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中,血液通過有規律的循環系統的作用,流經全身的每個部分,與各組織器官發生密切的聯系,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將機體連接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保證機體各種正常生理活動的進行。因此,除了造血系統本身的各種疾病可直接引起血液發生相應的病理變化外,機體發生全身或局部病變,也可影響血液各種成分的數量的質量的改變,并由血液檢驗反應出來。所以血液檢驗不僅幫助診斷各種血液病,對其他系統疾病的診斷也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血液檢驗在臨床上應用最廣的根本原因。
臨床檢驗中血液檢驗的范圍,包括血細胞數量檢驗和形態觀察,貧血檢驗,出血性疾病檢驗,血型及配血試驗等。血液檢驗以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計數等四項應用最多,為臨床各科病人入院所必作,被稱為血常規檢驗。目的在于了解:病人健康狀況和是否存在貧血;機體抵抗力和病情在血液中的反應。為進一步深入檢查作初步分析,或排除某些疑問,對于了解病情,明確診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隨著檢驗工作的發展,實驗項目更加深入,臨床分科更加細致,特別是血液檢驗自動化儀器和電腦的應用,如自動細胞計數儀一次可準確測定十幾個項目,范圍更加廣泛,血常規一詞已與以往有了很大差別。
簡單說明血常規的意義:
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HGB)減低,即可診為貧血。按紅細胞體積大小可分為巨細胞性貧血,小細胞性貧血和正細胞性貧血。MCV(紅細胞平均體積)和MCHC(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為主要分型依據。如果HGB值高于160g/L,可能是因為患有血紅蛋白增高癥或者血液被濃縮的緣故。
WBC代表的白細胞是人體的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相當于國家的軍隊,WBC總數增高時,多表明有炎癥、感染存在,此時病人多有發熱癥狀,如果白細胞總數太高在(30-50)×109/L以上,并伴有較嚴重的不能解釋的貧血,請不要掉以輕心,應該進一步做骨髓穿刺檢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白細胞總數低于4×109/L,可由接受放射線,病毒感染藥物及化學物質中毒等引起。中性白細胞比例增高多意味著感染(特別是細菌感染)存在,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多見于慢性疾病及某些病毒感染,嗜酸性白細胞增高時,往往說明體內有過敏原存在引起的過敏,如寄生蟲(蛔蟲多見),過敏性炎癥,過敏反應等。
PLT減少時 ,可能會有出血,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增高時,說明血液呈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
主要是觀察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及數量的改變,白細胞形態的改變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毒性改變和淋巴細胞的三種異型等。當機體發生疾病時,細胞在數量和形態上均發生一定的變化,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并濫用,當機體發生疾病時,細胞在數量上往往變化不顯著,但形態學檢驗往往能真實地反映疾病的變化情況,故而對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不容忽視。中性粒細胞毒性改變中同時還包括中性粒細胞大小不均、中毒顆粒、空泡變性、杜勒體和核變性等,其主要臨床意義提示存在有重度細菌感染,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提示寄生蟲感染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等。淋巴細胞的變異最常見,外周血中出現異型淋巴細胞是機體受病毒感染后,由正常淋巴細胞向漿細胞轉化的一種病理細胞,正常人偶見,尤以小兒可達6%。
(來源:中華檢驗醫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