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華
一個概念的興起往往伴隨著某種話語權的轉移。
就像中臺。人們都知道馬云參觀Supercell的故事,都知道2015年阿里的中臺戰略,也都知道阿里集團在中臺之后如帝國一般的繁榮。而且仔細感覺一下,事情還有些蹊蹺,雖然中臺是阿里根據Supercell的模式提出的,但故事的走向卻越來越像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悟出了萬有引力一樣——真正的主角是阿里,Supercell縱然很成功,卻只像一個不能自知的蘋果,等待著被人總結。
所以哪怕最后騰訊收購了Supercell,大家還是覺得天下中臺出阿里。
中臺的概念是易于傳播的,企業家們看到中臺的美好愿景,立即決定這是他們想要的東西。
但如果最后效果不好,恐怕很快就會被斥為炒作。
企業家們召集了全公司的高級管理者,抱著打印出來的阿里或阿里系創業公司整理的雙中臺PPT,閉關討論了兩天兩夜,然后在開除掉那個質問數據中臺跟數據倉庫有何區別的研發經理之后,紅著眼宣布中臺項目正式啟動。開發者們也不負眾望,在經過幾個月黑白顛倒的奮戰后,公司很快有了一個看上像模像樣的中臺。
該有的都有,不過一跑就翻車。
2019年末,在中臺達到其宣傳頂峰的短短半年之后,關于翻車的各種文章便開始廣泛傳播了,有人說信了中臺的邪,有人直接把CIO開了,這些事故又被當場了故事,鋪天蓋地而來。
于是才燃起希望準備駕駛中臺投身于時代浪潮的企業家們,頓覺無比失望,從將信走向了將疑。
但中臺僅僅是一種概念炒作嗎?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曾提出過一個流言傳播公式:R(流言強度) = I (與問題的關聯度)* A(社會成員的不安感) * U (環境的不確定性)。
也就是說如果把中臺概念當做一種流言的話,那他能在企業家的群體中傳播實際上取決于三個變量,分別是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家的不安感、中臺與企業家所面臨問題的關聯度。
前兩個很好理解,商業環境不確定,企業家自然感覺不安。
人類歷史幾百萬年,文明歷史幾千年,但經濟的爆發性增長卻集中在最近幾百年。在三次科技革命的逐波推動下,社會開始狂奔向前,速度在增加,加速度在增加,加速度的加速度還在增加——如果我們能對社會發展速度求導的話,大概要好幾階之后才是常數。
作為人類,這是振奮人心的,但作為人類中的一員,這又是令人苦惱的,因為時代總會拋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人。
企業也一樣,時代對它的淘汰也越來越快。
耶魯大學研究顯示,標普500中的美國企業,其平均壽命已經從上世紀20年代的67年已經降低到了現在的15年,減少超過了80%。而且這還是大企業,具體到中國,具體到中小企業,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低的不可思議的2.4年,比一瓶老干媽辣醬的保質期長不了多少。
如果說以前做企業像斗地主,那么現在就像炸金花,三張牌后見輸贏,然后馬上清盤進入下一輪。
海爾CEO張瑞敏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成功只是踩對了時代的節拍,但不可能永遠都踩對。為什么500強的壽命越來越短,因為時代變化的太快。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家普遍焦慮。
于是中臺來了,你看Supercell做了中臺,3個人出一款游戲,阿里做了中臺,10個人月做出聚劃算,戰狼用了中臺,吳京一個人吊打整個雇傭軍。而且中臺的邏輯基礎也很簡單,那就是抽離各種業務中公共的部分并下沉,在變化中尋找不變,做一個“企業級能力復用平臺“,然后以不變應萬變,以快打快。
非常好理解,想起來應該也很有效,就像給了企業家一張和大小王一樣的底牌,不管剩下摸到的是什么,中臺總能放大它的威力。
所以中臺才能成為一種影響力巨大的“流言“。
然而翻車不代表失敗,而且說到翻車,可能沒人比ERP更懂什么叫翻車了。
有人總結過國內20年實施ERP的數據,發現其成功率不足30%,如果這是車的話,恐怕早該報廢了。另外中臺翻車,最多浪費成本,而ERP翻車,全公司業務受影響,后果顯然嚴重的多,所以各大很多ERP提供商,不管國內國外,不管SAP、Oracle還是神州數碼,都有過被甲方告上法庭的經歷。
另外ERP項目還經常超支、延期,根據國外機構Panorama Consulting的調研,這兩個數字分別是54%和57%。如果這兩個是獨立事件的話,那從分布上說,ERP正常的概率應該等于 (1-0.54) * (1-0.57) = 19%,低于前面提到的30%,所以這兩個不是獨立事件,也就是延期的也經常會超支,雪上加霜。比如美國空軍讓Oracle做的戰斗支援系統,雖然在2005年已投入使用,但直到2012年“還沒提供任何重大成效“,然后經過評估,要想達到最初設想的四分之一效果,還要再花11億美金,于是只好“果斷止損“。
于是柳傳志說“上ERP找死。“
從定義來看,ERP也好,中臺也好,都屬于一個更大的概念的一部分,這個概念便是數字化轉型。其實數字化轉型其實傳播好多年了,這恐怕不能再用流言的傳播模型來解釋,因為流言總會破,但ERP這類數字化轉型項目,在翻車中已經走了幾十年。
所以我們真正要問的,不是中臺或ERP為什么會翻車,而是在他們總是翻車的情況下,為什么人們還趨之若鶩?
