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河南 | 龍門石窟地區名勝古跡、簡介,都在這里,建議收藏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 2千米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石窟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歷經400余年建成,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000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龍門石窟這些洋溢著信仰情感的文化遺存,其華麗的外在形態和充斥著人文意識的內在涵義,是古代社會廣大人民對現實世界充滿訴求意愿的物質折射。中華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絕的創造能力,透過這一遺享千載的人文景觀得到了透徹的解說。龍門石窟的精華部分包括奉先寺、賓陽三洞、古陽洞、藥方洞、蓮花洞、萬佛洞等幾處,洞洞有典,代代不同。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洞高9米,寬8米,進深9米。主佛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臉形稍長,嘴唇厚大,胸部稍隆起。本尊兩側侍立弟子,其中左側是迦葉的雕像,刻工十分逼真,面色從容,目不斜視,雙手合十,生動展現了一個飽經風霜、嚴謹持重、深諳世事的弟子形象。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具有北魏造像的遺風。洞內四壁上布滿大小150多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像龕多個。在窟頂雕刻著蓮花寶蓋,蓮花四周有2個手捧果品的供養人和6個手持不同樂器的天人。天衣當空,典雅飄逸,正如洞外《伊闕佛龕之碑》文中所描寫的:“寶花降祥,敞五云之色;天樂振響,奪萬籟之音。”賓陽南洞雕像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是在兩種風格過渡變革之中的形式。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洞窟平面呈馬蹄形,穹隆頂,深12米,寬11米,高9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像為中心的五尊雕像。釋迦牟尼結跏跌坐,兩足交結,足背置于左右股上,是佛像中修禪者的坐法,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佛在說法,叫作“說法印”。

本尊座前蹲有兩只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毛左右分向后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征。本尊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溫雅敦厚。本尊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坐在覆蓮座上。

在賓陽中洞諸像的后壁上,雕飾以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洞中前壁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分別介紹佛教的典故和傳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窟,南北35米,東西39米,置9米寬的三道臺階,規模之大居龍門石窟首位。主佛盧舍那佛高17米,頭高4米,耳長1.9米,位居佛龕中央,豐頤秀目,儀表堂堂。兩側侍立迦葉持重,阿難溫和,二菩薩盛裝,天王雄偉,力士勇猛。造像間既有主從、文武的對比,又有和諧與呼應,是龍門唐代雕刻的精品。穿插于壁面間的48身立佛是唐開元十八年(730)內侍省高力士等人為唐玄宗所造的阿彌陀佛像。

此窟始鑿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歷時15年完工。大像龕在宋代曾修建9間大房進行保護,后毀壞無存,而且梁架破壞了壁面雕刻。1971年始對大像采用現代技術進行加固。維修過程中,在龕的上沿處發現唐代雕建的120米長的人字形排水溝,1976年經重新整修又起到了排水、擋石作用。1989年將原不足1米寬的參觀臺階加寬為9米,使窟龕更加雄偉壯觀。

賓陽三洞

賓陽三洞位于龍門西山,始鑿于北魏時期,是北魏皇帝元恪于公元 500 年為其父母開鑿的。工程之浩大,正如明朝彭綱《題龍門石像》所說:“當時錘斫民脂,萬金不惜窮妖奇。”該窟分為南、中、北三洞,當時稱靈巖寺,明、清以來改稱賓陽洞。賓陽三洞中的南洞、北洞始鑿于北魏,至唐初才告完工,中洞是龍門石窟群中最為富麗堂皇的洞窟。

藥方洞

藥方洞位于龍門西山奉先寺和古陽洞之間,開鑿于北魏晚期,建成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約200年,因窟內刻有古代藥方而得名。洞中所刻的藥方,有的現在還在使用。

窟內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造像體態精壯、敦實厚重,衣紋寬松稀疏。其造像的特征、衣飾、刀法都具有響堂山石窟(始建于北齊)像的基本特征,當為北齊時期代表作。

窟頂中央的三重蓮花,外繞四飛天,排蕭、笛等環繞四周,飛天身體平直,衣帶飄揚,有別于北魏飛天形象。

唐初所造正壁大像是由北魏“秀骨清像風格”向唐代的“豐滿園潤風格”過渡階段的代表作。

刻于窟門兩側的140余個藥方涉及藥物120余種,可治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神經科的疾病。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是唐代初年我國醫學、藥物學的珍貴遺存。

