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為張仲景《傷寒論》中第一個方子,出現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但并不是張仲景所創。據說張仲景同族在建安年間因傷寒病死亡過半,張繼承家學,師承張伯祖,奮發學習前人醫術,編寫出《傷寒雜病論》。后人稱傷寒論中的方子為“經驗方”,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個方子在漢朝以前就被不斷實驗,發現行之有效而被保留下來,并且在以后的近兩千年中,不斷的為炎黃子孫服務。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中醫的方藥是早有驗證的,這個驗證太古遠,相信驗證過程,也付出過慘重的生命代價。
上古時代的中醫著作很多比如《黃帝內經》《黃帝針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尹伊湯液經》《胎臚藥錄》《素女脈經》《商周明堂》《傷寒雜病論》等等,現在能看到的不過《內經》《難經》《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據一些中醫大家考證,《傷寒論》的方子可能來源于《尹伊湯液經》。但是所謂的考證也只是參考后的推斷。畢竟時間久遠,遺失的古中醫著作都沒有了。
但是《傷寒論》被稱作“醫學之易經”而流傳下來,并且后世醫家創舉的很多方子都是在此基礎上演化而來。所以張仲景被稱為“醫圣”、“醫方之祖”也不為過了。
桂枝湯的組成:
桂枝45g 芍藥45g 生姜45g(切)炙甘草30g大棗12枚
桂枝
這味藥現在教材上說是辛溫解肌的,和麻黃都為一類,通常感冒需要發汗采用。但是考察《本草經》桂枝與肉桂這兩味藥那個時候是不分的。但功效和現在教材上說的差距很大。原文說:
牡桂
味辛溫。
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
《名醫》曰:生南海。
案《說文》云:桂,江南木,百藥之長,梫桂也;南山經云:招搖之山多桂;郭璞云:桂,葉似枇杷,長二尺余,廣數寸,味辛,白花,叢生山峰,冬夏常青,間無雜木;《爾雅》云:梫,木桂;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為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蜀本草》:嫩枝皮,……謂之桂枝,又名肉桂。
也就是說唐之前的桂,無論桂枝還是肉桂用的都是嫩枝。而現在中醫藥典桂枝用的是干燥嫩枝,肉桂用干燥樹皮。自宋代以后開始逐漸區別桂枝與肉桂,宋代許叔微有個醫案,病人得了桂枝湯證,用來桂枝湯確沒有效果,許說桂枝湯中的桂用錯了,不能用肉桂,而應該用嫩枝,也就是桂枝,肉桂濃實,治療五臟治病,桂枝清輕可以解表發汗(本人不這么認為)。也就是到了宋代藥物分的更加細致。但《本草經》的描述可以發現“桂”無論是桂枝還是肉桂,發汗的功效沒有提出來,而強調了其補中益氣的作用。
干桂枝
芍藥
芍藥花
芍藥分白芍與赤芍,當然作用也不太相同。現在教材認為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兩經。其實我自己嘗過兩種制作不同的白芍飲片,沒有太多苦酸的味道。其功效為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赤芍苦寒,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然而上古時代的白芍與赤芍也是不分的。《本草經》中說:
芍藥
味苦平。
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我嘗過白芍與赤芍的味道微微苦,卻沒有什么酸的味道,這個與《本草經》說的“平”一樣。血痹、疝瘕、止痛,赤芍多活血化瘀止痛,桂枝湯中的白芍加重藥量專門治療腹痛。白芍可以利小便,民國張錫純也很強調白芍的小便的功效。“益氣”又被提及。可見桂枝湯中桂枝與白芍都有“益氣”的功效。
白芍被認為有酸性,具有收斂的功效,但事實上論酸性,白芍不及五味子、山萸肉。
白芍
赤芍
炙甘草
甘草
甘草被稱為“國老”,像是個“和事老”調節諸藥,使諸藥平和。現代中藥典認為甘草和中、緩急、止痛、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生甘草還可以清熱解毒,緩和苦藥和石藥對胃的刺激。而炙甘草微溫,用于虛寒證,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所以補益藥中常用炙甘草。
《本草經》中說:
甘草
味甘平。
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本草經》中強調了甘草的補益肝腎脾的效果和解毒療瘡的效果。但炙甘草現在都為蜜制,南北朝以前的炙甘草的制法沒有蜜制這個方法,多為炒或者火烤,也有酒炙等,到了唐朝才開始有了蜜炙甘草。
生甘草
蜜炙甘草
炙甘草
大棗
大棗平時生活中常見,屬于藥食同源。《本草經》中說:
大棗
味甘平。
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肋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葉覆麻黃,能令出汗。生平澤。
《吳普》曰:棗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氣。
現代中藥學認為大棗可以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對于脾胃虛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臟躁。
生姜
生姜味辛,性溫;功能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其實功用不過兩種,辛可解表驅寒,溫可暖中止嘔行水。
方劑注解
從每一味的藥物組成中可以看出,從《本草經》時代,桂枝湯中五味藥中有四味藥都是具有補益作用的。歷代方書對桂枝湯的解釋都認可一點就是“平補陰陽第一方”。
【方解】
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榮陰。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于和榮中有調衛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榮,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不治傷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謂專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湯,倍芍藥生姜,加人參,名桂枝新加湯,用以治榮表虛寒,肢體疼痛;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里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用以治虛損、虛熱、自汗、盜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引自清.吳謙《醫宗金鑒》)
愚按本方主以桂枝者.以桂枝能入營而作汗.非徒取其能驅風也.輔以芍藥者.以芍藥能和營而息風.非徒取其能止汗也.桂枝得芍藥.于發汗之中.仍寓斂液之義.芍藥得桂枝.于益血之內.仍收化氣之功.而桂枝又藉生姜之力.攘之于外.以導風邪之出路.芍藥又得甘草大棗之力.安之于內.以斷風邪之入路.凡讀仲景方.宜深求制方之義.