因為時代在變。
經濟觀察報早年間曾寫過一篇關于柳傳志的報道,標題就是《因為時代在變》,里邊提到柳傳志喜歡讀格羅夫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并在公司會議上表示,只有整天憂心忡忡,認為世界始終處在危機之中企業才能存活下去。不知道柳傳志是否也讀易經,這個想法和易經乾卦中的“夕惕若厲“如出一轍。
柳傳志并不是杞人憂天。
有人做一個2000年到2020年間全球最有價值公司的變化分析,短短二十年間,這些世界頂級的公司,就像洗牌一樣在排行榜上上下翻滾,并遵循著IT為王的趨勢,混戰中清晰的描繪出了新技術的崛起,從最初只有微軟,到最后榜單上只剩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無須分辨具體排名,時代顯然在變。
全球最有價值公司變化趨勢,來自Youtube
所以柳傳志又說“不上ERP等死“。
或許正是柳傳志有這種意識,才能推動聯想的ERP走向成功——聯想的ERP項目于1998年啟動,聯合了SAP和德勤,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也是IT屆的第一例ERP項目。在經過20個月的實施后,大獲成功,時任聯想副總裁李勤總結到,ERP實施后采購周期縮短、庫存轉換加快、財務指標向好——財務結算日從20天降為1天,加班人次從70降到7,出報表由30天降到了12天。直到現在,聯想的項目還被當成典型成功案例被拿來宣傳。
因為時代在變,從這個角度看,企業選擇中臺的理由和選擇ERP是一樣的。如果企業家是勇士的話,時代就是惡龍,而中臺或ERP更像某種武器,讓勇士斗惡龍時不至于兩手空空。
當然,必須說明的是,不是每個勇士都能斗過惡龍,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成功,但那些成功的,都和聯想一樣,無一例外在明知道翻車的風險之后,還能義無反顧的縱情向前。
中臺和ERP還有一個看似細小,實則很大的區別。
那就是中臺是國人提出的概念。在數字化轉型這個領域,中臺應該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人的提出的并造成了巨大影響力的概念。所以從更大的背景來看,伴隨著中臺概念的廣泛傳播,數字化轉型的話語權開始在不經意間正慢慢轉移到中國的手里。
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其意義是重大的,就像一場革命。
1927年,毛主席為了答復當時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責難,寫了一篇《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里邊提到:“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農民若不用極大的力量,決不能推翻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權力……每個農村都必須造成一個短時期的恐怖現象,非如此決不能鎮壓農村反革命派的活動,決不能打倒紳權。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
我覺得這段話用來回應中臺浮夸的宣傳與頻繁的翻車也是合適的。
而且我們還能看到,在不停的翻車過程中,中臺正在趨于實際。比如雖然雙中臺的口號還在,但落地上正在向更標準,更容易創造價值的數據中臺靠攏。在他們新的方案中,數據中臺被描述為企業數據倉庫加一套服務體系——這種定義,概念上不夠新穎炫酷,形式上也缺乏雙中臺的對稱之美。但這是一種務實。
總有一些人,想要把中臺進行到底。
“一切革命的黨派、革命的同志,都將在他們面前受他們的檢驗而決定棄取。站在他們的前頭領導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后頭指手畫腳地批評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對面反對他們呢?每個中國人對于這三項都有選擇的自由,不過時局將強迫你迅速地選擇罷了。“
毛主席這樣說道。(本文首發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