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梁劍波老先生之《公眾診所》。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中醫師會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對處方作針對性增減,故讀者最好到正規醫院請專業中醫師為您辨證施治。
梁劍波(1920-2002),嶺南文化大師,中國近代奇才,全國著名中醫藥專家,中國醫學“嶺南派”創始人之一。曾任:肇慶地區中醫院副院長、院長,肇慶市中醫院名譽院長。
春天,萬物生發,在小兒傳染病中的水痘,也最常見。
水痘傳染性很強,主要通過飛沫傳染,亦可通過被痘疹皰漿污染的衣物、用具等傳染。小兒感染水痘之后,發病較急,多有發熱,全身不適,食欲減退,可有呼吸道癥狀。發病的第二天開始出疹,疹態變化迅速,由紅色斑疹轉變為丘疹,分批出現;丘疹旋即變為皰疹、痂疹。在出現皰疹時多為橢圓形,大小不一,根部繞以紅暈;開始時皰疹的漿液透明,后漸變混濁。如無細菌感染對,不會變成膿皰。因水痘皰不侵入真皮層,故結痂后不留疤痕。出疹時局部有癢感,出疹較多時,發熱可隨之增高。從發病的整個過程約為四至六日,預后良好,并有免疫力。
中醫學認為水痘系由于小兒外感時行邪毒所致,病毒由口鼻傳入,蘊郁肺脾。肺與皮毛相合,外邪襲肺之后,肺之宣肅失常,故證見發熱、咳嗽、流鼻涕等肺衛癥狀。脾主肌肉,邪毒與內濕相搏,外發肌表,故有水痘出現于頭面、軀干、四肢。中醫學還認為本病系風熱輕癥,時行邪毒,清透即可解除。從實踐觀察中,小兒患水痘,如無其他感染,每多自愈。故中醫對于水痘的治療,分為風熱輕證和熱毒重證兩種。
風熱輕癥:癥狀為發熱輕微,疹點與皰疹紅潤,泡漿清亮,精神安舒的,與“銀翹散”治療:
銀花、連翹、蘆根,竹葉各十克,牛蒡子、淡豆豉、桔梗、荊芥各五克,薄荷、甘草各三克,清水煎服。
如為熱毒重證:癥狀為水痘分布較密,根盆紅暈較著,皰漿混濁,發熱,煩躁不安,可與“清胃解毒湯:
黃芩、黃連、丹皮各五克,甘草、升麻三克,生地十克,竹葉六克,生石膏十五克,清水煎服。疹色深紅,皰漿感染化膿的還可加紫草五克,綠萼梅六克,同煎。以上兩方均為二至六歲小兒量。嬰幼兒藥量減半。
廣州人慣以紅蘿卜、竹蔗、茅根給病兒作飲料,效果亦佳,可作輔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