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民間宗族組織的增加與壯大,為了規范與管理新型的家族,宋代出現了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家法族規。這一時期的家法族規源自基層社會,以儒家倫理道德為基本指導原則,逐漸發展為宋代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理論依據,同時成為在司法實踐中國家法律的有效補充,與國法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共同維護宋代社會的正常運轉。
在中國歷史上,家法與族規并無明顯的分野,大量約束宗族成員的規范亦被稱為家法、家規。宋代是家法族規發展的繁盛期,亦是家法族規的定型期。其原因有三:首先,宋代的大家族構成形式有了新的發展,其重要表現就是出現了一批比較有名的大家族,如江州(現江西九江)德安陳氏家族,累世同居十三世,長幼七百余口。再如江州德化許氏,“八世同居,長幼七百八十一口”。河中(現山西永濟)永樂姚氏“有田數十頃,聚族百余人”。除此之外,宋代還出現了一大批士大夫家族,如眉山蘇氏家族、司馬光家族、王安石家族等。其次,宋代理學家新型的思想觀念為家法族規提供了理論依據。程頤認為:“治家者,治乎眾人也。茍不閑之以法度。則人情流放。必至于有悔,失長幼之序,亂男女之別,傷恩義,害倫理,無所不至。能以法度閑之于始,則無是矣?!庇纱丝梢?,程頤主張以法度治家,來規范家族成員的行為。此處的“法度”即為家法族規,其中很鮮明地體現出了長幼、尊卑等封建倫理道德規范。在程頤思想的基礎上,南宋朱熹進一步發展了家庭倫理制度的理論,他所著的《朱子家禮》以三綱五常為核心,設計出了一整套完備且繁瑣的家族禮儀,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自此到清末,絕大多數家法族規都體現三個原則:合乎禮教、注重教化以及遵守國法。最后,政府扶持大家族并認可其制定的家法族規。家族的增多有利于將多數民眾聚集起來,而家法族規的制定則是使聚集起來的族眾有規可循,有禮可守,從而實現對基層社會的治理,穩定社會秩序。更為重要的是,從法律層面來看,宋代的國家法律體系雖然愈加成熟,但其靈活度不夠。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事關系日趨復雜多變,很難在國家法律體系內得到有效調整,尤其是繼承、婚姻等問題,而家法族規則彌補了這一缺陷,因此,統治者默許民間使用家法族規。
總而言之,在宋代存在大量有別于國法之外的家族法規,它們與國法共同維護宋代社會的正常運轉,甚至在當時社會的司法實踐中發揮著比國法更為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家法族規經歷了三種形式的演變:其一為家訓式家規,即由家訓發展而成的家規。家訓本為勸導性規范,通過對其內容不斷進行擴充,在對子孫進行道德說教的同時,也開始規定對違反家訓的子孫給予懲處,甚至規定出了具體的懲罰方式。于是家訓走向分化,一類家訓繼續承載其道德說教的功能,為子孫指明為人之道,如《袁氏世范》《陸游家訓》等。另一類則轉化為具有強制性質的家規,如北宋包拯遺訓中明確要求:“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彼抉R光所著《居家雜儀》與朱熹所著《朱子家禮》中亦強化了家法族規懲罰性的內容,成為約束族眾、穩定基層的工具。
宋代家法族規的第二種形式是從族譜中產生的。在宋朝,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建立宗祠、修纂族譜,使得編修族譜成為一種常態。在族譜的編纂過程中,一些宗族會將對族人的約束性規定以及違反規定予以何種處罰直接寫入譜例中,進而逐漸成為調節宗族內部關系的規范。如北宋詩人錢惟演所訂立的《譜例》,其中規范族眾行為的內容占絕大部分,涉及孝悌、祭祀、婚姻、祖產等諸多方面,其中亦有關于違反族規的懲罰條款。
義門家法是家族法規的第三種形式。宋代出現了眾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龐大家族的運轉需要嚴格的家庭規范作為保證,于是宋代出現了大量義門家規。浦江鄭氏的《鄭氏規范》是其中的典范。這些義門家法模仿國家法律,其體例結構完備,內容涉及刑事和民事法律的很多方面。
可以肯定,宋代是家法族規發展的轉折點。這一時期,經過家訓、譜例、義門家法三種形式的演變,家法族規逐漸規范完善,成為具有一定法律參考價值以及強制約束性質的規約,在規范宗族成員的同時,也在基層民間發揮著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宋代的家法族規較前代數量上有所增長,內容更加充實,包括家庭倫理道德、宗教倫理規范、法律、經濟等各個方面。
祭祀是家族最重要的宗教性質的活動,在宗祠中舉行,表示慎終追遠、不敢忘本?!吨熳蛹叶Y》開篇即為祭祀之禮,朱熹認為:“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奔易逋ㄟ^祭祀,強化族人同宗意識,達到“收族”之效。
婚姻和子嗣關系著家族的繁衍和發展,故每個家族都相當重視。宋代家法族規在婚姻方面仍然繼承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然在一些家法族規中,子女的自身條件也被作為了考慮因素。此外,婚姻的流程更為詳備,如《朱子家禮》中規定了男女雙方從訂婚到結婚的一整套繁瑣禮儀。在繼承方面,宋代的家法族規不再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而更多地出現平均分配財產的主張,其目的是為防止出現家族內部的爭斗。在子嗣收養方面,宋代的家法族規亦有詳細規范,如對收養時間的規定以及收養子嗣的一些注意事項。其細致程度遠非法律所能及,故家法族規在處理此類事務或案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族尊長為保證本族的長盛不衰,非常重視對本族子弟德行修養的培育,以期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后代,故他們在家法族規中以明德修身為綱制定了對子弟的要求。除此之外,宋代家法族規還有課讀科考方面的內容。在宋代,士大夫階層有著崇高的地位,社會中讀書求仕思想蔚然成風,登科及第成為天子門生,對于個人和家族都是莫大的榮耀,故宋代宗族的家法族規中都有關于督促子弟讀書致仕的規定。這在士大夫家族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如司馬光就在家法中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子弟教育制度,從子孫啟蒙到求學均作了細致安排。葉夢得要求后代“旦起讀書三五卷”。
