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一句毒雞湯,相信所有人都喝過,也許直到今天還被它深深毒害。那就是—— ?“這孩子特聰明,就是學習不用心,他要是認真起來,學習成績肯定好?!?/span> ?這句話堪比“我就是不想減肥,要不然早就瘦了”,每逢各種考試結束,就會頻頻灌到一些爸爸媽媽的耳朵里,看似不痛不癢,卻讓我們很受用,聽完通常會有兩種感覺:我家孩子比其他孩子聰明,特別是那些努力的笨孩子;我家的孩子稍微努點力,肯定能快速超越那些死學的人,名列前茅。 只是我們沒有警覺,這句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它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認識:聰明比勤奮高級,智商比努力牛逼,“聰明”是重要的優點,“不用心”是次要的缺點。 ?科學研究表明長期被評價為“很聰明,不用心”的孩子,很容易滋長“表演型人格”,需要活在別人的夸獎中,極大概率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 ?他們的成績通常不壞,但不可能名列前茅,并且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讀的學生。?他們的心態是,我還沒有盡全力,盡了全力就可以把他們甩得遠遠的。 ?事實的真相卻是,他們永遠也盡不了全力,他們需要維持自己“學習不用心,但依然成績不賴”的現狀。 1 經過長期的觀察,“很聰明,不用心”的學生,普遍存在一些致命的弱點。 ?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學習的耐力不夠,連續學習的時間短,學習主動性很差,總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實的基礎訓練。 也有些學生反應很快,自認為很聰明,上課時一聽就懂,以為內容很簡單,便不再專心聽講,而當老師講到關鍵的地方時,他的思想拋錨了,沒有聽到。老師不可能每次都為這些學生去重復一遍,時間一久,他們就發現聽不懂了,但又不肯承認自己不懂。 自作聰明的人,往往還沒有學會正視自己與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就已經喜歡了那種輕盈獲勝的姿態。為了姿態好看,他們寧可輸,也不想通過努力制勝。 2 我們在“聰明”的鼓勵下長大,能想到的對人最好的夸獎也是聰明??此乒膭钆?,實則鼓吹基因。 影視劇里,逃課、打架、泡妞的江直樹、柯景騰、徐太宇、高翔,陽光帥氣就是不愛學習,他們都很聰明,隨便一學就逆襲了。那么在現實生活中,能否也能找得到例子? ?高三那年,學校周圍的網吧流行打dota(網絡游戲),我也跟著幾個死黨去過幾次,深陷其中。而真正的dota高手,我只服小A。 “這么簡單的你都不會?這個函數這么變換一下,對吧,很自然地想到那個公式,帶進去解一下不就好了嗎?” ?“這都能死?人家8級二連560點血,你500血就算扣掉魔抗也就再點你一下的事,你就不能先去吃個樹嗎?” 小A知道200種數學題的解答技巧,能記住500首詩詞鑒賞題的答題方式,也清楚1000種英雄技能的配合效果。 我們都不服氣,為什么他可以不用努力學習,就考取了全國排名前十的大學?當我們打算把他的大腦切片研究的時候,他才說出了事情的真相。 每學期發下新課本,他都會愛不釋手地在一個星期內看完。走在回家的路上,因為看到樹葉飄落想要去構建運動軌跡函數而一頭撞在樹上。初次接觸原子理論,好幾天睡不著覺,思考著微觀世界的神奇。 他上課不聽講,只不過是因為老師講的那些點,早就在各種資料書上看過了。不僅看過,而且大都經過了徹底地思考和理解,看不懂的地方,直接去問老師,有時候會被以超綱的名義駁回來。 小周說:“對于我來說,求知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此我從不覺得辛苦,自然不會有人覺得我勤奮。在大多數人看來,勤奮是要逼著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3 這個時代不缺聰明的人,用心的人卻不多。 見過許多聰明的孩子,在小學時成績尚可,到了中學以后就開始走下坡路,原因很多,老師家長錯誤的夸贊方式,自身的努力程度,都密切關聯著。 我們往往夸一個人聰明,卻沒有意識到,有時候專注、認真、勤奮這些品質,才是把事情做好的決定性因素。當然,我們在肯定勤奮的重要性時,也要避免走進另一個誤區,因為—— 真正的勤奮,不是被迫的機械性重復勞動,也不是自我感動式的摧殘健康,更不是因為拖延癥導致的最后一刻效率爆發。 真正的勤奮來自于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對于那些無法獲得即刻回報的事情,依然能夠保持十年如一日的熱情與專注。 4 在一個聰明人滿街亂竄年代,稀缺的恰恰不是聰明,而是一心一意,孤注一擲,一條心,一根筋。柏拉圖說過:耐心才是一切聰明的基礎。請別再說我聰明了,因為我只會為我的失敗感到惡心。
來源 | 網絡綜合整理 編輯 | 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