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脾胃是什么?(一)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本”是什么?“本”的本意是樹的根子,只有根子扎得牢固了,人體這棵大樹才能變得枝繁葉茂。脾和胃是一對孿生兄弟,在各種場合中總是同時出現。脾和胃有接收、消化和運輸的作用,化出五味營養,以供養全身需要。因此,一個人脾胃功能的強與弱,直接關系著他的生命盛衰。脾胃功能好的人,氣血旺盛,中氣十足,說話有力氣,身體也結實;脾胃虛弱的人,說話無力,身體羸弱,疾病叢生,影響健康和壽命。

1.你的脾胃還好嗎——百用百靈的自我檢查方法

當脾虛失健,導致清陽不升,濕濁不化時,人體就有可能九竅不通。因此,九竅有問題了,我們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問題了。

我在出門診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患有脾胃病的年輕患者,他們看上去精神狀態非常不好,有的面色蒼白,口唇沒有一點光澤;有的過于消瘦,好像一陣風就能吹倒了;有的長得很肥胖,看似體格龐大,但是一點都不結實,一身肥肉;還有的說話有氣無力,精神不振,年紀輕輕卻有未老先衰之態……,這些多是由于他們的脾胃功能受損所造成的。

有人可能會問了,是不是能從這些人的外在狀態看出他們的脾胃有問題呢?是的,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外在狀態知其內在,而且這些都是有根據的。

從哪里來看呢?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人的九竅來看。何為九竅?具體是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陰尿道和后陰肛門。

《脾胃論》里有一句話叫“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脾作為后天之本,是主運化水濕的,主升清陽。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氣被脾升舉至上焦,滋養心肺,并由肺布達九竅、四肢以及皮膚,清陽之氣出于頭面官竅,九竅就會通利。反之,當脾虛失健,導致清陽不升,濕濁不化時,就有可能九竅不通。因此,九竅有問題了,我們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問題了。

從口唇看脾胃

有一次,幾個朋友在一起聚會,我發現一個平時愛說話的朋友變得寡言了。我又發現他的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干燥,且已經爆皮、裂口子了。

我就直接問他:“你是不是脾胃有問題了?”

朋友很是驚異:“你真神了,最近是感覺脾胃不好,不愛吃東西,睡眠也不好。你怎么知道的?”

“你的嘴告訴我的!”我笑著說。

“我的嘴?我一直也沒怎么說話啊?”這個朋友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我把道理跟他一說,他才有些似懂非懂,后來我為其推薦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等幾個脾經重點穴位,讓他天天堅持按摩。兩個月后,再見他時已是嘴唇紅潤,神采奕奕了。

為什么我能從嘴唇看出這位朋友的脾胃有問題呢?《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于口”“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這說明脾開竅于口,脾胃有問題有時就會表現在口唇上。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干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像上面我朋友那樣,則表明他的脾胃不好。

脾開竅于口,脾胃有問題有時就會表現在口唇上脾還主涎液。中醫認為涎與唾合。稱為口水,下文我們還將有詳細論述。《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則涎液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進行吞咽和消化,但它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不會溢出來。

一旦脾氣虛弱,脾本身的固攝功能失調,“涎”就會不聽話了,比如在睡覺時會流口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流哈喇子”。為什么小孩子愛“流哈喇子”?因為小孩子的身體發育還沒有成熟,脾胃本身還弱,所以愛“流哈喇子”。如果經常性地“流哈喇子”,我們可以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從鼻子看脾胃

脾胃與鼻有什么關系呢?中醫認為,肺開竅于鼻,而胃經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經脈與鼻竅也是相連的。

一個人的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水谷精微無法上輸濡養鼻竅,而引起鼻腔干燥,有時還會引起嗅覺失靈、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問題。這種情況多是脾胃虛弱,氣津不足,脾氣不能攝血或肺虛火上沖鼻竅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發紅的人多是有胃熱。除了鼻翼發紅外,還伴有容易餓、口臭、牙齦腫痛等癥狀。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運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蘊積滯留于胃,食物積久化熱、化腐所致。

如果鼻頭發青,并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為肝木之色,肝氣疏泄太過,橫逆沖犯脾胃,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這時我們可以多按摩太沖、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肝功能不好,影響了脾胃的消化功能,可以多按摩太沖、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從眼睛看脾胃

