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該投入在哪里?
我們為孩子在教育上有多舍得花錢?
2016年,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小學生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一半以上中小學生每年參加課外輔導花費2000-10000元,更有13.7%的家庭每年花費達2萬以上。
此外,2014年,國家一年對教育的經費投入是22000多億,但據調查顯示,這一年國內用于從高中到大學出國留學的孩子包括學費輔導費在內的各項經費總和就達到了5500多億,是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四分之一。
現階段看來,課外輔導和送孩子出國是中國家長最舍得投錢的兩大領域。
但這樣投入的產出比又是多少呢?
一位焦慮的母親因為孩子的英語成績剛過及格線高價將孩子送到補習班,補了一個暑假回來之后孩子的英語分數反倒比原來低了幾十分;從國外鍍金回國的留學生在應聘中比不過國內普通高校的畢業生……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我們處在一個全民教育焦慮的時代,絕大多數人都只能選擇隨波逐流,但我們在教育中投入的錢卻未必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對于教育,我們最應該投入在哪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這個問題并不好回答,但我們可以接近答案。
思維是教育的“第一性”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創造了很多常人不可想象的發明:特斯拉電動車、獵鷹火箭、超級高鐵……他特別推崇“第一性原則”。
這個名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一個哲學術語,大意為“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
通俗一點說,就是每一樣事物中必然存在一個點是穩固的,不會受任何外在因素影響或改變,或消失。
那么在教育中,是否也存在“第一性”?我想是有的,這個第一性就是“思維”。
在心理學定義中,思維涉及所有人類的認知或智力活動,它能夠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我們知道,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幫助每個個體完成自我建構,建構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的認識。
而我們學習、工作、生活,構建對這個世界的圖式,無論哪一項認知活動都得借助思維來完成。在教育中,無論是教孩子提出問題還是解決問題,最根本依靠的是個體的思維。
然而,我們缺的也是思維能力,尤其是高階思維能力。在信息轟炸的時代,并不缺乏存儲和記憶,互聯網、智能芯片可以將海量信息進行存儲,供人類隨時調取,但我們缺的是分析和辨別的能力。
我們該如何從信息的洪流中辨別真偽,區分精華和糟粕?
更進一步的是,如何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
記得自己在小學的時候,有三個男孩過來告訴我說有另一個男孩欺負他們,讓我去幫他們出頭,我就去幫他們把那個男孩打了一頓......
這件事情最后的真相是,這個男孩首先被三個男孩欺負,而他僅僅是做了一些反抗,那個我教訓的男生才是受害者。
遇到這種事,教師傳統的教育方式是一刀切的“結果論”-只要你打人就是錯的,就該受到懲罰。從這種結果出發的教育固然有用,但無法挖掘出教育的深層價值。
在這件事上,教師更應該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批判性地思考,不能輕信他人的描述而失去自己的判斷力:首先一個人欺負三個人的可能性較小,其次他為什么要欺負三個人。
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將認知領域分為六個層級:從低至高分別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這六個層次也幾乎概括了我們學習的全過程,而每個層次都需要思維的參與。
哪怕最低級的記憶也需要思維的優化,真正的記憶大師都懂得將信息整合搭建成系統的結構,有序存儲、方便提取,這就需要用到分類、歸納、聯系的思維方法。
通常意義上說,記憶、理解、應用屬于低階思維,分析、評價、創造屬于高階思維。分析、評價對應批判性思維,創造對應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同屬于高階思維。
批判性思維讓我們具備從復雜世界中過濾整合有價值性信息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讓我們不必復制他人和過去,而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
可以說,當下世界,能夠駕馭這兩種思維的人足以稱得上優秀。
過去,人類無法從微觀層面獲取人類變聰明的秘密,但現在有了腦科學。從腦科學的視角看,人類變聰明、能力增強的本質是大腦的神經細胞之間有了更多的突觸聯結。
而腦科學研究發現,經常接受思維、智力訓練的人,大腦中的神經突觸數量會比未接受訓練的人多得多。另有研究表明,終身用腦不斷進行認知挑戰的人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細胞會受損,但不會患老年癡呆。
無論家長還是教師,如果僅僅浮于教育的表層,而不深入內核與根本,焦慮就不會停止。
而如果當我們意識到了思維是教育的“第一性”,面對教育時的種種焦慮和盲目或許都可以釋然。
我們不得不意識到,如果一個孩子的思維能力足夠優秀,他各方面的外顯能力都不會太弱,而缺乏思維能力,一切能力都只是脆弱的表象。
