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備受矚目的201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揭曉,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
1月10日,201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
該墓地發現三組侯級墓葬,填補了曾國考古不見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與近年我省不斷發現的曾國高等級墓地一起,共同為名不見經傳的曾國寫就一部“曾世家”。
M168(曾侯寶)禮樂器組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考古發掘項目領隊郭長江介紹,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隨州博物館和曾都區考古隊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墓地已勘探發現的86座春秋曾國墓葬及4座馬坑、5座車坑進行考古發掘,取得系列重大收獲。
其中,三組大墓墓主人分別為曾公求及其夫人漁、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曾侯得,身份均有成組的青銅器銘文可以確認。這三組侯級墓葬,是經科學考古發掘、棺槨結構和器物組合等保存最好的春秋中期諸侯級墓葬,填補了曾國考古不見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對完善曾國世系及研究諸侯墓葬形制、禮器組合等相關問題提供了翔實資料。
曾公求馬坑正射影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對傳世文獻鮮有記載的曾國而言,我省考古工作不只是“證經補史”,更是“考古寫史”。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及葉家山、文峰塔、郭家廟、蘇家壟等近年不斷發現的曾國高等級墓地,串聯起曾國從西周早期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的歷史發展脈絡。
本次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的發掘,更是填補了曾國考古春秋中期的缺環,它與前期不斷發現的曾國高等級墓地一起,共同構建起周代封國中考古學文化序列最完整、文化面貌最清晰的曾國歷史。
本次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我省除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外,出土“百年歷”等大批西漢簡牘的荊州胡家草場墓地,因其重大價值被評為入圍項目,創下我省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最好紀錄。
據介紹,自2002年以來,我省有6個項目入選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分別是:棗陽九連墩墓地(2002年)、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2011年)、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2013年)、天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2016年)、京山蘇家壟周代遺址(2017年)、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2018年)。
曾侯背后的女人們
隨州棗樹林墓地是一處春秋中期的曾國貴族墓地,發掘最重要收獲之一,是曾侯寶及其夫人隨仲羋加、曾公求及曾夫人漁,這兩對曾國國君級別的夫婦合葬墓的發現確認。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郭長江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專訪時表示,兩組曾侯夫婦合葬墓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空白,這也是首次明確發現曾侯夫婦合葬墓。
| 擁有權力的羋加為自己代言
作為最高統治者,曾侯夫婦享有當時最為先進的文明,大量的陪葬器物及附在器物上的文字,較為清晰地描述了曾國上層社會某些片段,帷帳后的女人們,也因此展現吉光片羽。
曾侯寶夫人羋加,去往地下世界時,帶上屬于自己的編鐘。羋加墓是春秋時期曾國考古中唯一出土編鐘的夫人墓,由此可見夫人威儀及權勢。