再按仲景于桂枝湯一方.獨自注云.桂枝本為解肌.解肌者.乃解肌表之邪.不使擾動營血.以是示微發汗于不發汗之中也.而要之桂枝本入營作汗之品.賴有芍藥以收斂汗之功.今人誤謂桂枝一味.能固衛而斂汗.失之遠矣.觀其服法云.服已須臾 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此段斡旋之法.具有精義. 熱稀粥者.欲藉谷氣以助營血而資其汗.若如水流漓.則營弱者益不能勝.故曰病必不除.此中用法之妙.全在營衛強弱上討消息.處桂枝湯方者.先須參透此一關.(引自清.呂震明《傷寒尋源》)
衛秉金氣,其性清肅,清肅則竅閉,閉則無汗。風以泄之,衛氣不斂,則汗出。衛以收斂為性,風愈泄而衛愈閉,閉而不開,故郁遏營血,而為內熱。風性疏泄,孔竅不秘,是以惡風。風性浮散,是以脈緩。衛司于肺,肺竅于鼻,衛郁不能外達,逆行鼻竅,則見鼻鳴。衛統于陽明,衛氣裹束,陽明不降,則生干嘔。桂枝湯,桂枝行經脈之郁,芍藥瀉營血之熱,甘草培中,大棗補其脾精,生姜瀉其肺氣,此中風之法也。(引自清.黃元御《傷寒說意》
蓋桂枝湯.本專主太陽中風.其于腠理致密.榮衛邪實.津液榮固.寒邪所勝者.則桂枝湯不能發散.必也皮膚疏湊.又自汗.風邪干于衛氣者.乃可投之也.仲景以解肌為輕.以發汗為重.是以發汗吐下后.身疼不休者.必與桂枝湯.而不與麻黃湯者.以麻黃湯專于發汗.其發汗吐下后.津液內耗.雖有表邪.而止可解肌.故須桂枝湯小和之也.桂味辛熱.用以為君.必謂桂猶圭也.宣道諸藥.為之先聘.是猶辛甘發散為陽之意.蓋發散風邪.必以辛為主.故桂枝所以為君也.芍藥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為臣佐者.內經所謂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藥為臣.而甘草為佐也.生姜味辛溫.大棗味甘溫.二物為使者.內經所謂風淫于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棗為使者也.姜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此又不特專于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姜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麻黃湯所以不用姜棗者.謂專于發汗.則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用諸方者.請熟究之.(引自明.成無己《傷寒明理論》)
桂枝湯乃《傷寒論》之首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桂枝配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和營中有調胃之功。生姜味辛,能助桂解肌泄邪。大棗味甘,能佐芍和營益陰。甘草甘平,調和諸藥,安內攘外,配伍最佳,故取效大。柯韻伯謂:“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咸得用此”。近代有醫家詆毀本方者,咸謂古方不能治今病。本方之能治今病,已為臨床所證實。茲舉近代傷寒學家惲鐵樵對用本方之標準,以供參考。其謂:“太陽病發熱,形寒、頭痛、項強、口中和,汗自出,始可用桂枝湯。口中和就是舌面潤,舌質不絳,唇不干絳,不渴。如其口渴,舌干、唇絳,即是溫病,桂枝是禁藥。”故桂枝湯之可用不可用,在辨證之確切與否,誠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鄭氏在《醫法圓通》中說:“桂枝湯一方,乃調和陰陽,澈上澈下,能內能外之方,非僅治仲景原文所論病條而已”。隨即指出“今人不明圣意,死守陳法,不改變通,由其不識陰陽之妙,變化之機也”。