肝開竅于目,而目之所以能看東西,全賴于肝血的濡養,而脾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所以肝血是稟受于脾胃的。

一個人的脾胃功能失調容易引起視力疲勞、視物模糊、眼睛紅腫、眼瞼下垂等問題,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脈緩弱無力等癥。這多與脾氣不足、清陽不升、目失所養有關。

從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于清陽交會的頭面部,是清陽之氣上通之處。

腎開竅于耳,《靈樞 .脈度》中指出:“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是先天之本,它離不開后天之本脾胃的滋養,如果一個人的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腎精必虧,耳竅失養,就會出現耳鳴、耳聾等問題。脾虛氣弱,水濕不能正常運化,致使內生痰濁,耳道閉阻也會出現耳鳴、耳聾等癥狀。

從前后陰看脾胃

前陰包括溺竅(尿道)和精竅(生殖器),是主排尿和生殖的。

中醫認為,腎是水臟,脾為中土,共同主管著水液的代謝化生。脾氣健旺,清升濁降,以助腎化水,使排尿通暢;脾虛則升降功能失調,會出現排尿不暢,嚴重者會出現不能排尿的現象。

后陰就是肛門,中醫稱肛門為“魄門”,“魄”與“粕”相通,是傳送糟粕的。一旦脾氣虛弱,水谷不能正常運化,就會出現大便泄瀉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有時伴有腸鳴等問題;脾的清陽之氣一旦下陷,就會出現經常性泄瀉甚至

久瀉脫肛;氣不統血,則會出現便血。

脾胃虛會致九竅不通,從九竅不通我們可以判斷脾胃是否有問題,正所謂“窺知其外,乃曉其內”。

我們知道中醫是講究望、聞、問、切的,但凡有經驗的老中醫大都可以通過病人的脈象、氣色、九竅等反映出來的各種癥狀,來診斷患者的生病部位,但這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與學識。作為普通讀者,我們所要做的是及時發現疾病的蛛絲馬跡,然后及時到醫院就診。

2.究竟什么是脾胃

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常聽人說脾胃脾胃的,那究竟什么是脾胃?”

中醫認為,脾為五臟之一,胃為六腑之一,二者通過經脈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胃是負責接收食物的,而脾是負責運化食物的,因此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中醫便將脾和胃放在一起,統稱為“脾胃”。

在中醫里,脾胃是一個內涵十分廣泛的概念,不僅涵蓋了現代醫學的消化系統,并且與神經、內分泌、免疫、運動等系統也有一定的聯系。這與西醫所說的脾和胃是不同的。

中醫是非常重視脾胃的,稱脾胃為后天之本。《黃帝內經》記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有接受和消化食物的功能,它們是主管糧食的官兒,相當于現代的后勤部長,食物中的營養,都是由脾胃“加工”并且輸送到全身各處,并在身體里發揮作用的。

人們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想要打好一場仗,先得保證糧草充足,否則再強壯的軍隊,沒有糧草供應,也不會支撐太久的。我們的脾胃就像是軍隊的“糧庫”,脾胃一旦失常,我們的身體也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脾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有了脾胃的“辛勤工作”,人的氣血才會充足。如果一個人的脾胃功能不好,那么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這就好比是鮮花得不到土壤和水的滋潤一樣,會慢慢地枯萎。

脾胃升降是臟腑氣機升降的關鍵。胃是如何接受食物的?脾又是如何運化食物的?其實就是靠脾升胃降來完成的。脾氣上升,幫助胃進一步完成消化和吸收,并向全身傳送營養。同時,它還能統攝、升提內臟,不使下陷,以保持諸臟各安其位。胃氣下降,使飲食得以下行,而且還能將初步消化的水谷精微物質移交小腸并供給脾以運化轉輸,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腎均賴其水谷之精氣以供養。因此,胃氣宜降不宜升,脾氣宜升不宜降,這一過程既受納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為因果,以取得相對的平衡與協調,使得人體氣機生生不息。