賓陽北洞

賓陽中洞的北面是賓陽北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主佛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左右兩側雕刻羅漢及脅侍菩薩,四壁散刻小龕佛像。洞內前壁南北浮雕二天王,造型威武有力。賓陽北洞外,北、西、南三面崖壁上是隋和唐代造像龕較為集中的地方,其中唐代佛龕居多。

古陽洞

古陽洞位于龍門山南部,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前后,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也是北魏王室造像最集中的洞窟,深約10米、寬7米、高11米。初稱“石窟寺”、“老君洞”。其正壁雕刻一佛、二菩薩。主佛高4.8米,身穿雙領下垂袈裟。二菩薩頭戴寶冠,身著長裙。此外,佛座下的高臺上有北魏正始、永平、延昌年間所鑿的造像龕。洞窟南北兩壁鑿有三列佛龕,佛龕拱頂和佛像雕工精巧華麗,紋飾豐富多彩,人像姿態虔誠逼真,堪稱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筑、圖案藝術的總匯。洞內還雕有龍門石窟中最完整的佛傳故事畫面,如乘象投胎、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立為太子等。著名的“龍門二十品”魏碑法帖中有19品保存在該洞。

蓮花洞

蓮花洞又名伊闕洞,在龍門西山奉先寺以北。開鑿于北魏晚期,因窟頂浮雕一朵美麗的大蓮花而得名。該洞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主尊為圓雕釋迦牟尼游說倚立像,高5.1米。兩側淺浮雕眾弟子,其中右側的迦葉手持錫杖,身著厚重寬大的袈裟,似經過艱辛歲月的長途跋涉。左右菩薩頭戴蓮花寶冠,姿態優美。洞中的佛龕琳瑯滿目,龕額構圖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瓔珞、帷幕、流蘇,還有云紋、卷草紋、幾何紋以及蓮花、寶相花等,精雕細刻,變化多樣。洞頂大蓮花旁高浮雕為6個手捧果品、迎風飛翔的大型飛天,使整個藻井顯得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窟外門楣處刻有火焰紋,中刻一獸形鋪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按趙巖題“伊厥”二字。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龕也在這座洞內。

萬佛洞

萬佛洞位于龍門西山中部,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刻成,因窟內南北兩壁滿刻15000余尊佛像而得名。該窟前后兩室,方型平頂,是唐代龍門的標準窟型,為唐高宗、武則天及其諸子營造的功德窟。洞門口北上方及洞頂分別有15000尊佛像的紀年及鑿刻記,主佛阿彌陀佛高約4米,結跏跌坐于八角蓮花須彌座上,神情安詳肅穆,面相豐滿圓潤。其背光外側52身供養菩薩坐于蓮花之上,姿態多變。南北兩壁壁基雕刻的伎樂人婀娜多姿,衣帶飄揚,形象生動。洞外南壁上所刻的觀世音菩薩像,比例適度勻稱,體態柔和自然。整個洞窟表現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極樂景象。

潛溪寺

潛溪寺又名齋祓堂,是龍門西山北端的第一個大洞。唐高宗年間鑿造,清代原建木結構窟檐,1990年改建為仿唐木結構樣式,鋪石板地面。窟內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本尊阿彌陀佛高約7.4米,著褒衣博帶袈裟、坦胸、盤膝正坐于須彌方座上,面相飽滿,姿態靜穆自若,手施無畏印;左右有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表情文靜,身體比例適當,衣褶線條流暢,三像合稱“西方三圣”,是唐朝菩薩造像的佳作。洞內門各刻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身披鎧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洞外南壁龕內有線刻立佛像兩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龍門石窟介紹
中原河南:再訪龍門石窟(葉平)
龍門石窟 中國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景區講解詞
龍門石窟及主要洞窟簡介
雨中初識龍門石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勤县| 汝州市| 石门县| 广州市| 进贤县| 霸州市| 青阳县| 惠来县| 醴陵市| 黄平县| 建水县| 平乡县| 广宗县| 丘北县| 栖霞市| 观塘区| 汤阴县| 东乡| 江川县| 涟水县| 金塔县| 成武县| 抚松县| 桃园市| 蒙阴县| 临沧市| 新疆| 乌拉特中旗| 灵山县| 博乐市| 大庆市| 禹城市| 潍坊市| 商水县| 胶南市| 麻城市| 盐亭县| 宣汉县| 宜都市| 辽源市|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