接著提出“桂枝湯方,原不僅治一傷風證,凡是太陽經地面之病,皆可用得。”并將經驗病形,列出十條:(1)治胸腹痛,背亦徹痛者,(2)治通身寒冷;(3)治小兒角弓反張,手足抽掣;(4)腦后生瘡;(5)治周身皮膚作癢,時而惡風;(6)治足跟痛,痛徹腰股;(7)治小兒兩腮腫,發熱惡風;(8)治小兒發熱痘出;(9)治婦人妊娠惡阻;(10)治發熱、惡風、下痢,日數十次。筆者師法鄭氏,除用本方加減治療上述諸病外,用以治傷風咳嗽,以及長期低熱癥,均獲滿意療效;合玉屏散以治流行性感冒,有立竿見影之效。近人用本方加減治鼻炎、多種皮膚病,療效不錯,主要是協調營衛的作用;又治風寒之邪內閉而足腫痛,痛徹腰股,或關節肌肉風寒痹而有汗者,均可用本方治療。(引自清.鄭欽安《傷寒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者.此方自汗.風邪干衛者.乃為相宜.仲景以解肌為輕.發汗為重.故汗吐下后身痛者津液耗也.雖有表邪.止可用桂枝解肌也.內經曰.風淫于內.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緩之故以桂枝為君.芍藥為臣.甘草為佐.姜棗為使.姜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麻黃湯.不用姜棗者.為其專于發汗.不待行化.津液自通耳.桂枝麻黃二湯.為冬月傷寒而設.若春溫夏熱之病.決不可用。(引自明.李中梓《傷寒括要》)
以上略舉出前人對桂枝湯的方解,也都是本人學習傷寒論時候看過的方解,除此還有很多比如陳修圓、徐靈胎、以及當代岳美中、日本經方家大冢敬節,河北名醫李士懋先生等人對桂枝湯的解釋。每次讀都會更多一層境界。
桂枝湯的煎煮方法、將息法及禁忌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以上為《傷寒論》桂枝湯方下詮釋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以及發汗或不發汗后的用法,還有輔助發汗的方法,以及禁忌
其中將息法各家中醫都比較重視。將息法應該指的是調養、休息、養息、指的服藥后的護理方法。也有人認為是“施行和停止”的意思。簡單講桂枝湯的將息法為;溫服啜粥,溫覆微汗,獲效微汗,無效續服。
從桂枝湯方后的服用方法和禁忌上來看。桂枝湯并不是以發汗為目的的方劑,現在教材中講桂枝湯與麻黃湯并列為辛溫解表的發汗劑,其實并完全正確。事實上臨床麻黃湯、桂枝湯的服用都不見得會出汗。所以服藥后的輔助發汗的方法就尤為重要。從桂枝湯的將息法看出,服用桂枝湯后需要喝熱粥,以助藥力。服用熱粥增加胃中津液與陽氣升騰的作用,同時需要休息,蓋被子以慢慢發汗,達到解表的作用。
但同時必須注意一點,就是發汗的要求必須是微微發汗。《金匱要略》中解釋了,大汗會亡陽,身體因陽氣虛弱而不能排出體外,只有微汗才能講邪氣慢慢驅除體外。河北名醫李士懋先生的《論汗法》一書中對汗法以正汗法與邪汗法等加以說明。其中正汗發的特點有四。一、微微發汗、而非大汗或者無汗;二、遍身皆見,而非局部汗出;三、持續不斷,一般可持續一小時,嚴重的病人要持續三到五個小時的微微發汗;四、隨汗出,脈靜身熱退,陰陽調和而愈。
對桂枝湯的誤解
可能是因為《傷寒論》這本書就被歷代中醫或者愛好者認為就是一本治療感風寒而發熱的著作吧,所以其方首“桂枝湯”也就無形中被認為是個治療感冒發熱的方子。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誤解。
首先《傷寒論》對于“桂枝湯”出現的條論中,其最先的癥狀就是: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為中風。又說: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這就確定了“桂枝湯”辛溫解肌的前提。