人在出生之前,是由先天之腎精為胎兒生長發育供應營養物質的;人出生以后,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于后天的脾胃攝入營養物質來供給。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過后天的調養來補足,同樣可以延年益壽;但就算是先天非常好,如果不重視后天脾胃的調養,人就會多病減壽。《脾胃論》的作者李東垣認為,脾胃不足、元氣虛弱是內傷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脾胃氣虛,元氣不足,則人體的陽氣不能固護體表,人就很容易感受外邪的侵擾。這說明不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都與脾胃元氣的充盛與否有關,否則“脾胃乃傷,百病由生”。

脾胃居中土,是五臟六腑的中心,與其他臟腑關系非常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而且根據五行關系,很容易出現相生相克的疾病傳變現象。因此,作為一個優秀的醫者,在治療疾病上應該考慮到疾病的傳變規律,彼此都要照顧到了。

如何強健我們的脾胃呢?《向脾胃要健康》一書通過簡單扼要的道理、臨床常見案例的分析,以經絡療法為主,輔以飲食、運動、中藥、心理等方法,告訴人們如何養好脾胃,如何成為健康長壽之人。

3.古木參天靠樹根,生命常青靠脾胃

想要生命之樹常青,先要養護好脾胃。否則,脾胃受損了,人的健康就失去了基礎,生命之樹就會枯萎。

參天古木之所以長得高大,并屹力于世間千年不倒,主要在于它的根子扎得深,吸收的營養充足。正如一位網友說的:“世人往往只看到樹,而看不見樹根。樹根讓樹站起來,長成參天大樹,棟梁之材。樹根的貢獻,是默默的。”

同參天大樹的樹根一樣,脾胃就是人體的“樹根”,只有根深蒂固,生命之樹才能常青。

脾胃作為后天之本,它就像是“樹根”一樣,默默地為人身體輸送著營養。我們來看看脾胃是怎么工作、怎么為人體提供營養的。

大家都知道,人是以水谷為本的,受水谷之氣以生。《素問.平人氣象論》中這樣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什么是水谷?水谷,即吃到和喝到肚子里的東西。人得吃東西,不吃東西怎么能活呢?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脾與胃是相表里的,其中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胃不僅主受納水谷,還負責腐熟水谷。“受納”有接受、容納之意;“腐熟”就是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后形成食糜。人通過嘴吃進食物后,經過食管,容納于胃,在胃中進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成為更易于轉運吸收的狀態。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強調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咽的原因。

脾胃就是人體的“樹根”,只有根深蒂固,生命之樹才能常青。

在這里,胃的受納功能,不僅是包括接受、容納之意,它還有主動攝入的意思,中醫里也叫“攝納”。胃在胃氣的作用下能主動攝納食物,胃氣以降為順,使飲食往下走,這樣我們的胃才會騰出地方來,為后續食物做繼續的受納工作。為什么人餓了后會產生食欲、想吃東西?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人就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癥。

我們再來說脾主運化。“運”有運輸、布散之意;“化”有變化、消化、化生之意。脾主運化就是指食物經過胃的腐熟加工,然后進入小腸,清濁分離,各走各的道兒,再由脾輸送至全身,供應各臟腑器官的營養。脾主運化,一方面運化水谷,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還能運化水濕,就是運化人體內的水液。

脾的運化功能靠什么來完成的呢?主要依靠脾氣的作用。脾主升清,以升為順,脾氣應該是上升的,這樣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運輸到全身發揮其營養功能;反之,如果脾失健運,脾氣該升卻不升反而下降,人就會出現不愛吃東西,吃點就腹脹、便溏,渾身無力等消化不良癥狀;而且還會引起水液代謝失常,進而產生多種水濕停滯的病變,如浮腫、痰飲等癥。這就好比是一家工廠,雖然買進了很多的原材料,但是廠子里的機器設備(脾)不行,加工出來的東西根本就不合格。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過程,水谷便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在體內完成了旅行的第一步——消化和運化。沒有這開始的第一步,以后的道路再順暢也是毫無意義的。

由此我們也看出,想要生命之樹常青,先要養護好脾胃。否則,脾胃受損了,人的健康就失去了基礎,生命之樹就會枯萎。

4.脾胃是元氣生發的源泉

我們體內的元氣要得到不斷的充實,必須依賴于脾胃,即“養生當實元氣,欲實元氣,當調脾胃”。

元氣是什么?元氣也叫原氣、真氣。它是腎臟中的先天之精氣化蒸騰而成的,它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生命之源。

