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真聰明。”“別看他這么懶,其實他挺聰明的。”很多家長,甚至老師在評價孩子時都喜歡稱贊孩子聰明。然而,有調查顯示,稱贊孩子聰明不如稱贊其勤奮努力。
據介紹,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們選擇412名11歲的兒童進行了6次實驗發現:那些被譽為聰明的孩子恰恰過于重視考試成績,將好的分數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挫折就灰心喪氣,不愿再努力選擇新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而那些被夸獎學習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則富有持久的上進心和學習興趣,他們認為智力及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的,從而更愿意承擔風險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
從事兒童心理教育多年的馮教授表示,一味地夸孩子聰明,會讓孩子形成一個錯覺——做成功了某件事,孩子往往將之歸結于自己的聰明;而某件事失敗了、做錯了,則會讓他覺得是因為不夠聰明,才沒做成那件事。這樣容易讓孩子形成以聰明為榮,以勤奮為恥的錯誤觀念,導致他疏于努力,一味追求“聰明”的表象。
我們說孩子天資聰明,說的是天分,其實孩子的成績主要是勤奮勞動取得,不能都歸功于天資。有句古話叫“笨鳥先飛”,實際上它是一句自勉的話。先飛的鳥并非是“不聰明的鳥”,而是它不怕風險,具有挑戰精神,恰恰是我們的孩子應該具有的。所以,在評價孩子時,決不能用先天來否定后天。作為父母,要明白,肯努力是一個最可貴的心理素質。所以,在實事求是肯定孩子的能力和成績的同時,更肯定他成功的原因在于努力和勤奮,這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聰明只有加上勤奮才是獲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