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 首先根據客戶或是市場需求 先定義出產品規格 2. 如果是pin to pin compatible類型產品那麼IC腳位,封裝,功能,規格,都固定了如果可以自己定義整個產品(整個電子系統)那最好了這樣可以效能或是成本最佳化. 3. 開發新產品 (不是pin to pin compatible 而是以自由規劃 PCB 以及各PCB板元件(BOM list)) 首先就是收集這個產品相關的前幾名公司的 data sheet, application note(非常非常重要 在各國際大公司網站上像是 Analog Devices,TI,Cirrus Logic 等公司就寫的很好 必然要看 有很多寶貴的技術資料) 或是相關書籍,國際論文(好的才看 JSSC or ISSCC 很多等級比較差的論文都在胡扯 千萬記住 要有判斷力),全球前幾名公司相關產品公司的專利這些都必須要仔細研讀思考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0. 謙虛為懷/不自滿驕傲/低調/少說多做/認真負責 待人處世態度 才是職場最重要的原則 而不是技術 1. 必須了解負回授系統之穩定性與如何相位補償,各種電路負回授補償方式 2. 必須會手算設計OP (noise, bandwidth, negative feedback etc.) 手算電路分析 3. 必須學會IC fully custom layout technique (from PCB level system design combine with chip level floor plan)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 模擬電路設計在我看來是微電子領域一個集基礎理論知識和創造性于一身的絕學。就像一盤棋,別人給你準備好了棋子,如何擺出如何擺出千變萬化的陣勢完全在于你的功力和才能如今的模電設計已經處在這樣的層面,完備的仿真計算工具將設計者從繁瑣的數據運算中解放出來。只要你有足夠的理論基底和創造性,配以對信號處理的理解和公式推算的駕馭能力,一個個完美的設計方案就會應運而生。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討論 線性 時不變 的系統, 我討論這個問題的意義在于, 1 從另外的角度認識 極點零點,而不是局限于RC乘積,-3dB帶寬,45度相移,或者前饋產生零點,諸如此類 2 了解一點狀態空間的知識對于這種認識會有些幫助,這部分內容一般在 信號與系統 類教材的 最后幾章,會涉及到一些矩陣運算。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1、好好規劃自己的路,不要跟著感覺走!根據個人的理想決策安排,絕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潤一些,爽一些。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軌跡。從哪個行業入手,逐漸對該行業深入了解,不要頻繁跳槽,特別是不要為了一點工資而轉移陣地,從長遠看,這點錢根本不算什么,當你對一個行業有那么幾年的體會,以后錢根本不是問題。頻繁地動蕩不是上策,最后你對哪個行業都沒有摸透,永遠是新手!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1.電阻跟電容都有寄生電感,貼片封裝的大概0.4nH,插件的大概4nH. 2.如果你不想通過在高帶寬晶體管三個引腳中的至少兩個引腳放置損耗元件的方法消除振蕩.鐵氧體磁珠會起到很好的作用.3.對一個電路采用直流測試并且不起作用時,應該懷疑有元件在振蕩.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模擬電路學習入門" "如何才算學好模電,數電"一帖引來大家的關注。這里把各位DX的意見整理了一下,便于大家參考。真正掌握一門技術不容易,大家從不同的側面和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對從事這行業的工程師會有點啟迪。 找些實用線路集錦或電子製作書看看,有感興趣的就找找理論資料,然後動手練練,很快就是門內漢(or女)了!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模擬IC設計,在國內興起的比較晚,目前成熟的很少,大家所作的芯片基本都是在仿TI、Maxim、LT等國際大廠的產品,做到Pin to Pin,Specification也是基本相同,一句話,就是替換原則。