后人認為桂枝湯為治療虛人外感的第一方,因為脈浮緩,汗出,為表虛證,所以桂枝湯治療因虛而有邪、汗出的方劑。但是桂枝湯又可以用于臟無它病,時發熱,自汗出;或因為營衛不和的病常自汗出癥。所以桂枝湯具有補虛斂汗的作用,雖然大多數中醫認為自汗出有很多原因,可以用玉屏風散等補中固表的中藥來治療,但是我自己臨床會更多的用桂枝湯加減。因為可以從《本草經》中看出桂枝湯不是個發汗的方子,而是補益中氣為主的方子。
還有現在教材把桂枝放到解表藥里也不是完全合適的。桂枝如果是解表藥那么應該在發汗后不能在此使用桂枝湯了。但是《傷寒論》中很多麻黃湯發汗后的表不解,大多使用桂枝湯。而且條款中說:發汗過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從此條看出,發汗過多,導致了心中陽氣與津液損傷,這時候還要用桂枝加甘草來治療,如果桂枝發汗豈不是火上澆油。
再說無論是麻黃還是桂枝的味“辛”的概念,使桂枝湯等類及的方子在南方或者春夏等季節被很多中醫視為“虎狼”之藥而不敢用。簡直是個笑話。試問,桂枝湯中桂枝的辛味與生姜比起來那個更辛呢?桂枝也好,甚至麻黃,那個的辛味比大蒜還刺激?比重慶的辣椒還刺激嗎?恐怕沒有吧,其實桂枝這個藥很平和,大量使用不會產生太多的副作用。
相反我個人認為,桂枝湯為天下第一補益方劑。臨床中很多人都使用桂枝湯加減治療。上文鄭欽安的《傷寒恒論》的編輯者,寫出了桂枝湯的雜病中的運用。下面結合自己的臨床運用給出一二,請同仁指正。
桂枝湯及其變化運用淺談
1)桂枝湯治療虛人感冒,發熱、汗出、鼻塞、身無力。一位同仁朋友感冒微信告知以上癥狀,用桂枝湯原方計量,一劑諸證減,兩劑痊愈。
2)一,次本人鼻塞,略惡寒,有少量清涕,翌日起床目眩,低壓100,高壓140,桂枝湯加重桂枝,加制附子20g、茯苓30g、白術20g一劑輕,兩劑諸證愈。
3)頸椎病:臨床多數人頸椎病其實為太陽病邪被侵襲。桂枝湯加葛根50——80g、雞血藤20g、威靈仙15g、防風15g、當歸丹參各20g,多數病人頸椎會在5——15日減輕或者癥狀消失。
4)腰間盤突出,腰痛證,屬于太陽病伏邪為患者。桂枝湯原計量加薏米30g、白術20g、茯苓20g、懷牛膝10g、杜仲10g、巴戟天10g、淫羊藿10g、補骨脂、枸杞等補腎藥可以酌情加減。多數病人15-30日腰疼減輕,或者痊愈,無腰疼感。
5)心陽虛,胸痹證,背痛徹心,心痛徹背。桂枝湯或者去白芍加赤芍,瓜蔞30g薤白20g,丹參30g 紅花10g桃仁10g,痰濕重者加生半夏20g薏米30g枳實10g降香5g檀香5g。多數人服用后心背痛減輕。
6)自汗出,失眠,脈促上沖者,桂枝湯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g,酌情加浮小麥,地骨皮,炒棗仁,珍珠粉,肉桂黃連少許。
7)情緒壓力大而脫發較多的病人桂枝湯加龍骨牡蠣,茯苓、赤茯苓、炒棗仁等,病情多數有所緩解。
8)晨尿發黃或者有沫,桂枝湯加四妙散加減(川牛膝 薏米 黃柏 蒼術——口渴者不加,萆薢 敗醬草 白茅根金銀花等)
9)男性功能障礙,有少許濕熱下注的桂枝湯重用白芍,加四妙散加減(車前子、通草、萆薢、 薏米、川牛膝)加龍骨牡蠣,腎虛重的加補腎安神。有瘀堵加丹參 當歸等活血藥加通草、路路通等。多數在15天到60天好轉或者性生活正常。
10)桂枝湯加黃芪,黨參,當歸、龍骨牡蠣治療身體虛弱病人,一般服用30天反映效果明顯改善。
桂枝湯的臨床應用,在不斷地增進,但是桂枝湯的誤解也不斷發生。桂枝湯并非單純的斂汗藥,論起酸性而收斂,酸性藥白芍不如五味子、山萸肉等;同時桂枝湯也不是單純的發汗解表藥那么簡單,論起辛味發散,桂枝不如麻黃,生姜以及辣椒等。古人已經將其功效講解的淋漓盡致了,作為后人首先是要繼承前人的觀點,同時不斷臨床實踐,最大限度的發揮它的療效。
遠古中醫
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