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電影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天才程序員防止重要數據被破壞的劇情。而在量子世界中,科學家們運用量子糾錯技術,通過精妙的編碼讓量子態抵抗噪聲破壞,獲得'超能力',保護量子世界的信息。
量子糾錯是一種保護量子信息不被噪聲破壞的方法,通過將量子信息編碼至多個物理比特來糾正可能發生的錯誤。最早的量子糾錯碼由Shor在1995年給出的,他使用了一個9比特碼距為3的級聯碼,能糾正一個量子比特錯誤[Shor95]。隨后,Steane提出一個7比特碼距為3的編碼,這一編碼也常被用作討論容錯性的范例[Steane96]。
研究工作者對可擴展量子糾錯碼技術的努力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Fowler12],經過漫長技術積累后,近年來最有代表性的兩個進展,大概是表面碼多輪糾錯的實現[Google21, USTC21, ETH21] 和閾值的突破[Google24a, Google24b,Google24c]。
Google 在21年率先實現了小規模表面碼基態的制備[Google21],但當時還沒有多輪糾錯。完整的糾錯實驗是幾個月后,由中科大和ETH團隊幾乎同時實現的[USTC21, ETH21, Physics22]。隨后中科大和IBM團隊還幾乎同時實現了高保真度魔法態的制備[USTC23, IBM23],一個支撐通用邏輯計算的重要元素。此外,浙江大學團隊也在積極探索通過錯誤緩解技術來提高糾錯表現[ZJU25]。
Google 最新推出的 Willow量子處理器則突破了表面碼的閾值,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邏輯比特,并驗證了糾錯對錯誤率的指數級抑制效果。在更近期的兩個研究中 [Google24b, Google24c],Willow 進一步突破了色碼和一些動態碼的閾值,這表明結構更復雜的糾錯碼也已成為可行的選項。
在此之前量子計算更多的是一種愿景,而這些突破則證明了大規模量子計算的可行性。
當然除了超導系統的上述進展,離子阱和中性原子系統在過去一年中也取得了許多成果,特別是在邏輯操作方面的探索。盡管這些研究主要工作在糾錯閾值以上,但它們顯著推動了量子內存向量子計算的演化 [Quantinuum24a, Quantinuum24b, QuEra24a, QuEra24b]。
參考資料
Steane96, https://arxiv.org/abs/quant-ph/9601029
Kitaev97, https://arxiv.org/abs/quant-ph/9707021
Bravyi98, https://arxiv.org/abs/quant-ph/9811052
Hastings21: Hastings and Haah, arXiv:2107.02194
Bravyi23: arXiv:2308.07915
Google21, https://arxiv.org/abs/2104.01180
USTC21, https://arxiv.org/abs/2112.13505
ETH21, https://arxiv.org/abs/2112.03708
Physics22,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5/103
USTC23, https://arxiv.org/abs/2305.15972
IBM23, https://arxiv.org/abs/2305.13581
Google24a, https://arxiv.org/abs/2408.13687
Google24b, https://arxiv.org/abs/2412.14256
Google24c, https://arxiv.org/abs/2412.14360
Quantinuum24a, https://arxiv.org/abs/2404.16728
Quantinuum24b, https://arxiv.org/abs/2409.04628
QuEra24a, https://arxiv.org/abs/2312.03982
QuEra24b, https://arxiv.org/abs/2412.1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