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 頭條號健康作者,更多腧穴、中藥、方劑等相關知識請關注后點擊首頁頁面最下方目錄按鈕中獲得!
拍打有的時候并不是一種很好的對穴位的刺激方式,如果不會自己施針,按揉或者用簡單的刮痧的方法,效果更好。然后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并不是指一定要刮出痧來,僅僅指一種刺激方法,請注意!
以下 6 個穴位,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血海穴】
血海穴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百蟲窠。屬足太陰脾經。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或屈膝,以對側手掌按其膝蓋,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內側約呈45°角斜置,指端盡處取穴。
布有股前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及股動、靜脈肌支。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五淋,濕疹,癮疹,陰部癢痛,股內側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對其按摩或針灸可治療痛經、蕁麻疹、產婦酸痛等癥,女士午飯前按摩還可幫助祛除面部雀斑。
【豐隆穴】
豐隆穴,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絡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主治頭痛,眩暈,咳嗽痰多,氣喘,胸痛,癲狂,癇癥,下肢浮腫,腿膝酸痛,下肢痿痹,高血壓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經穴名。出《靈樞·熱病》。屬足太陰脾經。合(水)穴。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
主治腹脹,水腫,黃疸,泄瀉,小便不利或失禁,遺精,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膝脛酸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中脘穴】
中脘,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脈經》名中管。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疳疾,黃疸,水腫。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鐘。中脘,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脈經》名中管。
【地機穴】
地機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醫學入門》作地箕。別名脾舍。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之郄穴。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主治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痢疾,月經不調,痛經,遺精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天樞穴】
天樞穴,出《靈樞·骨度》。別名長溪,大腸募、谷門。屬足陽明胃經。大腸經之募穴。
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秘,繞臍切痛,水腫,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以及腸道蛔蟲癥,腸梗阻,闌尾炎,細菌性痢疾,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