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進入或即將進入訴訟程序時,當事人為了保障勝訴后權利的順利實現,往往會申請財產保全。但經常遇到的問題是:不知道對方的具體財產信息而無法提出具體的保全申請,遞交的保全申請也因此無法得到法院的受理和支持。
但現在,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了——
2016年12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十條、第十一條明確規定額保全財產的查詢問題。
《規定》第十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申請財產保全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
該款為一般性條款,明確了申請財產保全應當提供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的原則性要求。換言之,通常情況下,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申請財產保全時,只有提供了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法院才會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第十條的亮點在第二款——“當事人在訴訟中申請財產保全,確因客觀原因不能提供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但提供了具體財產線索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裁定采取財產保全措施。”
為保障第十條第二款的實施,《規定》第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本規定第十條第二款規定作出保全裁定的,在該裁定執行過程中,申請保全人可以向已經建立網絡執行查控系統的執行法院,書面申請通過該系統查詢被保全人的財產。申請保全人提出查詢申請的,執行法院可以利用網絡執行查控系統,對裁定保全的財產或者保全數額范圍內的財產進行查詢,并采取相應的查封、扣押、凍結措施。人民法院利用網絡執行查控系統未查詢到可供保全財產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保全人。”
對于上述兩條規定的解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提供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而申請保全的,僅適用于申請訴訟保全的情形。換言之,申請訴前保全的,利害關系人必須提供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
2、不能提供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只能是當事人因為客觀原因不能提供。如果當事人已經委托代理律師,可以通過查檔等途徑查詢到對方當事人名下房產、車輛、股權等財產信息,則不能以缺乏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為由向法院提出上述類別財產的查詢申請,而只能對銀行賬戶等自身無法查明的財產提出查詢申請。
3、當事人不能提供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但必須提供“具體財產線索”。此處,對于“具體”的含義可以作相對寬泛的理解。例如,具有一定線索表明對方當事人銀行賬戶因業務需要有款項往來,即便沒有該賬戶的開戶行和賬號等具體信息,也可以申請法院作出保全裁定。此種情況下,法院作出的保全裁定,應當是概括性財產保全裁定——保全裁定中沒有明確的保全對象,一般表述為“查封、凍結、扣押被申請人價值多少萬元的財產”。
4、法院作出了概括性財產保全裁定后,在裁定執行過程中,當事人可以申請向已建立網絡執行查詢系統的人民法院查詢被保全人的財產。目前,全國各地法院陸續建設并運行法院執行網絡司法查控系統,江蘇法院已經全部建立該系統。需要說明的是,是否利用網絡執行查詢系統來查詢被保全人的財產線索,人民法院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可以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作出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