人的元氣生成后,通過三焦而流行分布于全身各處,內至五臟六腑,外到腠理肌膚,作用于機體的各個部分。因此,元氣能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臟腑、經絡、四肢九竅等組織,激發并維持它們的生理功能。一個人元氣充足,才會健康、不易生病;一個人的元氣受到損傷,就容易生病。

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中指出:“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之。”他認為,脾胃是元氣生發的源泉。

如果一個人平時不注意調節飲食,飲食過量,或過食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就會使脾胃受傷,這樣飲食水谷精微不能運送于全身,人體的元氣就會衰弱;元氣一衰,我們的身體自然就不能很好地抵御外邪了,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因此,李東垣認為治療疾病一定要注重脾胃。這也是李東垣脾胃學說的基本觀點。

我們體內的元氣要得到不斷的充實,必須依賴于脾胃,即“養生當實元氣,欲實元氣,當調脾胃”。

5.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有哪些健康問題與脾胃有關

脾胃的事兒可不是什么小事,我們身體里的很多疾病都與它有關,每個人都需認真對待并照顧好自己的脾胃。

脾胃相當于我們身體的糧庫,脾胃這個糧庫一旦出問題,就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他認為,脾胃內傷是人們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為什么要這樣說呢?有3點原因:

一是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就會引起我們的氣血生化不足。一個少氣缺血的人,身體怎么會好得了呢?

二是脾胃受損,運化失職,營養物質不能很好地輸布全身,人身體得不到充分濡養而使衛氣虛弱,衛外功能受損(通俗點兒講就是免疫功能低下),這時外邪會乘虛而入,使我們生病。

三是脾胃升降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胃氣宜降不宜升,脾氣宜升不宜降,如果胃氣不降反升,或脾氣不升反降,中焦氣機紊亂,必會影響其他各臟腑的氣機及功能,各種病癥便隨之而來。

造成脾胃內傷的原因主要有 大方面:飲食失調、過度勞累、情志不暢、感受外邪。我們將在下文會有詳細的介紹。

那么脾胃失調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健康問題呢?舉例來說:如果濕熱偏盛,尤其是長夏季節,脾氣易被濕邪所困,不能將水谷精微運化至全身各處,就會感覺身體特別累,手足無力,愛睡覺,不愛吃東西,大便較稀而不成形。

以上只是脾胃失調給我們帶來的一小部分病癥。那么,脾胃失調具體會引起哪些疾病呢?

單純由脾胃所引發的脾胃病,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說的消化系統疾病,比如消化性潰瘍、胃炎、便秘、腹瀉、胃下垂等,這些都是具體的病。俗話說“十人九胃病”,這說明脾胃病在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

很多人可能想了,脾胃病是不是就這些了?肯定不是,如果只有這幾種病,也就不會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了。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病都與脾胃有關系。

舉例來說,脾胃不好的人容易感冒(我們后文會詳細介紹調治方法),身邊的人誰感冒都會連累到他。這樣的人感冒了還不容易好,即使好了也容易復發。一般來說,元氣足的人,免疫力就強,這樣的人不容易感冒。因此,對于這種類型的感冒,我們在治療時要標本兼治,既要治療感冒又要調養好脾胃,若只是單純治療感冒,效果肯定不好。

中醫認為,脾虛則生痰。一個人的脾氣虛弱,不能正常地運化水濕,導致水濕內阻,停滯于中焦,聚濕生痰。

大家可千萬別小看這個“痰”,“痰”可是百病之源。

高血壓在中醫里有一種類型是痰濕阻滯型高血壓,主要就是因為肝火過旺克制脾土,脾胃被克制后,飲食的消化、運輸發生障礙,造成水濕內生,聚而成痰,形成了此類型的高血壓。

還有,高脂血癥多是因脾胃失調致使內生痰濁所致;咳嗽多是由痰濕蘊肺所致;哮喘的病因也是以痰為主,為宿痰內伏于肺,遇到外感因素就會被誘發;還有,肥胖的人多是痰濕體質……從以上可以看出,痰會引發很多種病,而脾虛又會生痰。因此,脾胃一旦出問題,身體就會出問題。反過來說,我們在治療這些疾病的過程中,可以從脾胃入手,標本兼治,方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因脾胃失調所生的病有很多,這里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會在以下行文中詳細闡述。這里我們向大家傳遞的一個意思就是,脾胃的事兒可不是什么小事,我們身體里的很多疾病都與它有關,每個人都需認真對待并照顧好自己的脾胃。