由于國內IC設計公司基本沒有自己的工藝廠,用的比較多的就是tsmc,chartered,還有比較便宜的csmc,所以在抄美國和臺灣的芯片的時候大部分是只能抄個形似,而無法抄到神似的地步,因為一些特殊的電路,需要特殊的器件結構和摻雜濃度,而改變這一條件對與小的公司來說,價格不菲,風險較大。所以我針對目前國內較普遍的模擬IC設計現狀,提一些不成熟的意見和經驗,不當之處還請大俠斧正。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我是從艾倫的開始,可以說艾倫的書是模擬CMOS IC 設計的最基本的書,它完全是從集成電路的角度,而且和工藝結合的很緊,好像和分立的電路完全分開,我覺得艾倫的書最經典的分析在于大信號的分析,讓你了解集成電路的設計要考慮的問題,而不是對實際電路的具體分析,此書更好的是書中的電路直接來自工程實踐的,從設計的角度談的很多,很好。特別是5,6,7。 但是如果基礎不夠,那剛開始時有難度!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問:對于一名本科生,通信專業,對模擬電路和集成電路很感興趣,想成為一名模擬ic設計工程師,不打算考研,想從現在開始準備,盡量提高自身競爭力。想知道需要學好什么,考什么證書??請看一下網友的觀點: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一段:你剛開始進入這行,對Pmos/nmos/bjt什么的只不過有個大概的了解,各種器件的特性你也不太清楚,具體設計成什么樣的電路你也沒什么主意,你的電路圖主要看國內雜志上的文章,或者按照教科書上現成的電路,你總覺得他們說得都有道理。你做的電路主要是小規模的模塊,做點差分運放,或者帶隙基準的仿真什么的你就計算著發文章,生怕到時候論文湊不夠。總的來說,基本上看見運放還是發憷。你覺得spice是一個非常難以使用而且古怪的東西。二段:你開始知道什么叫電路設計,天天捧著本教科書在草稿紙上狂算一氣。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Analog IC 難在哪里,結構?參數?版圖?系統? 比如一個運算放大器,電路結構就那么幾種,寬長比和偏置電流的選取照著艾倫的書,按部就班算都能調個八九不離十,版圖注意的地方也就那么多,為什么有人做出來的性能巨牛逼,有人做出來的普普通通?要做好模擬IC,或者說一個小小的運放吧,最關鍵的是什么???還有模擬IC需要經驗,這個經驗到底是什么?是流片經驗?是調電路的經驗?還是看書思考后積累的心得體會?最重要的是什么?what?why?how? 請看一下論壇網友的回答:
【點擊閱讀原文】
13.模擬集成電路設計第二講:傳輸函數,零極點的形成及時域響應
摘要:UCLA以電路方向的研究和教學聞名于世界,Behzad Razavi教授和Asad Abidi教授更是世界聞名的電路大師。UCLA的研究生課程模擬集成電路設計(EE215A)正是由Razavi和Abidi兩位大師輪流授課。我有幸在UCLA上過兩位大師的課,在這里想和大家分享課程的精華部分。兩位大師上課的內容略有不同互為補充,所以我們的系列文章中部分筆記內容來自Razavi部分筆記內容來自Abidi。Razavi的EE215A講義可以在他的 。Abidi的EE215A筆記由卓偉漢整理。講義的版權歸兩位教授所有。這是本課程的第二講。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先自我簡單介紹一下吧。北京211本科,中科院碩士。我原來專業是基礎材料研究,所謂的半導體納米材料(不想吐槽了,做學術還可以),完全找不到對口工作。做半導體測試工作2年了,只是單個器件那種wafer,真的太單調了,一點搞頭都沒有。去年就在考慮學點東西換個技術設計類工作。但是往什么方向轉呢,軟件?PCB?半導體器件?還是IC?期間還差點想去報個嵌入式培訓(上手快)。最后還是決定往IC方向搞,畢竟稍微知道點概念,本人對半導體這些東西還比較感興趣。當然也了解到IC方向也是很窄的,經過各種招聘網站考察,發現還是有那么些個職位招聘的,比起我原來的方向還是好多了。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眾所周知,模擬電路難學,以最普遍的晶體管來說,我們分析它的時候必須首先分析直流偏置,其次在分析交流輸出電壓。可以說,確定工作點就是一項相當麻煩的工作(實際中來說),晶體管的參數多、參數的離散性也較大。