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納粹對猶太人的大規模屠殺——將永遠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在研究并試圖理解,在二十世紀中葉,一個國家,為何會“正確地”認為自己是地球上最有文化的國家,為何會瘋狂地摧毀它的同胞,僅僅因為他們有一些不同的血統和宗教信仰。
巴比亞爾,基輔西北部的一個村莊。1941年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的猶太居民在這里被消滅。
猶太人在德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同時,德國猶太人被屠殺的歷史也有數百年。但德國在這方面不應被視為例外。
在中世紀,所有的基督教國家都曾偶爾發生猶太大屠殺。在中世紀的基督教迷信中,猶太人被認為是出賣基督的人,是魔鬼的仆人。在任何社會災難時期,人們的消極能量都會涌向猶太人,因為他們總是與社會其他人隔離,信奉不同的宗教和習俗。
中世紀的世界觀把撒旦的本質歸功于猶太人。他們被指控有系統地犯下給水井下毒和殺害基督教嬰兒的可怕罪行。
看來,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隨著啟蒙運動的傳播,所有這些中世紀的偏見都應該消失了。
沃爾特·拉特瑙(1867-1922),猶太裔德國實業家,1922年擔任外交部長。
1871至1918年,德意志帝國是歐洲各國對猶太人的寬容程度最高的國家。當時,猶太人也是歐洲最早獲得與統治民族完全平等的公民之一。猶太人在不改變信仰的情況下,可以在德國從事公共服務,在所有學校任教,成為官員、軍人或高級外交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猶太人的這種地位使在俄羅斯的猶太人都忠于德國,反而對俄羅斯帝國不忠。在俄羅斯,這一時期的猶太人被當局指控同情敵人,并被強行驅逐出前線地區。
然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了。這一失敗深深地影響了所有德國人的思想和感情。在失敗之后,德國出現了多年的經濟困難和政治混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的情況下——一個過時、退化的社會偏見——中世紀的偏見復活了。德國大眾從意識上積極尋找一個內在的敵人來為失敗負責,因為人民總是準備把自己的不幸歸咎于任何他人,除了自己。
在1920年代,德國的反猶太主義情緒迅速蔓延。這是一幅非常受歡迎的漫畫,在漫畫中,一個猶太人在前線戰斗的德國士兵的背后捅了一刀。
反猶太主義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在德國皇帝被推翻后上臺的許多政治家都是猶太人,而10月革命后成立的俄羅斯蘇維埃政府中的許多高級布爾什維克人也都是猶太人。
在那些年里,反猶太主義也得到了“科學”的證實。德國科學家恩斯特·赫克爾是達爾文理論的倡導者之一,他認為人類分為高種族和低種族。其中一個較低的種族被認為是猶太人所屬的“地中海種族”。在德國,許多有學位的科學家急于發展這種種族主義理論。
所有這些反猶太主義思想包袱都被希特勒黨拿走了。當他掌權時,他信守諾言,“把德國從猶太勢力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