6.脾胃一旦受傷,五臟就沒有活力了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說:“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臟也。”

明末的醫家孫文胤在其《丹臺玉案.脾胃門》中指出:“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其意是指,五臟必資于谷氣,谷入于胃,和調五臟而血生,脾胃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營養五臟;脾胃受損,則氣血生化之源虧乏,導致五臟失養,氣機失調,變生各種疾病。

可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所以我們養脾胃其實是在安撫五臟。那么,脾胃與其他臟器有什么具體的關系呢?

脾胃與心——心是脾的母親,脾是心的兒子

要了解脾胃與心的關系,我們先來看看中醫里所指的心是什么。《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靈樞.邪客》也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在臟腑中地位最高,它是君主,是主導和統率全身各臟腑功能活動的,你看它的功能大不大?

心主導著人體的各個臟腑,這里也包括了脾胃,脾胃是受心主導的。不是說你想吃飯就吃飯,這得由心來發號施令的,心讓你吃你才能吃;反過來說,脾胃的功能也影響著心,作為主管糧倉的后勤部長,如果“國庫”空虛,君主和百姓都沒有糧食吃了,身體這個國王自然不能待得長久了。

心是主神明的,所以失眠與心臟關系密切。中醫里有句話叫“胃不和則臥不安”,就是說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很多人晚上不吃東西,到了半夜就會餓得睡不著覺;同樣有的人晚上吃多了,也不運動,直接上床睡覺,這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響,就會擾動人的神明,人就睡不著了。

心還有主血脈的功能,脾則能統血,它讓血液老老實實待在脈里、不跑到外面來。因此說,脾氣健旺,則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

從五行角度來看,心與脾是母子關系,心屬火,脾屬土,心火生脾土。心是脾的母親,脾是心的兒子,心這個母親要時刻照顧好脾這個兒子,即所謂脾胃納運功能,有賴于心陽的溫煦。一旦心陽不振,就可能會影響脾胃的運化,而痰飲內停,會發生心悸、氣短、胸悶、憋氣、腹痛、腹瀉等問題。反過來說,心主血,血的來源在于脾胃,如果脾胃的運化失常,不能益氣生血,則心失血養,也會使我們生病。

如何才能脾胃與心同養?

要照顧好脾胃,也要養護好心,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靜心養氣,這樣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耗心氣,使心氣平和,進而滋養脾臟,養脾得以健胃。

要養心健脾,還可以多按摩心經和心包經上的穴位,如極泉穴、神門穴、內關穴,再加上能養脾胃的足三里穴、中脘穴等。

極泉穴有寬胸理氣、通經活絡的功效。此穴在腋窩頂點,取穴時,把一只胳膊抬起,肘部彎曲,用另一只手在腋窩中央按壓,腋窩中央有動脈搏動處即是此穴。

神門穴為心經原穴,它在我們的手腕部,手腕掌側橫紋的尺側端。取穴時,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魚際上角能看到一個突起的圓骨,從該圓骨后方向上摸,能摸到一條大筋,該大筋的橈側與掌后橫紋的交點即是此穴。

內關穴具有調節情緒、調節睡眠和調節心臟的作用,對一些胃腸問題也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惡心嘔吐。

內關穴具有調節情緒、調節睡眠和調節心臟的作用,對一些胃腸問題也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惡心嘔吐。取穴時,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腕關節微微彎曲,能夠看到腕部的兩條橫紋,從靠近手掌處的那條腕橫紋正中往直上量取2寸處即是此穴。

足三里穴我們將在第 章有詳細的介紹;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它在上腹部,在肚臍上約1拇指寬加上 指寬處。