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模擬電路構建了電子行業的基礎,至今為止,電子技術已經發展到如此高的水平。但如果我們觀察各種電子電路的發展,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電子技術都離不開放大技術。即使是數字芯片內部,其基本單元都是互補型源極接地放大電路。模擬電子技術的重要性時不我待。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說,技術的進展將會讓模擬工程師不斷被淘汰;但也有人說,優秀且經驗豐富的模擬工程師永遠都會被需要,而且現在有供不應求的現象。在產業界花了幾年的時間鼓勵理工科系學生鎖定軟體與數字電子技術后,卻有人說「報應」馬上要來了──據了解,許多模擬混合訊號設計職缺長期懸置,有些資深工程師甚至沒辦法退休,因為找不到接班人。這在某一方面或許要怪這些年模擬轉數字化風潮,造就了這一代工程師只會說程式語言、對電路結構卻不熟練;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系統單晶片(SoC)的問世,IC設計業者很容易就能取得各種功能IP,再加上IC設計工具軟體發達,市場對模擬工程師的需求本來就不高。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1、半導體材料制作電子器件與傳統的真空電子器件相比有什么特點? 答:頻率特性好、體積小、功耗小,便于電路的集成化產品的袖珍化,此外在堅固抗震可靠等方面也特別突出;但是在失真度和穩定性等方面不及真空器件。 2、什么是本征半導體和雜質半導體? 答:純凈的半導體就是本征半導體,在元素周期表中它們一般都是中價元素。在本征半導體中按極小的比例摻入高一價或低一價的雜質元素之后便獲得雜質半導體。 3、空穴是一種載流子嗎?空穴導電時電子運動嗎? 答:不是,但是在它的運動中可以將其等效為載流子。空穴導電時等電量的電子會沿其反方向運動。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后仿真要是從方法上分類,我覺得大概有三種,一種是gui,一種是網表,一種是反標注。 gui的就是用calibre產生calibre view,然后仿真的時候自動從calibre view中生成網表。這種我沒用過,看別人用過。好處是方便,與原來的流程整合度很高。不過要是想做些debug的事情就很麻煩。 網表就是直接產生相應的網表,然后在前仿真的網表里替換。這種方法比較土,工作量也大,根據不同的提取工具和仿真工具,需要修改一些東西。我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做提取時用的是cdl,做仿真時用的是spectre view,然后如果pdk做的不好,這兩種view總會多多少少有些差異,導致產生的網表需要修改。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其實本質是對的,就是數字地,模擬地都是地,并不是他們倆頭上長角,十分的怪異,要明白為什么要分開,先聽我說一個故事:我們公司所在的商務樓共有3樓,2樓是搞模擬的,3樓是做數字的,整幢樓只有一部電梯,平時人少的時候還好辦,上2樓,上3樓互不影像,但每天早上上下班的時候就不得了了,人多得很,搞數字的要上3樓,總是被2樓的模擬影響,2樓模擬的人要下樓,總是要等電梯上了3樓,再下來,互相影響很是麻煩,商務樓的物業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2個方案,第1個(笑死人了)電梯擴大,可以裝更多的人,電梯大了是好,但公司會招人,人又多了,再換電梯,再招人...永遠死循環,有一個辦法到挺好,大家索性不要電梯,直接往下跳,不管2樓的,3樓的,肯定解決問題,但肯定會出問題(第1個被槍斃掉了)
【點擊閱讀原文】
摘要:射頻電路不同于其他電路,這是由于在較高的工作頻率下,電路工作中的一些現象難于理解,分布參數在影響著這些電路。分布參數—分布電容與引線電感,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分布電容存在于二個導體之間、導體與元器件之間、導體與地之間或者元件之間。引線電感,顧名思義是一種元件間連接導線的電感,有時,也稱之為內部構成電感。這些分布參數的影響在直流和低頻時是不嚴重的。但是,隨著頻率的增加,影響越來越大。例如,在VHF和UHF頻段,分布參數會影響接收機前端調諧電路。因此,在這種調諧電路中,需要可調整的電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