幻奇特,空靈飄逸中見遲澀、樸拙,最終出于爛漫、松脫的章法,藝術語言極其純粹而又極其古遠。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篆書夫移山館橫披》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篆書夫移山館橫披》紹興博物館藏。
徐生翁的篆書取法周秦槽篆,用筆以隸入篆,提按分明。線條遒勁拙厚,結體扁方,時有園意,樸拙自然,趣味十足。如早期篆書作品《夫移山館》、飛云長日五言聯等。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水墨花卉圖軸》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水墨花卉圖軸》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徐生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卓然的創作手法傲立于近代書壇,成為近現代中國書壇一位獨辟蹊徑、風格特異、個性鮮明的藝術大家。徐生翁在詩書畫印諸方面皆造詣精深,成績斐然,尤以書畫名世,而其書筆精墨妙,匠心獨運,別具一格,更為出類拔萃。徐生翁書法對時俗書風的叛逆性,對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現代中國書法興起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他在用筆、結字、章法等方面出神入化的藝術造詣,也奠定了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楷書革命烈士之墓》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楷書革命烈士之墓》徐生翁題寫的革命烈士墓。1953年4月題。
徐生翁在書法藝術上的巨大成功,主要基于三個方面原因:首先,徐氏對書法藝術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實踐和精深的領悟。徐生翁一生不求聞達,甘于淡泊,而于書畫孜孜以求,終其一生,終于卓然成家,為書壇公認。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楷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楷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釋文: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壯哉昆侖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中有云氣隨飛龍。舟人漁子入浦溆,山木盡亞洪濤風。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
他具有超凡的藝術膽識和獨創精神。師古不泥,勇于創新,善于以天地萬物激發創作靈感,按照自我的方式來演繹,尋求自我的風標。他創作的碑體形態不同于清代碑學興起以來的任何一家的創作形態,他的筆觸創造完全是自我的展示。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秋菊書法扇片》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秋菊書法扇片》 水墨紙本。款識:1.芳實離離,菊藻煌煌。生翁。2.錄元遺山詩,壽山仁兄屬。李生翁。鈐印:生翁(朱)、生翁(白)。
徐生翁學識淵博,藝術素養深厚。他精于繪畫,且畫如其書,氣韻流動,天趣自然,非常得勢,反之也為書法增添了意境;他的篆刻同樣富于創新,風神流轉,樸茂沉雄,以簡質勝,不以仿效斑剝蝕缺、頹然古趣為能事;他博覽群書,工詩能文,一生撰聯數萬,句無雷同,用語工切,見景生情,意境清新,妙趣橫生。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楷書四條屏》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楷書四條屏》
作為一代書家的徐生翁,不僅他的書法作品令人嘆絕,更重要的是他的藝術實踐為現代書家開辟了一條新路。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四條屏》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四條屏》自清以來碑學書家輩出,書風雖一掃清初惡尚,然多有矯枉過正之弊,但徐生翁卻能在碑學之路上另辟蹊徑,絲毫不落前人窠臼,對于推動近現代書法藝術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楷書香爐峰山脊上心經》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楷書香爐峰山脊上心經》香爐峰山脊上有兩米多高、十多米長的石壁,上面刻了《心經》全文,沒署名。據考證,這崖刻的上半部共一百六十四字是徐生翁所書。《心經》書法,上部分為徐生翁書,下部分為無名者書。
想當日,爐峰寺了了主持盛邀徐生翁寫了《心經》。刻字的石匠拿過來,覺得這字不過如此,“飛白”都粗糙笨拙,想必刻來不難吧。干脆更省事點兒,他們把《心經》裁成小塊兒貼崖壁上刻,筆墨搭建起的氣韻布局難免走了樣兒。徐生翁要求重刻。了了知道他嗜字如命的脾氣,趕緊叫停。
據傳無名者應為徐生翁學生沈定庵。無奈囊中羞澀,重刻是樁大工程,就這樣左右為難,抗戰爆發便被擱淺。后半篇續寫者不知是誰,學其形,畢竟學不了其意嘛;也許唯恐褻瀆先人,落款處沒敢署名。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行書虞集文軸》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行書虞集文軸》紙本 紹興博物館藏。釋文:虞集《題趙千里出峽圖》。巨舟臨峽口,眾工志如一。各以所操濟,雖危萬無失。所憂至平曠,玩肆生縱逸。毋俾持釣翁,倚岸三太息。生翁。鈐印:生翁(朱)。
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徐生翁《篆刻生翁所作》賞析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篆刻生翁所作》
當代著名書法家李生翁《篆刻徐生翁》
徐生翁一生不求聞達,淡泊明志,布衣終身,專注于書畫藝術而卓然成家。同時代或稍晚的大家如黃賓虹、潘天壽、蕭蛻庵、沙孟海、鄧散木、陸維釗等對其人品書品稱贊不已。
徐生翁的好學探索精神為后學景仰。他以詩人的氣質、志士的情操、書家的筆法,創造出20世紀的書法經典和雋永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