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學道德的作用不包括哪一項
A.對醫學科學的促進作用
B.對醫療質量的保證作用
C.對經濟效益的保障作用
D.對社會文明的推動作用
E.對醫院人際關系的調節作用
2.把人比作機器,疾病是機器某部分零件失靈,用機械觀解釋密切人體現象的醫學模式是
A.神靈主義醫學模式
B.自然哲學醫學模式
C.機械論醫學模式
D.生物醫學模式
E.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答案 C C
醫學模式與醫學目的
要點一 醫學模式的內涵
1.醫學模式即醫學觀,是對醫學本質的概括。是指在特定歷史時期內,人們關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觀點。成特定歷史時期,人們在觀察和處理人類健康和疾病問題時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2.醫學模式的實質,是人們以什么樣的方法觀察,分析和處理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它決定著人們對人類的生理,病理、心理、預防,保健治療等問題的基本觀念。
3.醫學模式來源于醫學實踐,是對醫學實踐的反映和概括,一定的醫學模式與一定的社會發展和醫學發展水平相適應。
4.醫學模式反映人們對醫學的總體認識,它是醫學臨床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它反映醫學科學總的特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醫學模式。
要點二 醫學模式的類型
1.神靈主義醫學模式這是種原始的醫學模式,人們認為人的生命和健康是神靈所賜,疾病和災禍是天譴神罰或鬼魂附體等原因造成的,因此維護健康和治療疾病要依靠求神問卜。祈禱神靈等方式。在這種醫學模式中,醫學和巫術往往交織在一起。
2.自然哲學醫學模式以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指導,經驗醫學得到較大發展,醫生根據經驗、直覺或思辨推理進行醫療活動,實踐中形成了寶貴的診斷、治療手段、藥物療效等方面的原始資料。
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六淫”“七情”病因學說,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都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它結束了人類社會在原始醫學中長期巫醫不分的狀態,驅逐了神靈主義醫學中的鬼神成分,人類開始將零散的醫學知識綜合和條理化。
3.機械論醫學模式這種醫學模式是在西方經驗哲學和現代物理學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16-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帶來了工業革命,推動了科學進步,也影響了醫學觀。當把人比作機器,疾病是機器某部分零件失靈,用機械觀解釋- : 切人體現象。這種醫學模式忽視了生命的生物復雜性和社會復雜性,具有機械性和片面性的缺點。
4.生物醫學模式19世紀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流行病的暴發,促進了細菌學、生理學、病理學、免疫學、遺傳學等一大批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疾病有了新的認識。生物醫學模式以近代實驗科學和生物學為基礎,認為疾病從發生、發展,到治療、預后,都是生物學因素起作用的結果。疾病的機制是外界特定的生物或理化因素,作用于人體的細胞、組織或器官上,導致其形態學或化學上的變化和功能障礙,這種變化可以測量,因而治療疾病就是消除和調整這些特定的生物或理化因素。
生物醫學模式以實驗觀察為方法來認識生命現象,以及疾病過程和原因,使醫學御底擺脫了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觀念的束縛,對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病理、發病原因機制進行深人的研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了現代醫學的基礎。這種醫學模式的缺點是忽視了會環境、個體行為、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5.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1977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和內科學教授恩格爾提出,應當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現今的生物醫學模式,要充分考慮個體心理,生活方式、生物遺傳、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對于疾病和健康的重要影響,全方位探求影響人類健康的因果關系問題。這種模式認為人的心理與生理、精神與軀體、機體內外環境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心理、社會因素與疾病的發生、發展、轉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強調生物、心理、社會三因素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在考察人類的健康和疾病時,既要考慮生物學因素,又要重視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
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生物醫學模式的發展和完善,它更加準確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義和生物醫學的價值,全方位探求影響人類健康的因果系,使醫學從傳統的純自然科學回歸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相交又的應用性學科,對醫療衛生事業的各個領域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是未來醫學模式的發展方向。
要點三 醫學目的的內涵
1.醫學目的是醫學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為滿足特定的人類群體或個體對醫學的需求而形成的目標。這種需求影響到了醫學的技術模式和醫務人員的行為模式,實際上體現了人們對醫學實現的理想和愿望。
2.自醫學產生之日起,人們就將醫學的目的確定為“教死扶傷'“克服疾病'“延長生命”“避免死亡”。這一崇高的目標激勵著-代代的醫學工作者不斷努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醫學目的也存在著許多缺點,如對F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理解得過于片面,忽視生命的質量,不能正確對待死亡,重治療輕預防,過度追求技術發展,造成醫療費用的不斷上漲等等。現代醫學目的是致力于預防疾病,減少發病率,促進和維護健康:治療疾病,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治療和照料患者,照料那些不能治愈的人,延長壽命,降低死亡率;避免早死和追求安詳死亡提高生命質量,優化生存環境,增進身心健康。
編輯:青檸