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更重要
——聽課隨想
1.
剛走出大學校門的青年教師,常有一種賣弄所學知識的沖動,而所講的這些知識與眼前的課堂教學相距甚遠,距學生的知識結構相距甚遠。本質上,這是因為青年老師還不懂得怎樣科學地定位“教什么”。
2.
低效課堂的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目標不明。是的,不明!教師自己如果還停留在把所遇到的難題不分青紅皂白一古腦兒地講給學生的時候,或者把教材上現成的內容全部復述給學生的時候,這樣的課堂教學事實上還沒有開始,也不應該開始。
3.
如果說一堂好課就是一篇好文章的話,那么好的板書就是它的提綱。潦草、零亂的板書,折射的不只是教師教風的馬虎、隨意,還折射了教師自身思維的不清晰、不嚴謹,而這恰是課堂教學的大敵。
4.
我們每節課的時間是40分鐘,我們之所以明確規定一堂課上老師所有講授的時間一律不得超過20分鐘,這其實是一種多余的或者叫無奈之舉。因為,從學生接受心理來說,教師每一分鐘的講解,學生都需要兩倍、三倍甚至五倍的時間來思考、咀嚼、吸收、內化,也就是說,課堂上用且僅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時間來講解,這應該是教師教學的自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關注學生學習起點的自覺,有關注學生接受過程和效果的自覺。
5.
講得太淺、太難、太細、太多、太濫,這都是課堂教學中“教什么”不明確、不科學之故。“教什么”要切實從學生的學情中得出:學生已懂的不教,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自己能懂的不教,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后能懂的不教,半數學生能懂的不教,教了后多數學生還不懂的不教。
如果教師經常這樣來反思自己的“教”,就會發現,在某個學段漫長的教學時間里,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更輕松、更好地掌握教材,細化到每一節課上,實在沒有多少值得大講特講的內容。
6.
聽課當然首選聽原生態的課。因為這樣的課更真實,不虛假;常態化,不變態;有瑕疵,不完美。如果教師彼此之間經常聽常態課,還會彼此產生督促作用,讓每個教師在備課時始終都認真對待而非懈怠應付。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不需、不能、不敢“磨課”了,相反,每節常態課都需要教師全力以赴地磨課,天天如此,堂堂如此,這也是一種原生態,更是一種常態。也正是在長期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態度的差異,才導致了每個教師的所謂原生態的課的優劣有了巨大差異。那些看起來只用了半個小時的準備就講出了漂亮的原生態課的教師,并非沒有“磨課”,并非沒有“作秀”,而是他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始終在“磨課”,始終在“作秀”,當他厚積薄發的時候,高水準的所謂“作秀”早已成為他的一種本色當行了。
7.
課堂上教師的目光要明亮,要注視學生的神情,要和學生的目光交流,這是教師重要的教學基本功,也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組成。如果教師的目光習慣于盯著教案、講桌、天花板、地板、黑板自顧自地敘述講解的話,那就說明教師的備課還遠沒有到位,教師的教學功力還有待提高。自信和熟練的課堂教學是這樣的:教師不是在緊張地關注著自己所講的內容,而是在從容、機敏地密切關注著自己所講的內容在學生思維、情感深處引發的回響。
8.
站在講臺上的教師是一個完全的、完整的人,也就是說,他不只是帶著他準備好的答案走上講臺的,而是帶著他的衣著、表情、手勢、語氣、情感、思想走上講臺的。所謂好課,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就是教師要給學生呈現一個在多個方面都可以引領學生的完整的、優美的人的形象而絕不只是結論本身。
9.
教師講課的聲音很有講究:不能過高,過高則抑制學生的思維,又干擾鄰班的教學;不能過低,過低則增加后排學生聽課的困難;尤其不能過平,過平則麻木學生的思維。抑揚頓挫,緩疾得當,飽含激情,這是教師應該追求的理想的講課聲音。
10.
不少高中生在寫作時不習慣規范地寫句號,而是直接用筆在紙上戳個小點,像數學中的小數點,也像英語中的句號。查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語文教師自身不能規范地使用,也不能要求學生規范地使用;二是學生每天書寫理科和英語作業的量遠遠大于語文作業量,使用小圓點的機會百倍于語文中使用句號;三是太多的老師在太多的時候在板書時習慣于用粉筆“砰砰砰”地在黑板上不斷地戳了許多根本不必用也不應該用的小圓點,給學生以強烈的、反復的不良示范。良好的規范和細節因此極難形成。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