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坑,是黃山市徽州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村落,距區府所在地巖寺和古城歙縣均為5公里。從205國道歙縣特種經濟林場向東,越過皖贛鐵路前行,道路兩側山巒連綿起伏,向前延伸,直至盡頭,便是古徽州歷史上赫赫有名、人杰地靈的洪坑村了。
洪坑村看起來是個很普通的村子,不過,走進洪坑,就會發現這塊土地很厚實。稍加留意,你會發現村子里農家的屋腳或豬欄、雞圈的墻根處到處都是有年頭的青石板、石柱或石鼓。洪坑也談不上大,從村頭到村尾,眨眼間功夫就到頭了。不過,如果順著村里的小溪或沿著山腳到村子里去轉一轉,怕是不花點時間是出不來的。所以,去洪坑最好是先用腳把村子的縱深先丈量一番,再隨便朝哪個小巷子里鉆,這樣反倒可以捋一捋洪坑的脈絡。
長長窄窄的一個村子,處在兩山夾一塢中,兩邊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山不高,卻秀;村里的農田均在村子兩頭,所以,整個村莊是被綠色環抱著;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溪流不寬,卻清。逶逶迤迤,千轉百折,淙淙潺潺,向前延伸。村中地肥土沃,房前屋后花樹相掩,談不上美、說不上俊,是皖南常見村莊。然而,洪村在古徽州的歷史上卻是人杰地靈、赫赫有名。就是這么一個緊靠城區的村莊,至今仍被說成是“藏在深閨人未識”,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
資料載:快到洪坑村口,有庵名叫“保相庵”。始建于明,占地頗廣,共有9間。內置大鐘一座,每天清晨和傍晚撞響。庵里有一丈高的觀音菩薩(現在小南海)和其它10個菩薩。此庵直到清朝后期都較為興盛。過庵向前,有張飛廟一座。當地人認為張飛廟非常靈驗,每年都要前往祭拜。過張飛廟,洪坑古村落逐漸呈現。有人說,其規模景象頗似電影紀錄片中高空拍攝的“西柏坡”。原先,這里最耀眼的要數村口的五棵高大的紫薇樹了。這五棵紫薇樹高約20米,樹圍在1米以上。五棵樹并列在一起,象護衛村莊的5個守護神,人們稱之為“水口樹”。它不僅起到綠化美化村莊的作用,更有風水學說中扶正祛邪的寓意。紫薇又叫抓癢樹、怕癢樹,用手輕撓樹身,整棵樹會沙沙作響。據說,這五棵紫薇樹是洪家祖輩栽種的,有數百年歷史。遺憾的是,這些古樹迭遭毀壞,僅存的一棵,已被徽州區政府移至潛口民宅特別保護。
這只是一段文字記載而已,我沒有見文中的任何景象,不過,洪坑地界上的馬路兩邊和村民家的房前屋后,倒是隨處可見盛開的紫薇樹。
洪坑村,自北宋景德二年(1005)至清代嘉慶十四年(1849)的八百多年中,出過17位進士和4位榜眼、舉人,被譽徽州名符其實的“進士村”。
位于洪坑村中心的明朝四腳“世科”牌坊,是為工部尚書洪遠等人修建。該坊為明代“弘治戊午年十二月吉日立”,清“順治乙未年十一月吉日修”,“乾隆庚申年閏六月吉日重修”。牌坊上書有“恩榮”二字,上刻洪坑洪氏21位進士姓名。四只雄獅分前后排列。后有尚書府,分一進、二進、三進、四進,有會客廳、中廊。后進有“百世同居”,據說要有一定資格和一定年齡的人才能進到“百世同居”里去談論。尚書牌坊縣志、府志均有記載。牌坊前有一個大坦,供騎馬坐轎的人來拜訪尚書。坦邊有一個荷花塘,塘長形,用石條砌成,塘內荷花極美,周圍有石凳、石桌和一個小花園。正前面是一座小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形狀象半個月亮,長200米、高60米。無論你站在什么方位看這座小山,都處于正中位置。山上有白玉蘭、紫薇花等名貴樹種。由于此山的神秘色彩,過去無人敢上屏障山一步,以至現在山上仍然一片蔥綠,充滿生機。
位于洪坑下洪處的清朝四腳進士牌坊系為進士洪本仁修建。上題“乾隆二年丁巳恩科進士洪本仁誥授朝議大夫丁巳科吏部進士候選主事加三級洪本仁”字樣。無論建筑體量還是雕刻工藝,都堪稱杰構。牌坊上書有“圣旨”二字,牌坊邊上有一個彩樓,名叫“一角亭”,用于拋繡球。亭邊有一條溪澗,澗上有三座小橋,亭、橋相連,有點類似微縮的天安門和金水橋。“一角亭”一帶現已成為洪坑小學操場。
洪坑先后建有7座牌坊,有明朝四腳麻石上牌坊、明朝四腳“世科”坊、清朝四腳進士坊各1座,清朝兩腳貞節牌坊2座,里管明朝四腳木牌坊、里管明朝四腳石坊各1座。現僅存“世科”、“進士”及貞節坊4座。
洪坑先后建有4座祠堂,分上洪家庵、下洪祠堂、王家祠堂、洪家社屋。其中,下洪祠堂是清朝洪迪、洪忠、洪憲等10多位進士的家祠;上洪家庵是明朝尚書洪遠及進士、知州、知府、知縣等40多人的家庵。此庵有一個謎,至今未解:洪遠是上洪家庵最大的官,他在明朝為官,而庵卻是清朝構造,從洪坑到京城的考古學家一直未能破解此謎。洪家社屋和上洪家庵、下洪祠堂,均是按輩份按官位分進的,供奉的祖宗牌位和菩薩神像不可勝數。王家祠堂廳內有乾隆皇帝賜的4個“龍廷”。傳說乾隆游江南時用去王家不少錢財,后來一算,連國庫一下子都拿不出那么多錢財來歸還,就賜給王家4個“龍廷”,將舊帳一筆勾銷。此物50年代后期被破壞掉。
洪村還有一座狀元廳。據說明朝前期,洪坑洪某(真名無法考證)于考中狀元后,在京城游街,無意中看到一個剃頭的美女站在窗前伸頭觀看,頓覺相見恨晚,欲與其結好。身邊大臣告訴洪某,“美女易尋,狀元難得”。洪某說:“狀元十年有一科,美女終生難一遇”。此后一年有余,念念不忘,竟至辭官歸里,在乘船回江南老家的路上遭人殺害。但皇帝“狀元及第”的圣旨已送達洪坑,洪氏家族正大興土木建造狀元府。建好后進,取名“鳳仙樓”;后來洪某被殺,工程失去資金來源,洪家就自己續建,但前廳用的全部都是舊木材,在樣式和建材上都遠遜后府“鳳仙樓”。后人將此樓統稱為“狀元廳”。該廳于清朝光緒18年6月28日重修,占地2畝。現大廳仍然完好,作為洪坑的糧食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