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81年起到中華書局做編輯工作至今近四十年了。1987年至1997年我在書局的《文史知識》雜志編輯部工作期間,嘗試著刊發了一些介紹德國漢學研究、日本中國學研究的文章,編輯出版了“法國學者西域敦煌學名著譯叢”的幾種著作,為之后成立漢學編輯室打下一點基礎。這些年來,因為我自己也參與國際敦煌學的研究與學術交流工作,所以對我國學術著作對外推廣的趨勢也有了一點粗淺的感受。
學術著作出版的雙向交流,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多年,我國學術著作的出版交流呈明顯的“逆差”。在數量上,據約略統計,中國現當代學者的學術著作譯成外文的數量不及翻譯引進學術著作的十分之一。如敦煌學與西域研究圖書,翻譯引進的不下三四百種,而我國這方面著作外譯的,包括一些重復出版的,只有三四十種。在質量上:我國學者翻譯的外國名著多,質量普遍較高,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目前已達700種之多);而因種種原因(主要是國內外譯者語言、文化知識與專業水平),外譯的中國學術著作質量問題還比較突出。在推廣上,我們對國外學術著作的評介相對重視,書評較多且及時;而外國學界對中國學術著作的評介相對稀少且滯后,如我們書局組織翻譯出版的法國學者阿里·瑪扎海里的《絲綢之路》印行不久,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就撰寫了長篇書評,而季羨林先生的《蔗糖史》出版已多年,據我所知,并無外譯,也無外國學者的相關書評發表。
近些年來,由于宣傳與出版部門的重視,“經典中國”“絲路書香”等外譯工程的進展,上述情況有了改變。盡管相較政治、經濟、文藝、科技等類出版物,學術著作外譯的數量增長還較緩慢,質量問題依然不可忽視,但是,一些帶有普及性質的學術著作的外譯出版卻有異軍突起之勢,成為我國圖書對外推廣一個不容忽視的新趨勢。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簡明中國”系列,中國大百科出版社的“中華文明史話”(中英文雙語版)系列等。我相對熟悉的敦煌學、絲路文化著作,已外譯出版和正在進行外文翻譯的品種與日俱增(如《敦煌石窟藝術簡史》《絲路之綢》《圖說敦煌二五四窟》《敦煌學十八講》等),而且這些書的外譯大多是作者和國外相關學者合作進行。如我參與主編的甘肅教育出版社“走近敦煌”叢書,其中三本書的日文翻譯,就是經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協調,專請日本著名的敦煌學、語言學家高田時雄教授具體指導日本幾位年輕的敦煌學者協同翻譯,質量得到了保障。
正如羅伯特·李總監先生說,這種“變小眾為大眾”的努力,是當前圖書對外推廣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有效之舉。這里還應該有各種輔助性手段。例如三聯書店出版的《圖說敦煌二五四窟》,初印一萬冊,不到一個月又加印一萬冊,仍然供不應求,這與敦煌研究院舉辦石窟藝術展覽、兩位年輕作者在各地做相關講座及報刊評介有關。最近,為了不斷學習體驗敦煌藝術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公眾中的反應與推介方式,他們作為敦煌研究院文創團隊的成員,遠赴新加坡在文化旅游部舉辦的“中國文化周”做敦煌展覽和展示“海外文創”主題的同時,與當地年輕學生進行了與圖書內容密切相關的互動,效果顯著。
不管是翻譯引進,還是外譯推廣,一方面,質量與數量都取決于作者、譯者合作交流深入的程度,取決于出版社的編輯人員的責任心與業務水平,也取決于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宣傳推廣力度。我覺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三聯書店、外研社、五洲傳播、中國社科、中國人民大學等出版社,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應該防止有條件沒條件都一哄而起搶占選題資源的做法。
同時,加強翻譯質量的檢查和測評決不可忽視,這里也涉及一些翻譯詞語的規范化、標準化問題。如“一帶一路”,我國領導人在2013年提出倡議,其英文翻譯雖然到2015年已有了國家標準,但目前仍不乏各行其是的譯法。據我所知,一家翻譯機構承擔的一本敦煌學術語方面的工具書,經編輯審讀發現有許多知識性的錯誤,導致出版單位只得退稿。前年,我本人的一本宣傳敦煌歷史文化的小冊子被譯成俄文、德文,我發現俄文本翻譯上存在不少失誤,經與譯者及出版方接洽,他們虛心聽取了意見,重新翻譯,不但提高了圖書質量,還擴大了發行面。
學術著作,不管是引進,還是外宣,最基本的要求當然就是“好書”。“好書”的標準,最近復旦大學的葛兆光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提出有四個特征:好的選題,懂得行情,學術厚度,好的方法。翻譯引進與對外翻譯的書,我加上兩條:好的譯者,好的編輯。在譯著工作中,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的不同文化的“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值得參考。同時,對于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著作,當然還應該有專家的把關,有專業詞語翻譯標準的好工具書與資料庫。
總之,中國學術著作對外推廣工作的新趨勢激勵我們繼續努力,必須建立中外專家、中外出版機構進行實質性合作的科學、合理的長效機制,而且要把培養翻譯與編輯人才作為一項重要任務,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本文系作者在8月20日“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專家座談會上的發言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