平時我們可以多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鐘,天天堅持,養心健脾胃的效果非常好。

脾胃與肝——肝失調達容易導致脾胃不和

《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前面我們說過,心是君主,在這里肝就是大將軍。我們知道,大將軍是上前線打仗的,負責部隊指揮的,而指揮打仗都靠謀慮的。同時大將軍也是脾氣火暴的主兒,本身就是性格剛強暴躁,動不動就發火。這說明肝與情志有很大的關系,“怒傷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脾胃與肝有什么聯系呢?中醫認為,肝是主疏泄,喜條達,是調暢全身氣機的,這樣才能通而不滯、散而不郁。我們平時說的肝郁氣滯就是肝失疏泄的一個表現。肝郁則脾虛,我們的肝氣郁結了,就會橫逆犯脾,脾氣本來就虛,又兼肝氣所犯,氣機郁滯,就會出現運化失常。現代人生活與工作壓力都比較大,最容易侵犯肝臟,而肝失條達,則導致脾胃不和,出現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等問題。

從五行學說來看,脾屬土,肝屬木,它們二者是相克的,即所謂肝木克脾土。脾土屬陰,必得肝木的條達之性加以疏泄,脾才不會凝滯,從而飲食才能正常運化,脾胃才能正常升降。但是,如果肝木太旺,就會克制脾土,肝如果管得太嚴了,就讓脾胃很委屈,出現食后腹脹、腹瀉與便秘交替等癥狀。

平時有一些朋友跟我說自己的肚子老是往上反氣,腹脹,有時候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一些治療胃腸疾病的藥也不管用。我問他們平時工作怎么樣?都是說工作壓力太大,經常跟上級或下屬處不好關系。這其實是你的肝本身先出問題了,導致脾胃不好。因此,這種情況下,你必須先養好肝。肝的問題好了,脾胃才能正常運行。

脾雖然受肝的制約,但它對肝臟也有一定幫助。肝為剛臟,依賴于脾供給血液濡養,才不會剛強太過,失去條達的本性。《素問.經脈別論》中也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說明肝臟中所藏的血和它所主的筋的營養,都來源于脾胃水谷的精微。

如何才能脾胃和肝同養?

平時我們如何共同保養脾胃和肝呢?

很多愛生悶氣的人最容易導致肝郁氣滯,這時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經上的太沖穴。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原”有“發源、原動力”

之意。中醫認為,原氣來導源于“腎間”的動氣,然后散布到人體的各處,在人體相應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黃帝內經》中說:“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靈樞.九針十二原》也說:“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可見其重要性。因此,我們刺激太沖穴能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臟的功能正常。

太沖穴位于足背第1 跖骨后方的凹陷處,取穴時,從足背第1、第2 趾間縫紋

頭向足背上推按,推按到兩骨聯合前緣的凹陷處,即是此穴。

按揉時,從太沖穴揉到行間穴(在足背側,第1、第2 趾之間連線的縫紋頭處),將痛點從太沖穴轉到行間穴,效果會更好。

若想達到舒肝健脾胃的效果,我們還可以取足三里穴加太沖穴,或中脘穴加太沖穴,以調肝胃。

肝郁脾虛者可以在醫生建議下服用逍遙散。逍遙散有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人吃了逍遙散后,肝氣就變得活潑暢通,心情也會好起來,煩惱拋諸腦后,就像神仙一樣逍遙快活。

脾胃與肺——脾胃決定肺的津氣盛衰

《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在這里,肺就如一位輔佐君主的宰相,協助心臟治理全身。肺主氣,全身的氣都是由肺來主持和管

理的。而肺所需要的津氣,全賴于脾胃水谷精微所轉化。因此,肺的津氣盛衰取決于脾胃的強弱。

很多愛生悶氣的人最容易導致肝郁氣滯,這時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經上的太沖穴。

“治節”是什么意思?即治理、調節水液代謝。脾主運化水濕,而之所以能運化水濕又賴于肺氣肅降的協調。《素問.經脈別論》中說:“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指出水飲進入胃中,散出精氣,并上行輸送到脾,通過脾輸送布散水液精氣的作用,再向上輸送到肺。肺具有疏通和調節全身水液運行道路的功能,它把水液向下輸入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體外。這同時也說明脾胃水谷所化的精氣,首先是充養了肺。因此,脾胃虛大多首先會影響到肺。

肺氣不足也多與脾有關,如脾虛的人比較容易感冒。表面上看,容易感冒是由于衛氣不足,而實際上是和脾氣不足有關,脾不能益氣則使肺氣虛,肺氣虛則衛氣不足。

從五行學說來看,脾與肺也是母子關系,只不過這里,脾是母親,肺是兒子,脾屬土,肺屬金,脾土生肺金。肺有賴于脾胃供給營養,才能主氣、司呼吸、主宣發,主肅降和通調水道。如果脾土太弱不足以生肺金,人就會得呼吸系統疾病。

如何才能脾胃與肺同養?

