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伙人,用自制的假黃金從銀行騙取貸款,在金額高達上百億元之后,悄然失蹤。至今,仍有主犯未歸案。他們是怎么瞞天過海的?
2月20日,《財經》雜志報道了一起橫跨豫陜兩省的假黃金質押騙貸案件,涉案總金額超過百億元。
這些假黃金外觀是真金,但里面則包裹著鎢塊。因為鎢的密度與黃金接近,可以騙過普通檢測儀器,如不用打鉆和熔煉的檢測方法,很難發現。
陜西、河南多家金融機構被騙。其中陜西潼關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下稱潼關信合)涉案金額超過110億元,西安市長安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亦涉案約28億元。
此案涉及河南靈寶市博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多名高管。目前,公司法人王學文、大股東徐建波已被警方控制,董事長張淑民、其弟張青民以及原股東夏進友則逃匿。潼關縣公安局已對張青民發出通緝令。
他們是如何規避銀行風控,騙貸上百億元的?
一、以煉金企業為掩護制造假黃金
河南省靈寶市以黃金礦藏知名,張淑民、王學文等人靠倒賣金礦石起家。之后張淑民又從事實物黃金買賣。
早在2005年,張淑民和王學文就研究出了黃金摻假配方。2007年4月19日,他們籌建的博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注冊資本9000萬元,股東為張淑民、王學文、徐建波、夏進友、趙發平和張福運。企業于2008年8月投產,生產產品包括黃金、百銀、電解銅、硫酸等。
與此同時,幾個股東也開始暗地里制造假黃金。他們購買了制金條設備,用刨床改成5000克金磚模具。又從西安找到了金屬鎢經銷商,定制規格統一的鎢塊。在每塊5000克的金磚內,添加重量約62%的鎢塊。隨著造假數量的增加,為了避免搬運的麻煩,這套造假設備干脆就設在博源礦業廠區內。
二、以炒金為名行騙貸之實
2007年,金價暴漲30%,黃金投資火爆。在靈寶市,流行著一種借用銀行杠桿的炒金模式。就是將實物黃金抵押給銀行,獲得貸款進行黃金收購,之后再抵押的循環借貸模式。利用這種辦法刨除質押率下浮部分,可獲得多倍杠桿用于炒金。這伙人于是利用這一業內潛規則,用摻假黃金質押玩起了騙貸。
嚴格意義上,銀行對質押黃金只接受標準金。而博源礦業生產的屬于合質金,在未經具有金交所供貨資質的精煉廠再加工前,是既不能做為終端產品出售,也不能抵押的。但是涉案銀行竟然接受了合質金質押。
該團伙一位高層人員,在黃金價格上漲的最初幾年憑借“炒金模式”和利用假黃金質押貸款投資的方式賺取上億元。但在金價持續走低后也釀成巨大虧空,于是假黃金又成為其從銀行質押騙貸償還利息的工具。
三、借用他人身份證騙貸
為了方便騙貸,他們還大量借用他人身份證作掩護。其中,張青民一個人就涉嫌借用約70人身份證,騙貸金額超過14億元,質押1932塊黃金估值超過20億元。
四、拉銀行負責人下水
另外,據內部人員透露,只要潼關信合賬面上有錢,就會有工作人員給博源礦業股東們打電話,而借款人均是借用身份證。案發后,該單位有8名工作人員被警方帶走,其中3位高管已被潼關縣檢方批捕。潼關信合原主任則在徐建波的公司任職。
2016年5月初,張青民在潼關信合的一筆2000萬元的黃金質押貸款逾期,其本人也銷聲匿跡。潼關信合在對質押黃金進行處置時,發現摻假。5月19日,潼關縣公安局正式立案,至此案發。
不過,這伙人早有抽身準備。2014年9月1日,博源礦業股權發生重大變化,股東張淑民、張福運、夏進友和趙發平全部退出。法定代表人由徐建波變更為王學文。博源礦業股東僅剩王學文和徐建波,不過董事長依然是張淑民。
博源礦業股權變更后不久,原股東夏進友便神秘失聯,當地人傳說他去了英國。而張淑民、張青民兄弟,此前就已有移民海外計劃,案發后帶上年邁的父親逃至海外。而制假期間,該團伙核心成員就都已是離異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