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整體構建的十大關系
一、指導思想與教學方式
思想決定行動,內容決定方式,方式決定效果。
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二、課堂時間與教學容量
時間一定,容量應適中。
精細研究,精心預設,精密組織,把課堂時間預設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以分鐘計算。
三、組織形式與教學內容
形式服務內容,教學模式、策略、方法要因校而宜、因課而宜、因人而宜,靈活變通,反對僵化。
四、教學預設與問題生成
精心預設是高效達成的基礎,問題生成是課堂出彩的關鍵。反對線式思維、預設過死,一味地由教師牽著學生走。
五、師生互動與思維對話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評價高效課堂的重要尺度是看學生思維的深度(聚合)、廣度(發散)、密度(數量)、速度(時間)、效度(結果)。
六、知識掌握與能力發展
知識——了解、知道、理解、內化、應用、遷移、創新
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就必須加強訓練——當堂訓練
思考當堂訓練的目的、設計、效果和達成措施等。
七、學生學習與教師講解
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練為主線。學與教兩者不可偏廢,但要以學定教,因學而教,以學論教。
用“二八”定律分析課堂教學,學生用時應占課堂時間的80%。
八、異步達標與共同提高
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正視差異,利用差異,實行分層教學,采用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戰略,讓學生異步達標、共同提高、人人成功。
九、課程理念與教學行為
每一個教學行為都體現著一種教育理念。
要把課程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學行為。
在評課時要分析教學行為所隱含的課程理念。
十、學習借鑒與批判超越
學習名師,合理借鑒,不生搬硬套,不迷失自我。
理性批判,敢于超越,勇于創新,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風格。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