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yiyaya188
科學家們認為要保存殘骸已經不可能,15到20年之內,泰坦尼克殘骸將成為大西洋底的一塊銹斑。最新發現的一種食銹細菌正逐漸侵蝕鑄造這艘沉船的5萬噸鑄鐵。專家指出這些微生物終將使這只沉船殘骸分解殆盡。
通過DNA技術鑒定,科學家在沉船的鐵銹群上發現了這一食銹菌(rusticle是一種鐵銹形式,形似冰柱或鐘乳石,因鑄鐵氧化而形成),隨后該菌被命名為泰坦尼克鹽單胞菌(Halomonas titanicae)。該食銹菌自泰坦尼克號1912年沉沒以來便一直覆蓋于船表,并迅速侵蝕沉船的鑄鐵及鐵銹。科學家認為斷裂成兩半的沉船殘骸最終會在20年內成為洋底的一塊巨大銹斑。 科學家們花費20年時間對泰坦尼克號上的微生物進行研究而得此發現。這艘巨輪是在其首航時沉入北大西洋的。
Henrietta Mann和Bhavleen Kaur是來自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達爾豪西大學的兩位博士,他們聯合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這項研究。
Henrietta Mann是達爾豪西土木工程系副教授,他說:“我覺得泰坦尼克號大概還能殘留15到20年。時間不會再長了。這艘沉船已經躺在海底100年之久,但最終將會成為大西洋底的一塊銹斑。”
1991年時,一組科學家在泰坦尼克號殘骸的鐵銹群上發現了侵蝕這艘沉船的食銹菌。Mann博士和她的研究組于1995年便開始研究,但是直至近幾年DNA技術才發展到能夠分離該食銹菌的水平,從而使該細菌得到充分研究。
鐵銹群形成于鐵銹之上,呈深橘色,多孔,形似冰柱并覆蓋于泰坦尼克號金屬外殼表面,是大量微生物的滋生地。其中包含27種細菌,泰坦尼克鹽單胞菌便是其中一種,研究發現它對鐵的腐蝕作用尤甚。這一食銹菌的毀滅性腐蝕最終將使這些脆弱的鐵銹群柱分解成細粉并溶入海水。
Mann博士說:“泰坦尼克號上的鐵銹群是由不同的微生物組成的。所以侵蝕這艘沉船的不只一種細菌。不過我們現在已經發現了其中尤具侵蝕性的細菌。通俗說來,每種細菌的口味不同。就好比說你給不同的人呈上一碟巧克力和奶酪,有些人會偏愛巧克力,有些則更喜歡奶酪。我們所發現的這種食銹菌尤其喜歡蝕鐵。大自然很神奇,最終一切都將為其召回。大自然創造了一切,一切又將回歸自然。泰坦尼克號受到了自然的召喚,細菌所做的是幫助其進行分解。”
盡管保存泰坦尼克號殘骸已經不大可能,但是人們希望這一科研發現有助于科學家找到其他鐵質構造的防損辦法。
Mann博士說:“遺憾的是,因為泰坦尼克號殘骸位于海底2.3英里處,所以保存起來相當困難甚至不可能?,F在來看,泰坦尼克號只能保存在影像當中了。我希望我們能夠進行更多食銹菌方面的研究。海洋中有許多石油鉆井架、管道以及其他鐵質構造,它們可能像泰坦尼克號一樣受到細菌的侵蝕。我們需要找到辦法防止或者減緩微生物對這些鐵質構造的侵蝕。” Ed Coghlan是愛爾蘭泰坦尼克號歷史協會主席,他表示:“這項研究證實了看到殘骸的潛水者所言,泰坦尼克號正在分解。還好有大量的照片和精美視頻可以向人們展示水下的泰坦尼克號。將來人們可能會責怪我們當初沒有努力保存這艘巨輪殘骸,但是事實是保存泰坦尼克號耗資巨大并且幾乎無法實現。也許隨著殘骸外部結構逐漸消失,更多的船內格局將得以展現。通過船內像郵包這樣的物品,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了解泰坦尼克號。泰坦尼克號是人類的一則重大軼事,這艘沉船殘骸的命運將令人期待。”
科學家們尚不清楚這種食銹菌是在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沉船之前還是之后出現的,以及這種細菌是不是只出現在泰坦尼克號的殘骸上。
Mann博士及其研究組將他們的發現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系統與進化微生物學》雜志上。
泰坦尼克號歷史
泰坦尼克號,人稱“不沉之船”,于1912年4月15日在撞擊冰山之后三小時內沉入海底,逾1500名乘客和船員遇難。
泰坦尼克號殘骸靜靜躺在大西洋底幾十年。直至1985年,一支美法探險隊確定該殘骸位于紐芬蘭東南部329英里處從而揭開了殘骸面目。
殘骸斷裂成兩部分,相距2000英尺。25年來,該殘骸一直是許多科學家和史學家的研究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