養肺健脾可多刺激太淵穴、列缺穴以及足三里穴、中脘穴。

太淵穴是肺經原穴,能大補肺氣。它在腕橫紋上,我們可以在掌后腕關節橫紋外側端、動脈搏動的地方取穴。此穴很深,按揉時,力度大一些。

太淵穴是肺經原穴,能大補肺氣。

列缺穴是肺經的絡穴。列缺穴在前臂橈側,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張開兩只手的虎口,把虎口垂直交叉,把一只手的食指按壓在另一只手后橈側的高突處,食指所按壓的地方即是此穴。

脾胃與腎——脾胃虛弱容易導致腎虛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作強”的意思就是發揮出、表現出強壯的姿態。腎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養骨骼,所以腎有能讓人保持精力充沛、強壯矯健的功能。

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兩者是相互滋生、相互促進的關系,如果兩者不能相互協調,就會影響人的生長、發育以及壽命。

為什么這樣說呢?腎藏精,前文我們已經講過,分為“先天之精”

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來源于父母,而所藏“后天之精”全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所化。因此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足,不斷滋養于腎,使腎中精氣盈滿。如果脾胃虛弱,腎中精氣不足,就會導致腎虛。

脾屬土,腎屬水,因此脾土能克制腎水。但是土有濕土和燥土之分,脾屬濕土而胃屬燥土。濕土是不能制水的,因為水濕不僅不能制水,相反更能助水,只有燥土才能制水。因此,要腎水不致泛濫成災,必須有充足的胃陽。如果胃陽不足則土不能制水,而水為病,溢于肌膚,容易發生水腫。

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腎虛又有腎陰虛和腎陽虛之分。腎陰虛多表現為五心煩熱、容易盜汗;而腎陽虛多表現為畏寒怕冷、手足不溫。

這里我還教大家一個簡單判斷腎陰虛和腎陽虛的方法。一般來說,腎陰虛是物質性的,腎陽虛屬于功能性的。打一個簡單的比方,這就好比是用電飯鍋做飯一樣,做飯需要米,而如果沒有米下鍋了,“米”這個物質虧虛了,就是腎陰虛;而

如果是電飯鍋壞了,電飯鍋做飯這個功能就沒有了,這就是腎陽虛。

如何才能脾胃與腎同養?

對于腎陰虛者,我們平時保養可多按摩關元穴、太溪穴以滋陰。

關元穴是我們身體的強壯要穴,既能補腎陰,也能養腎陽。

關元穴為任脈要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寸。

太溪穴為腎經原穴,它在腳踝內側。取穴時,正坐屈膝,從內踝尖往后推按到凹陷處(大約相當于內踝尖與跟腱之間連線的中點),該凹陷處即是此穴。

對于腎陽虛者,我們可以取關元穴、氣海穴、腎俞穴以養陽。

關元穴是我們身體的強壯要穴,既能補腎陰,也能養腎陽。

氣海穴有益氣助陽、調經固經的功效。它位于下腹部,肚臍下1.5寸。取穴的時候,從肚臍向直下量取2橫指(食指和中指)就找到了。

腎俞穴在腰部,在與肚臍同一水平線的脊椎左右兩側兩指寬處。

平時我們對這幾個穴位進行艾灸,每個穴位用艾條溫和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在離穴2~ 厘米處進行熏烤)10~20分鐘。每天進行1次,可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曾這樣說:“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臟也。”意思是說,脾胃方面的病可以通過調治五臟來達到目的;反之,五臟方面的病也可以通過調治脾胃來養。這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同時也體現了中醫的偉大與神奇。