郭長江告訴記者,羋加墓里諸多器物上的銘文表明,曾侯寶死后,羋加曾直接統治曾國,她以“小子”(稱宗親中男性同輩年輕者及下輩)自稱,儼然女諸侯自居。
擁有權力的羋加,對于自己形象的塑造很在意,她在編鐘銘文里頌揚了自己的政績,并放在曾國國情、國運敘述的大語境之下。編鐘銘文先記述曾國世系,再表彰羋加政績。考古學家表示,就是這段記述又厘清了一段歷史,編鐘銘文中出現的“余文王之孫”可能涉及曾國確定是文王之后而非武王之后的新材料,以及該銘文與之前曾侯與墓銘文“稷之玄孫”對照,可以從曾國出土銘文記載的角度,辨析周代從“稷”到“文”、“武”的世系。為周王朝的世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出土文獻,也為研究曾國始封以及“曾”的族屬提供了新材料。
羋加銅缶銘文照
羋加的成長之路,出土器物及銘文也有清晰記載,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是楚王嫁女羋加到隨國。銘文告訴我們,這件銅缶是楚王嫁女入隨的嫁妝。羋加墓出土的“楚王媵隨仲羋加”銅缶和“加羋行匕”銅匕為曾隨關系、曾楚關系提供了新材料,還為兩周史、楚史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文獻與實證材料。
羋加不僅有權勢,還有文化,亦有“遠見”。她墓中出土的銘文有望協助我們解決許多歷史之迷。比如羋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中有“帥禹之堵”、“行相曾邦,以長辝夏”的銘文。郭長江介紹,這是繼傳世“豳公盨”、“叔夷镈”、“秦公簋”之后,又一“禹”、“夏”銘文,而此次是科學考古發掘出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確切出土的非孤例“禹”、“夏”銘文的發現,說明當時的周人已經比較普遍地認同關于夏、大禹的歷史。這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提供了新材料。
| 數位曾侯娶楚國夫人
從曾侯乙墓發掘以來,持續的曾國考古發現表明,曾有數位曾侯與楚國聯姻,曾國后宮里羋姓夫人不少,但如同羋加一般權勢熏天的,迄今沒有發現第二位。大多數的深宮紅顏無聲消逝,可能有一兩點印跡被考古學家尋得。
此次曾公求夫人漁墓出土“唐侯作隨侯行鼎”,為研究春秋時期曾、楚、唐三者之間的關系、唐國歷史等拋出了新線索。
郭家廟出土的有羋字的青銅器
此前棗陽郭家廟墓地出土一件春秋早期的青銅鼎,刻有銘文“羋”字。這件青銅鼎被推測為曾侯為迎娶楚國“羋”姓女子而做的器物。這件“曾侯作季湯羋鼎”高約20厘米,直徑25厘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當時告訴記者,其中“季”寓為排名“老三”;“湯”為名;“羋”為姓。
雖然這只青銅鼎破損嚴重,但通過殘存銘文仍可清晰見得“羋”字,同時“羋”字下方刻有不完整的“媵”字。據此推斷,“曾侯作季湯羋鼎”是楚國與曾國聯姻的物證,并且這名楚國女子應為媵妾,其身份和電視劇《羋月傳》的羋月相似,羋月是嫁到秦國,而這位羋湯嫁來曾國。
郭家廟出土的青銅器上的羋字
“羋”姓作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是春秋時期楚國祖先的族姓。據《史記·十·楚世家》記載:“羋姓,楚其后也……” 羋湯、羋加、羋八子(羋月的歷史原型),這些國姓女子,出身顯貴,于國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聯姻。
“周代有婚姻關系的兩國,即便是一國國君娶了對方國君的女兒,也不會因此完全制止兩國之間的戰爭。既斗爭又聯合是諸侯國之間政治的常態。”方勤說,因此,“曾侯作季湯羋鼎”等文物反映的曾楚聯姻關系并不與曾楚之間多次戰爭關系相悖。
| 曾國宮廷里還有黃國夫人
2014年至2015年考古發掘棗陽曹門灣曾侯夫人墓時,曾出土一件用做洗盥之禮的陶器,如蝸牛形狀的曲柄引人注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這種器物多出現在黃國所在的淮河流域,在湖北極為罕見,可以推測這應是墓主人的陪嫁品。
黃國曲柄陶器
在此前發掘的郭家廟墓地多座女性墓葬中,另發現鼎、盆、壺等青銅器物。其中,郭家廟56號墓出土的壺,銘文明確顯示是與曾國通婚的黃國贏姓女子所作之器。“可見,曾、黃兩國是通婚關系,從曹門灣到郭家廟都出現黃國銘文字樣的器物,又可知兩國通婚關系較久。”
方勤稱,這批器物為研究周代漢淮地區國家關系,尤其是曾國、黃國、楚國關系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左傳》記載楚武王曾邀若干南方諸侯到沈鹿(今湖北鐘祥縣)會盟,只有黃、隨兩國國君缺席。從郭家廟出土的多件黃國陪嫁器物看,兩國關系非同一般,才會同時不出席會盟。由此我們也可以聯想,黃國夫人在曾國宮廷的地位也不容小覷,不知道曾經上演過怎樣的“宮心計”。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