所以,如果我們要想在教育上獲得可觀的投入產出比,那就盡可能地去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
為了創新,我們亟需思維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創新能力理應越來越受到重視。
因為伴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可復制的工作將逐漸被機器所取代,未來,唯有能夠不斷創新的人才能始終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我們國家的創新能力如何呢?如今,中國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這一項上,只能排在20名開外。
雖然我國擁有華為這樣的創新型企業,但它對于國家的整體創新狀況而言依舊是杯水車薪。
數據顯示,從小學到初中,中國學生多項創造力指標持續下降,尤其是技術和產品設計能力持續下降。2017年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創新素質的多項指標中,八年級的孩子反而不如四年級的孩子。
顯而易見,我們的創造力是讓人堪憂的。創造力包括:創造性的態度、創造性的行為和創造性的產品,而這其中,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
創造性思維作為一種高階思維絕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建立在一定的認知能力之上,這就需要我們的孩子接受一定程度的多樣化的思維訓練。
例如問題提出的能力,這對于創新至關重要。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豐富的想象力。
互聯網的誕生就是源于美國的一位計算機學家在當時想到的一個問題“能否將大型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幾乎每一項影響世界的發明都起源于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
在我們的“學思維”活動課程中系統設計了想象、聯想、類比、發散思維、重組思維、突破定式、提出問題等一系列與創新思維密切相關的活動,就是在為孩子的創造力奠定堅實基礎。
如果我們不想讓創造力的培養僅僅停留在一句口號上,我們對孩子從小就應給予各種思維的刺激。
思維影響一個人認知世界的方式
或許會有人說,說了那么多,思維訓練僅僅是在提升我們的智能,但作為一個人還有情感、態度、是非善惡,這并不在思維的范疇,這樣的理解無疑是狹隘的。
很多時候,我們社會都呈現了讓人悲哀的一面:少女跳樓、少年殺死同班同學、北大高材生弒母、校園欺凌……我們的孩子暴戾、殘忍、無助、脆弱。很多人把這些歸為教育的原因,因為教育沒有關注如何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實際上,思維和心理健康休戚相關。心理治療界有一種常見的治療策略—“認知重評”,也就是引導患者重新評估自己的過往經歷,同樣一件事情,如果能夠從好的一面去看待它,患者就能夠轉化痛苦。
所以,很多因為受到侵害而抑郁乃至選擇輕生的人,如果能夠具備辯證性的思維,換一種想問題的方式,他會意識到自殺未必是唯一的出路。我們社會中發生類似悲劇的機率也會降低。
同樣作為很多施暴者,他們往往也受過創傷,如果他能夠換一種認識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方式,或許他也不會成為一名施暴者。
很多時候,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認知事物的方式,導致了相應的行為方式,如果一個人固化自己的思維,內心就會走入死穴,乃至發展成為心理問題,相反,如果他的思維是開放、靈活的,他更可能成為一個健康、完整的人。
所以,思維并非一個多么空乏虛渺的名詞,它直接指向于人,指向教育的根本,我們希望可以通過訓練、發展、評估孩子的思維,并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思維,從而更能成為一個從容應對未來的完整的人。
我們的課程最終要求思維盡量做到可視化,如在“學思維”活動課程中孩子利用了一種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之后,教師都要讓學生評價反思自己用的是哪一種思維方式,這其實就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是對自我思維的覺知。因為,我們唯有知道自己如何思考,才能更好地改進自己的思維。
正是因為這些種種原因,我們選擇了做思維教育,期望通過訓練、強化、改變孩子、教師、父母的思維,最終讓一個個體變得更好,達到教育的原本目的。
▲《“學思維”活動課程》思維能力年段貫通目標層級表(點擊查看大圖)
我們打造了系統、螺旋式上升的課程,將思維方法細分為20種,融合語文、數學、科學、藝術、生活等個多領域,按照年齡層次有梯度地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
我們構建了針對學校的“思維型教學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增強思維能力;
我們還搜集、整合與思維教育相關的優質資訊,傳播給用戶。
總之,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讓教師了解如何圍繞學生的思維發展進行教學,讓家長明白如何通過交互行為來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最終,我們希望教育能夠變得更好,我們的孩子變得更好。因為做思維教育,我們的初“心”永遠不變。
文 | 孫習涵
思維智匯新媒體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