7.脾升胃降得平衡——脾胃升降是臟腑氣機升降的樞紐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協調才能保證我們所吃的東西能夠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無論脾胃升降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變。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這個氣是什么?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像我們說的元氣就是氣中最重要的一種氣。

氣的運動在中醫里我們稱之為“氣機”。在人體內部,氣機的升降出入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說,營衛的運行、經絡的貫通、清濁的分出、津液的輸布,無不以升降形式在運動。氣的這種升降運動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根本,這種運動一旦被停止,我們的生命也就終結了。

氣機升降運動體現在升其清陽、降其濁陰、攝取營養、排出所棄,各臟腑組織在這種運動中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動;而且各臟腑組織之間氣機升降又相互配合、相互聯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升降不止,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這種升降運動維護了人體的動態平衡,使生命活動按正常順序運行。

脾胃是維持我們生命活動的重要環節,其升降運動構成了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我們知道,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這個過程是如何完成的呢?就是靠脾升胃降完成的。脾氣上升,不僅可以幫助胃進一步消化,而且能吸收、轉輸水谷的精微和水液;同時,還能統攝、升提內臟,不使下陷,以保持諸臟各安其位。胃氣下降,不僅能使飲食得以下行,而且能將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質移交小腸而供給脾以運化轉輸,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腎都依賴其水谷之精氣以供養。因此,我們說胃氣宜降不宜升,脾氣宜升不宜降,這一過程既受納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為因果,以取得相對的平衡與協調,使得人體氣機生生不息。

清代的名醫唐笠山如是說:“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善治脾胃病的醫生,都會注意脾胃升降氣機的調治,升降通順,則疾病自然就能治愈了。

一旦氣機紊亂,脾氣該升不升,胃氣該降不降,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脾以升為和,如果不升反降,這在中醫里我們稱之為“脾氣下陷”。因為脾位于中焦,根據五臟配五方的理論,脾屬于中央,所以脾氣又稱為中氣,脾氣下陷也叫中氣下陷。脾氣虛弱,氣不升反而往下來,人的清陽之氣不能上煦于頭,就會出現不愛說話、臉色蒼白、頭暈的現象;中氣不足,脾的運化功能失職,就會表現為不愛吃東西,即使吃了也會腹脹。此外,中氣下陷,無力升舉,就經常會出現腹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病癥。補中益氣湯是治中氣下陷最好的方子,可找專業醫生進行辨證調養。

胃以降為順,胃氣不降反升,這在中醫里叫胃氣上逆,這時人就會出現惡心、嘔吐、呃逆(打嗝)等癥狀。

去年,我治療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伴有間斷性嘔吐 年多的時間,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發作,而且一發作就是十多天,有時還伴有頭暈、無力、口干等癥狀。多次求醫無果。我發現她的臉蒼白且沒有光澤,舌紅少苔,脈細數。我為其進行了多方面的診斷,后發現她這是肝氣犯胃,導致胃失和降所致。

后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止嘔的方法,終于治好了她的病。

一番感激自是不必言說,我再次強調她一定要保持好心情,且不可再傷肝傷神了,否則再好的藥也治不好心病。平時還要多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等,以強胃健脾。

不管怎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協調才能保證我們所吃的東西能夠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無論脾胃升降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變。因此,維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調理消化系統以及全身各系統病癥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平時多按摩胃經上的足三里穴、中脘穴,可以強胃健脾。

僅用于中醫分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大補氣血的穴位和方法
李東垣《脾胃論》【譯文】
脾胃論
【原創】脾升胃降的說法
失眠有柒種 一招就搞定
曲黎敏講黃帝內經與十二時辰養生(完整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凰县| 思南县| 临泽县| 铁力市| 息烽县| 泸定县| 丰镇市| 临海市| 汕尾市| 怀远县| 安达市| 凌海市| 山阴县| 广东省| 许昌县| 苏尼特左旗| 阳朔县| 天门市| 祁阳县| 神农架林区| 黑河市| 大宁县| 农安县| 天镇县| 隆德县| 黑山县| 新津县| 广德县| 瑞丽市| 敖汉旗| 湖南省| 广德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南郑县| 平度市| 略阳县| 康保县| 淳化县| 汉川市| 台中市|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