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戰(zhàn)指使用步槍夾上刺刀,進行近身刺殺格斗的戰(zhàn)斗,白刃戰(zhàn)因其殘酷及高死亡率而著名。
我們看電視劇中,經常看到隨著一聲沖鋒號,八路軍上前拼刺刀了。其實這幾乎是很少出現的情況,刺刀雖然是冷兵器,但對鋼材質量和機械加工的標準化工藝要求非常高,一把刺刀上有彈簧、刀鞘、血槽、駐筍、卡環(huán)等等,稍有偏差就裝不上,我們當時還沒有這樣的生產能力,就算是中央軍的刺刀很多都是從比利時買的。
白刃戰(zhàn)中為什么敵人要配合拼刺刀,直接打槍不好嗎?
當時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周士第的日記中這些寫:全師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所以只能用大刀了。所以跟鬼子白刃戰(zhàn)只能是拿大刀了,我軍用刺刀白刃戰(zhàn)在抗日戰(zhàn)場是比較少見。
為什么拼刺刀出現頻率會比較高?咱們先從拼刺刀的歷史看看
卡洛登戰(zhàn)役
第一次在戰(zhàn)場上使用拼刺刀,是1746年的卡洛登戰(zhàn)役(Battle of Culloden)。1746年4月16日,當時英國軍隊奉命討伐蘇格蘭境內詹姆斯黨叛亂。英軍坎伯蘭公爵想出了在叛軍沖鋒時,第一排士兵槍口右轉30度開槍、同時刀向前刺的戰(zhàn)法,使得叛軍大敗。戰(zhàn)事在40分鐘左右就結束,英軍8000人只有50人陣亡、259人受傷,而叛軍7000人中有不低于1500人陣亡。
白刃戰(zhàn)中為什么敵人要配合拼刺刀,直接打槍不好嗎?
刺刀角陣
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zhàn)役中,英軍第28步槍兵營發(fā)展出以二到三人利用刺刀結成角陣守護陣地,以抵御法軍的騎兵沖鋒,此時歐洲各國便紛紛研究將刺刀結合步槍可攻可守的步兵近戰(zhàn)技巧了。
拼刺刀系統化
1836年,瑞典人彼赫·亨利克·林(Pehr Henrik Ling)提出了一套理論,他認為刺槍術可融合入軍人體育中,且突刺(直接刺入敵人身體深處)遠比當時流行的砍劈攻擊來的傷害大,并對槍支本身的損害最小,此說被大量采用,后來此說被稱為“刺槍術操典”,再編輯成“軍用體操刺槍術教范”。
英日拼刺
在刺槍術發(fā)展的道路上,英國與日本是主要的擁護者。19世紀末,日本陸軍當時已廢除了援用多年的法國式刺槍術,結合日本舊有的槍術,發(fā)展出了“銃劍術”(日語:銃剣術),而英國采用意大利人費迪南多-馬塞洛(Ferdinando Masiello)所設計的“佛羅倫斯系統”(Florentine system,1887年發(fā)表)。馬塞洛是一個擊劍高手,且意大利在軍中刺槍術的發(fā)展比英國為早,在1874年已有軍官擊劍學院,馬塞洛在1890年被請到英國去指導英軍,之后英國陸軍便采用此注重實用性的系統;1904年,英日兩國軍官在中國上海進行刺槍術團體賽時,日本軍官除了傳統刺槍,還加上大聲呼喝與踢的動作,結果英軍敗給日軍,從此小鬼子的拼刺刀技術在國際上名聲大噪。
白刃戰(zhàn)中為什么敵人要配合拼刺刀,直接打槍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