家族中族人眾多,成員之間親疏、地位、貧富等差別明顯,難免存在矛盾,產生糾紛。因此制定家法族規來調節族眾關系、緩和矛盾,敦促族人睦鄰友好顯得尤為重要。袁采的《袁氏世范》和司馬光的《居家雜儀》中均有此類內容的相關規定。
家業是家族運轉和成員依賴的必要經濟基礎。在宋代,田地被視為最可靠的產業。家法族規中有關家業維護方面的規定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開源”和“節流”。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宋人有比前代更多的謀生之路。葉夢得在《石林治生家訓要略》中提到了士、農、工、商四類謀生手段,其中士為四民之首,應為表率。宋人重視開源,更注重節儉。家法族規中的節儉不僅僅是出于維護家業族產的目的,亦是一種家族美德的表現??偠灾?,宋代家法族規內容詳盡細致,雖然不同宗族在具體規定方面會有不同,但其綱領和思想基本一致。
宋代家法族規的實施主體是宗族。宗族組織一般有三級:族、房、家,族設族長,為族內最高掌權者。族長猶如族內法官,主持宗族法規的實施。至宋代,家族法規的權威性和主體性開始凸顯。民間社會往往以家法族規為優先解決方式,即以族長為首的家族成員先行處置族人之間的矛盾,只有家法族規解決不了的糾紛才會移交官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族長已經具備了行使國家公權力的職能。與宗族一樣,“家”屬于最基層的治理機構,家長是家庭最高權威,有一定程度的決定家庭成員命運的權力,在婚姻、家產、繼承等方面有著很大的決定作用。家法族規的實施分兩個步驟,即審理和處罰。按照宗族組織的分層,家族法規的審理也分家、房、族三級。家庭是家法族規處理的第一級,通常是針對家庭成員的道德言行,以訓誡為主。第二級處置為房支,一般處理家人之間的糾紛,如分割家產、婚姻亂倫等事件。第三級為告族,即模仿國家司法機關,以“告”的形式向族里提出訴訟,裁斷的場所通常是宗氏祠堂。
經家族審理后,對于違反家法族規者,家族要予以懲罰。宋代家法族規中規定的懲戒措施很多,綜合來看,可分為五類:一為警戒類,這種處罰方式莊重而嚴肅,適用于較輕過失。通常有叱責、警告、立誓、罰祭、記過等形式。二是羞辱類,即使其受辱,促其反思,屬精神懲罰。包括貶抑、標示、押游、共攻等。三是財產類,包括罰錢、罰物、賠償、充公、拆屋等。四是體罰類,這是家法族規中最為典型的懲罰方式,為大多數家庭和宗族所采用。主要有罰跪、打手心、掌嘴、杖責等。五是死刑類,即剝奪有過失者的生命,是家法族規中最嚴厲的懲罰手段。主要方式有自盡、打死、溺斃、活埋、燒死等。無論何種處罰方式,其目的都基本一致,即“以殺一儆百的方式在族中推行儒家倫理道德綱常,從而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以維持家族的穩定與發展”。
宋代的家族及其制定的家法族規有政府的支持和承認作為后盾,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管理方式密切了基層社會與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穩固了國家統治的同時,也成為基層社會行政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家法族規對穩定基層社會治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宋代官僚制度已經相當嚴密,但官府正式的官僚機構設置通常只到縣級,縣以下行政機構鄉、里的存留往往依具體情況而定??h官所轄事務繁雜,無暇顧及瑣碎的民事糾紛,而是將其推給地方家族來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家法族規往往會被用來調解族內或族際之間的矛盾,起到了國法難以發揮的社會控制作用,成為管理基層社會治安最有效的工具,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國家基層組織的行政壓力。
家法族規有利于維護基層社會經濟秩序。在宋代,家族承擔著維護中央賦稅制度的重任,很多家法族規中對按時納稅均有明確規定,并要求家族成員嚴格遵守。對抗稅的族人予以嚴懲,輕則變賣其產,以繳納國家的各種賦稅,重則送官處以不忠之罪。家法族規與國家政令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農民與國家的緊張關系,對保證國家稅收來源,穩定國家基層經濟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
家法族規有利于控制基層民眾思想。宋代的家法族規在制定時均以儒家倫理綱常為基本指導原則。其內容都不遺余力地宣揚封建倫理道德,要求族人嚴格遵守??梢哉f,家法族規將國家流行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推廣普及到基層民眾的日常生活,從而達到鉗制普通民眾思想觀念的目的,使民眾在這種思想觀念的長期浸染中成為順民,起到調控和規范社會秩序的作用。
游彪(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②[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③[宋]張田:《包拯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④[清]全祖望:《鮚琦亭集外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⑤蘇潔:《宋代家法族規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法學》,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