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干姜,可能很多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天在廚房里都看到用到姜,陌生的是生姜是如何制成干姜的?干姜又有哪些作用呢?
現在干姜的制法跟古時候不一樣,不但是干姜,很多中藥的炮制方法都失傳了,像干姜這種不失傳的就在制法流程上省略,還好,其藥效不會受多大影響。古時候對干姜的制法:首先得選上好的老姜,用清水淹泡三天,去皮,再放流水中浸泡六天,再一次去皮,最后曬干,方成干姜。
初觸干姜,是在學習《四逆湯》的時候,文中講干姜,味辛,性溫熱,入心、脾、肺經,能文中散寒,助陽通脈。附子與干姜現用,一溫先天以生后天;二溫后天以養先天。兩者相須為用,相得益彰,所以溫陽之力大增,是回陽救逆的常用組合。
那干姜與生姜有什么區別呢?干姜干姜,首先水分就比生姜少很多了,水分少即氣味散發較慢,辛散的速度肯定比生姜要差,但干的東西,燃燒的火焰要大,所以燥濕溫陽的力度更大,所以才有“干姜守而不走,生姜走而不守”之說。故發汗解表用生姜,溫陽散寒有干姜。
對于干姜的運用,有幾次我印象較深,一次是我一同學家的小孩放學回來就上吐下瀉的,二小時內吐三次,瀉了二次。吃了一點飯吐了,喂了點保濟丸吐了,喝了半碗葡萄糖水吐了,按她的話說是吃什么就吐什么,整個人看起來比較無神。發微信給我,看了她的舌象是一派寒濕水膩象,問她家里有什么備藥沒,說有保濟丸和干姜,但保濟丸吃了吐,所以告知她用干姜放水果機打粉,用一勺干姜粉溫開水調服。到11點多快睡覺時,同學回復微信說:小孩剛喝下去的時候就感覺到很舒服,肚子里暖暖的,不吐不瀉了。第二天再問她時也反饋正常了。想不到干姜有竟有如此的效果,一劑而止上吐下瀉,所以分享出來,予以借用!如果對于腹瀉幾天的嬰幼兒可以用干姜粉和淀粉一起炒黑調糊,效果也很好!
此時的干姜是補脾陽,瀉脾中寒濕之邪,調陰陽而定吐之功效。
前陣子,夏秋季節交換的時候,好多人都感冒了,尤其是小孩子,我自己也是著涼了,因為廣東的天氣雖然寒露已過,但天氣還是比較悶熱,空調還是得開,辦公室的空調同事開得低,我一不注意就著涼受寒了,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在單位廚房找了生姜與蔥白就沖開水喝后后背微微出汗,那天下午還進行了體能訓練,也是出了一身汗,到晚上就明顯的不打噴嚏不流清鼻涕了。第二天起床后就感覺咽喉里有點發癢,一癢就要咳,那天中午就出去藥店想買山藥粉回來沖水喝的,但考慮到怕不是正宗的鐵棍山藥,就臨時買了干姜粉,回來和晚上共喝了兩次后,第三天起床咽不癢不咳了。此次的干姜應是下沖逆而止咳嗽,溫肺而化飲。當然了,用干姜來治咳嗽還是得要辨好證,屬于寒飲上逆者才能用。
還有常聽有些女性朋友說肚子發涼,而其他地方不會涼,這樣的可以用干姜粉沖水服之!
對于宮寒的女性效果也不錯哦!我科室的小年輕痛經發作,我曾用干姜粉沖水給喝過。
有網友說干姜煮水用來心滎眼睛還可以調理白內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